共點是于學生時代常為趕時間去的面館;是到了紹興想到魯迅的 s城。共時,是黃昏又至,回憶三載相伴日子;青春早逝,卻總能回憶起她的星座和生日。共情,是親朋好友相聚時的喜樂同享;是心中苦悶時自比書中人物的孤芳自賞。
共,即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交流方式,同時也是內心境遇與自身際遇的表達方式。
很“可惜”,共點、共時、共情是一種互補但不即時的情感的表達與收取。你只會覺得常去的面館很普通,而半年沒去的公園卻格外美。常過生日的孩童不會珍惜歲月,當事事變遷、身處異地才知道佳節更深鄉愁。三者的互補體現在有異才有共。例如因為異地,所以“又是一年同樣日,才知域外無青梔。”又或雖不是一個人,卻給你同樣的溫馨,你才知道“愛眷會教他人有?獨幔孤人妄濕綢。”因為有了不同,所以才能感受相同。
這種互補關系是延遲的,但我依舊享受這種“共”。懷念與期待在這個“即食”時代顯得多余且生疏。歷史課我沒有太認真學,但城市興起的歐洲有一句話“能行樂時且行樂”,城市化帶來的快節奏讓人窒息。也演化出了更多更好聽的對“高效”主義的說辭叫“活在當下,珍惜現在”。甚至有人解讀“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這是不懂得珍惜。這是一種無視尋找過程,只看中結果的解讀。這何不是一個失去“共”的時代的微縮表現,過分“高效”主義成為了一種對感性缺失,同理性缺失的開拖辭。
如果把共點、共時、共情統稱——共生。他們這種把后悔悲愁視為負面的一眾,不正是失去與內心的共生的本能。那肆意網暴一眾,不正是失去與社會的共生本能。那急于求成而鋌而走險的一眾,不正是失去與規律世理的共生本能。
近年又提倡慢生活,一次慢生活不就是這樣的共生,是共生思維的本質——我們的目光不投向目標,它發散在遠方,亦或世界。

庭木今華
2023 2 1聽周教授同名課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