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說到底是西周立國二三百年,春秋都過去了一百多年了,大伙在族屬這個觀念上已經逐漸開始以諸侯國為單位形成了新的身份認同。
再說魯國這一次用水淹確實是不符合春秋戰法,本來莒犁比公就打算面前這個小家伙不管說啥,自己都要狠狠的批斗一番。
可偏偏閔沃直接說國屬讓習慣了勾連齊魯國內的東夷貴族的莒犁比公找不到一點反擊路徑。
這小子真是貴族嗎?
莒犁比公瞄著閔沃,心中暗自納悶,這年頭正常來說貴族互相吹捧一下才是正常,就是戰勝者也不能再普通平民面前將貴族的禮儀撕扯個干干凈凈。
閔沃可是一點扯皮的心思都沒有,揮揮手,讓棠邑的步卒手持長戈,很快就是把莒犁比公給俘獲了。
別管莒犁比公之前有多強,在面對這長戈的時候還不是和普通人一樣只能束手就擒。
閔沃沒有興趣享受俘獲敵國國君的想法,也不想在魯國貴族大夫那落下些口實,讓棠邑的士卒把莒犁比公架上車就朝著郠邑方向而去。
有這么大一樁功績在,魯侯午不給閔沃兩三座城邑怕真的是說不過去的。
當閔沃帶著莒犁比公來到郠邑的時候,不少的魯國貴族看見莒犁比公的彀車的時候都激動了!
于上層的季武子而言,莒犁比公不過是在他一有動作就打臉的無禮貴族,痛是到不了他的身上;
但是對于魯國中下層的貴族,大夫和武士而言那真的就是“時代的一粒灰落在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莒犁比公的赫赫威名是建立在他不斷入侵魯國東部。
還記得之前三桓瓜分魯國公室三軍的描述嗎?
季孫氏瓜分的一個軍事吃干抹凈一點不留,統統都從魯國公室直屬的大夫領,變成季孫氏的大夫領,而季孫氏的大本營就在魯國東部。
而莒犁比公對魯國東部季孫氏領地的屢次攻伐也就意味著魯國三分之一的貴族都受到了莒犁比公的討伐,考慮到東夷出身的“仁義”宋襄公都能把同是國君的繒子給活祭了,就知道同為東夷且更“野蠻”的莒國軍隊會如何對付俘獲的魯國人。
起碼魯國東部三分之一的貴族是想食其肉寢其皮!
再擴散的想想這些貴族有多少姻親故舊,基本上全魯國上下就沒有不仇恨莒犁比公的!
郠邑中的軍隊雖然是魯國公室直屬軍隊,并不是東部的貴族,但是想想東部三分之一的貴族對其仇恨,剩下的魯國貴族聯姻遠親乃至同門、戰友都是不少,自然是少不了感同身受!
閔沃就是自己人,走在郠邑的大道上感受著那無數道不知道從哪射向自己身后的目光都有些壓力。
他上輩子就是一個普通人,很少有正式被一棒子人目光灼灼的看到;這輩子在棠邑是搞出不少發明創造,可那些都是建立在做事的方面,大事開小會,棠邑大夫領的幾個領導層拍板就行。
身邊一直沒有啥出場機會的一個棠邑大夫領的武士御騶也插嘴說道:
“我有個表姐嫁到東鄙,在一次莒國伐魯的戰爭后失去了下落。”
這話反倒是一個開頭,不少棠邑的甲士以及迎接的魯國大夫和甲士看著莒犁比公雙眼都是發紅,要不是大庭廣眾下不好,鬼知道會不會用戈矛悄悄捅上一個窟窿眼。
“那你怎么不早說?”
閔沃這個時候有點后悔了,將莒犁比公完完整整的教導魯侯午手上,按照魯國興滅繼絶的規矩少不了是一個大夫領養老的結果,頂多就是魯侯午、三桓等魯國權貴面上有光。
但要是在野外殺了莒犁比公,那閔沃一下子就能獲得所有魯國中下層貴族的感激!
去他丫的“興滅繼絕”的傳統,史官又不會跑出來驗尸不是?
這年頭別看諸侯國上層的賞識很重要,可底層的擁護卻是更加重要。
在這個禮樂逐漸崩壞的時代,上層就是沒有良心也會講究個臉面;可底層甲士步卒可就不講究這些,人家是淳樸的“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五十年前宋國六卿之一的華元就是因為沒有給車右羊斟吃羊肉,被車右一把帶到帶到敵軍陣中,千乘之國的宋國一下子損失戰車四百六十輛,再加上贖回華元的一百乘,宋國可謂是元氣大傷。
四十年前,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廝殺時,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結果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這個老人就是魏顆父親魏武子小妾的父親,當年魏武子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她就會因為無子而受到大家的排擠,所以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要讓她在家里受氣。”
不久魏武子病重,他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
當時,魏顆沒有辦法,只得點頭答應。
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顆并沒有把那個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
有人責問魏顆:你為什么不按照父親的遺囑辦事,這實在是太不孝了。
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志會昏亂不清。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志清醒時的吩咐,沒有什么不孝的。”
閔沃正在后悔,魯侯午在郠邑的宅邸外面,郈昭伯正一把接過莒犁比公,卻是讓人把他安置在門口的亭子里面休息。
郈昭伯接著對閔沃說道:“現在魯侯正在氣頭上,你等一會再進去。”
“氣頭上?”閔沃瞪大了眼睛搞不懂郈昭伯的意思,現在正是擊潰所有莒國可戰之兵,俘獲莒國國君的順風局,魯侯午不好好帶著手下乘勝追擊,翻到是在宅子里面有什么氣好生的?
“去年留在雍榆隨時準備救援盟主晉國的叔孫豹沒有回國,直接就出使了晉國。”
閔沃聽著這話立刻就是秒懂,別看晉國一直用魯國牽扯齊國宋國,魯國對晉國又有“桐葉封弟”時周公勸諫的優越感,兩家看上去其樂融融。
可事實上,在魯國高層眼中和晉國哪有什么同姓只好?只有利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