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短篇

印象派之旅

第十三章 蒙馬特之魂勞特累克

印象派之旅 天涯西渡 3837 2022-03-23 12:39:03

  在法國巴黎有兩個著名的歌舞廳麗都和紅磨坊。坐落在蒙馬特高地的紅磨坊,是全世界游客盡人皆知的地方。2001年美國好萊塢著名的影星尼克爾.基德曼和英國著名演員伊萬.麥克格雷格共同演繹的歌舞片《紅磨坊》再一次把人們的目光引到巴黎的紅磨坊,尼克爾.基德曼和伊萬.麥克格雷格更是紅遍全球。

  在《紅磨坊》這部影片中有一位個頭矮小,頭戴禮帽,鼻子上架著一副眼鏡的畫家,這就是勞特累克。說道勞特累克和紅磨坊的淵源要從巴黎的蒙馬特高地說起,在19世紀的初期蒙馬特高地周圍還是一片村舍和風車環繞的鄉村,后來這里因為房租和生活費比較便宜逐漸成為窮畫家、詩人、外國人和低收入者的聚集區。

  蒙馬特高地的中心建筑是圣心教堂修建在山丘上。從巴黎市中心乘地鐵2號或12號線就能到達。圣心教堂是羅馬拜占庭式風格的教堂,教堂的大圓頂四周為圍繞著四個小圓,教堂后面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鐘樓,鐘樓放置了名為“薩瓦人”的大鐘,重19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鐘之一。每當鐘聲響起,巴黎城里的各個角落都能聽到它那悠揚的鐘聲。

  教堂正面是三個拱形大門,大圓頂兩側有兩尊騎馬塑像:法國國王圣·路易和民族女英雄圣女貞德。教堂通體為白色,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熠熠生輝,1919年建成,設計師為保羅·阿巴迪(Paul Abadie)。教堂的建設是為了紀念普法戰爭后遭到法國新政府凡爾賽軍和普魯士軍隊的聯合鎮壓的巴黎公社時期死去的同胞。

  每年到圣心教堂參觀旅游的游人數不勝數,教堂內部寬敞的大廳里是一排排的木椅,教堂前面的祭壇上是耶穌基督受難的十字架,高大的穹頂上繪有圣經故事氣勢恢弘,莊嚴肅穆。教堂里面有許多雕塑、壁畫和馬賽克鑲嵌畫,每到禮拜日教堂里都會傳出唱詩班的歌聲。這里也是成為了藝術家的勝地,游客們可以坐在教堂前的臺階上俯視巴黎城,同時可以欣賞到街頭藝術家的精彩表演。

  在教堂的西側有一個丘頂廣場,不大的廣場上聚集著很多的畫家、攝影師和剪影師為游客畫像、拍照、剪影和兜售藝術品。廣場周圍有很多的咖啡館也非常有意思。

  從山丘走下來就是庫利希大街,這里走過去就是到了大娛樂街,就能看到紅磨坊歌舞廳的巨大的谷倉式建筑上的紅色風車了。這里一到夜晚整條街霓虹燈閃爍,耀眼的紅光籠罩在紅磨坊的建筑上,街道上更是人聲喧鬧,熙來攘往。紅磨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家在蒙馬特高地作畫、賣藝。

  從19世紀初至今蒙馬特高地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家有德加、梵高、勞特累克、西班牙的畫家比加索、拉蒙卡薩、德蘭、弗拉芒格和盧梭,保加利亞的巴斯金、詩人阿波利奈爾、詩人保羅.福爾、意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等人。

  畢加索就在一座叫“洗衣船”的公寓里住了4年并創作出他的立體主義杰作《亞維農少女們》。“洗衣船”的遺跡還在,這個區域的公寓經過改造現在還有藝術家在此居住。這一帶充滿藝術氣氛,一直是巴黎最別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區之一。

  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到來使得蒙馬特高地蜿蜒曲折的石子路兩側的小咖啡館、小酒吧生意興隆。后來一些舞女穿著鑲有繁復花邊的長裙在這些小咖啡館、小酒店跳“康康舞”討生活。1889年10月6日,紅磨坊歌舞廳在狂熱的康康舞音樂聲中正式誕生了。

