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水1417.2.15
圖書館真是一個寶藏地帶啊,雖然人類學上的東西并不多,但我依舊喜歡它的味道。
我去了科學區域,尋找一些人類科學上的知識,例如膨脹劑、飛船、時空穿越之類的。之前一直窩在歷史區,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重在作用,及對歷史可能的影響,但是現在,我想知道它的原理。特別是膨脹劑,人類本來是固定結構的生物,但是一用膨脹劑,人體結構就變了,根據我的經驗,此時的結構應是寬松的,因為當我由小變大時,我的結構就是這樣,如果可能的話,找到一些對于人體結構的描述也是很棒的,不過對此我不抱多大希望。
......
沒有,明明歷史上還有記載的,但是科學上完全沒有,找不到想要的信息就這樣遷怒的確有些賭氣,那么就先算了吧。
......
想到一個新點子,人類賴以生存的世界的自然規則跟我的世界一致嗎?
先讓我就結構比較一下,整體上,人類自身結構由多變少,而我們卻是由少變多;人類自身結構為固定的,而我們則是變化的。再看一般動物,我們這里的動植物跟我們一樣,自身結構由少變多,但是它們也不能變化。換個比較對象,可惜沒有人類存在時動植物的相關資料,這里的動物跟人類比著,結構變化完全相反,只有結構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固定。(作者插入語:如果可以直接插入表格那就更棒了。)這些不同的確跟不同物種相關,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由生到死的過程是一個怎樣的物質結構變化?從上所述,人類跟我們不同。那么他們世界的生命規則跟我們不一樣?或者說完全相反?不行,這樣的論證太單薄了,資料不齊全,我好像體驗到了歷史學家的苦惱了。
我再試試,假設人類身上的生命規則跟我們不同,那么生命所適應世界的規則也會有不同之處。不嚴謹而且還有“資料”?
誒,等我長大后找到一些歷史資料再來想那些迷惑的問題吧。
......
但是人類不可能一開始就會制作膨脹劑吧?那么,早期人類未有膨脹劑之時,孕育孩子的母親可以承受住相當于她本身那么大的孩子嗎?即使孩子是慢慢撐起母親的結構的,但是這樣子最后不會把母親給害了嗎?如果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會導致母親的死亡,那么這個物種可能會繁衍下去嗎?即使有一切巧合與運氣加持,靠物種自身的能力,可以嗎?或者,有外星人扶持人類成長?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后他們為什么滅絕了?如果沒有滅絕,那么他們會在哪里呢?
好多的問題,希望未來的我能夠找到答案。
......
現在研究人類的歷史學家那么少嗎?為什么老師們要么回答不知道,要么就是建議我去問別人,或者找人類歷史學大咖,可是那種人我現在也找不到。去消失館查查相關信息時卻發現,沒有一位歷史學家將自己的結構信息留下來。想要喚起集體意識幫忙搜尋,但又沒有什么合適的理由,這只是我一個人的尋找,想要引起共鳴以積聚力量會很困難。當然,如果大家認為找尋人類對于我們自身有很大作用的話那也是可以喚起集體意識的,可惜,歷史上有過一次這樣的尋找,理由是,人類的科技對于我們科技的發展會有一定的助力作用,最后結局以失敗告終,而正是通過這次搜尋,我們才意識到,人類在我們世界里的痕跡有多么少(在此之前都是口口相傳),那本書在此次搜尋中被上交了,作者不詳,但是書中的“悲哀與憂傷”的強烈情感卻對我們造成了一定影響,有些敏感的孩子還得了暫時性結構失衡癥,雖然心理醫生治好了他們,但是我們也意識到了,尋找人類殘存東西的危險性有多大。雖然書籍并未被銷毀,社會也并未禁止個體去做出尋找人類的行為,但這股尋找人類的浪潮已一去不復返了,到目前為止,群體中依舊沒有太多的與人類相關的信息。這些事情我是知道的,我知道我的勢單力薄,但我很感謝沒有受到阻止,不過若是能找一個同樣對人類歷史感興趣的個體的話,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