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發走了陽信公主,劉榮就帶著衛青等人出宮去了。
他們的目的地是位于長安城西南幾十里處的霸陵。
今天劉榮打算在霸陵要干兩件事,一是拜訪大俠郭解,二是勘探霸陵被盜現場。
是的,郭解就住在霸陵。
。。。。。。
郭解本是河內郡軹縣人士。
他出身游俠世家,父親就是河內有名的游俠,后來因為俠過頭了,在文帝時期被官府處死。
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
郭解充分繼承了他父親的游俠天賦,并將這位很有前途的事業給發揚光大了。
他比他父親的名氣更盛,因此有著河內大俠之稱。
他的故事極富傳奇色彩,他的一生可以分成兩段。
第一段,鮮衣怒馬少年時。
史書中說他“少時陰賊”,從小就陰險狠毒;“所殺甚眾”,是個長沙人;
“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通俗的說,就是壞事做絕。
按照他的罪行推算的話,他的下場應該和他父親一樣: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處死,然后尸體被吊在馳道邊的樹上進行風干,以警示世人。
但郭解的運氣實在太好了,每次犯了事,將要被處死的時候,總會趕上朝廷大赦天下,于是就這樣莫名其妙的一直活了下來。
活脫脫一個法外狂徒。
不過,世上真的有那么多的巧合嗎?
我們有理由相信,郭解殺人之前是算過時間的。
他先估摸著朝廷快要大赦了或者通過賄賂官員得到內幕消息,然后故意在將要大赦的時候殺人。
殺人被捕-朝廷大赦-無罪釋放,就這樣環環相扣,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所以郭解才能一直逍遙法外。
這樣看來,殺人是門技術活啊。
不得不說,郭解是真的專業,比其他只知道斗狠的游俠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后來,這種事兒干的多了,郭解自己都有點害怕了。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他也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多行不義必自斃。
這時候,他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他要改過自新。
從前他沒得選,現在他想做一個好人。
他甚至還給自己定下了五大戒條: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
是的,誰能想象,一個游俠頭子居然連酒都不喝。
總之一句話,郭解金盆洗手、暫別江湖,俗稱洗白上岸。
。。。。。。
郭解人生的第二段開啟,地下世界的隱藏王者。
自從郭解決定不再作惡之后,他的轉變非常大,簡直判若兩種。
這時候的郭解,恭順的跟個良民似的(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來到了霸陵。
為什么郭解會來到長安霸陵呢?
這就要提到漢代非常出名的遷居令了。
每過一段時間,朝廷就會將全國各地的豪富遷徙到長安來,相當于今天把富豪榜上的人全都遷居到首都,簡直不可思議。
當時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既能夠充實長安的人口、發展帝都的經濟,又能有效的避免豪強割據地方、武斷鄉里,是一條特別高明的政策。
這樣遷來的人口大多被安置在帝陵的奉陵邑。
如漢高祖的長陵邑、漢惠帝的安陵邑、漢文帝的霸陵邑、漢景帝的陽陵邑等等。
這些地方人口殷實,居民大多為各郡國的豪富,社會風氣浮夸奢華。
比如五陵少年,就是紈绔子弟的代名詞。
郭解的家中并沒有那么有錢,但他的工作性質特殊,相當于地方上黑澀會老大,自然也被遷徙到了長安,居住在霸陵邑。
來到長安之后,郭解依然十分低調。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進入了江湖,想脫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盡管他不再親自動手作惡,但與江湖的牽絆依然存在。
對于江湖上那些游俠,他不吝幫助,不惜金錢,常常救人圍困,常常幫助一些亡命之徒躲藏,有點及時雨那味兒了,所以他的名頭居然比在河內郡的時候更加響亮了。
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常常前來拜訪絡繹不絕,郭解隱隱成為了帝都游俠圈的執牛耳者。
。。。。。。
劉榮的腦海里過著這些天他搜集來的關于郭解的資料,不禁感嘆社會的參差。
他平時像是生活在表面之上社會,那是一個靠“權”字組織起來的社會網絡。
漢景帝處于網絡的頂端,他們處于第二層,而郭解這些游俠則處于下層。
而在郭解他們那個靠“義”字組織起來的地下網絡當中,郭解則處于頂端,可以說是無冕的游俠之王。
下面則是大大小小的游俠,像毛細血管一樣,串聯起了整個大漢,他們是蟄伏于陽光之下的特殊力量。
一陽一陰,一表一里,既對立又統一。
想到這里,劉榮情不自禁的笑了。
自己一個穿越者,咋還搞起哲學思辨了呢。
算了,還是想點實際的吧。
據說郭解遷徙的時候,江湖震動,天下豪杰爭相與他結交,這股實力不可小覷啊。
劉榮琢磨著,如果這份實力能夠為我所用的話,那就在完美不過了。
往近處說,可以解決眼下的查案難題;往遠處說,一旦天下有變,比如山東諸侯造反什么的,這些游俠的作用不下于十萬精兵。
劉榮按下決心,郭解這個人,必須要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