  畫家勞特累克在巴黎長居于此,畫了大量反應紅磨坊舞女和紅磨坊夜生活的作品。

  亨利·圖盧茲·勞特累克,1864年出生于法國阿爾比的一個生活富裕的世襲貴族家庭。1901年9月9日逝世于阿爾比的馬爾羅美城堡,年僅37歲。勞特累克是后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被人們稱作“蒙馬特爾之魂”。

  1873年勞特累克在巴黎的Condorcet 中學讀書,只有在假期的時候他才回到阿爾比的家中。

  1877年勞特累克13歲這年,他騎馬摔斷了雙腿,治愈后雙腿留下殘疾,14、5歲的時候他就停止了生長,在以后的歲月里勞特累克的身高就停止在了少年時期。畸形身材使勞特累克變得自卑,也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一系列改變,他遠離了上流社會。由于勞特累克喜歡畫畫,他的母親鼓勵和支持他從事繪畫,成就了這位天才畫家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

  1882年末勞特累克在巴黎的美術學院認識了勃納爾同一時期他又結識了梵高,他與印象派畫家莫奈、畢沙羅等人都為好友,深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特別是德加的繪畫題材和技巧影響了他,同時他也接觸到了日本浮世繪,在后來的繪畫中勞特累克吸收了浮世繪的繪畫技巧。

  1886年在蒙馬特勞特累克認識了蘇珊.瓦拉東并墜入了愛河,蘇珊.瓦拉東為畫家們做模特,在勞特累克、德加和雷諾阿等人的影響下蘇珊.瓦拉東開始學習繪畫后來成為了一位知名畫,更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畫家。經過一段交往蘇珊.瓦拉東離開了勞特累克,這段經歷對勞特累克影響很大。

  勞特累克不少作品的題材取自巴黎蒙馬特一帶的生活場景。勞特累克的藝術生涯與巴黎紅磨坊的繁榮緊密相連,勞特累克長期生活在紅磨坊中,他在紅磨坊有一個固定的位置,在這里他觀察紅磨坊的場景和人物,進行創作。他以自己的角度描繪那些紅磨坊中的女性。他擅長人物畫,強調人物的生命力與寫實感,他的作品中不僅描繪了那些貪婪的看客、嫖客,還表現舞者、女伶和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的生活,也表現了沙龍、咖啡店、夜總會和妓院的生活場面。

  這一時期我們找一些勞特累克的作品進行解讀。1895年的《丑角夏玉卡》,畫面中徐娘半老的夏玉卡體態已漸發胖,肌肉松弛,因長年過著無度的夜生活身體疲憊不堪,她側身坐在桌邊,一縷頭發上系著黃色的發帶,身上穿著黑色鑲有黃色透明紗花邊的裙子,打扮得既浪蕩又滑稽的樣子,她側著臉,模樣隱含著心酸,讓人感到了生活的艱辛。

  《珍妮·阿弗莉走進紅磨坊》和《珍妮·阿弗莉走出紅磨坊》兩幅作品描繪舞女珍妮在舞臺上瘋狂的種種表現和她在舞臺之外的日常生活的瞬間。

  《紅磨坊舞會》勞特累克用半圓形的構圖表現舞會的場景。在以綠色調的環境為背景襯托出畫面中的紅衣女子,使得她顯得更加鮮明突出。一群紳士圍繞在場地周圍。畫面中心是一對男女在翩翩起舞,男人隨意屈腿跳舞,沉醉其中,縱情恣意;舞女提起長裙,踢著腿,扭動著身體,放浪形骸,盡情取悅客人。畫面中的人物表情呆板,動作瘋狂,男男女女們在紅磨坊縱情狂舞,從中獲得一點精神的快感,然而他們又是麻木的。

  勞特累克為拉·古呂畫的《紅磨坊里的拉·古呂》有的翻譯為《走進紅磨坊的貪食者》也成為了勞特累克的代表作之一。又譯名《拉·古呂在她的妹妹及一個舞女中間》。畫面是半身特寫,表現拉·古呂在妹妹及舞女陪同下正進入紅磨坊舞場時的瞬間情景。兩個女伴的身體都只畫了一半,身穿深色的衣裙,隱沒在背景中,用以突出身著淺色袒胸露背衣裙的拉·古呂的形象。

  勞特累克運用對比的手法塑造形象,畫家沒有刻意的塑造陪伴女子和背后過路的男子的形象,而是采用深色調平涂著色表現人物形象,而是突出拉·古呂的形象。

  畫家用明亮的顏色擦涂拉·古呂的衣裙,使衣裙的線條奔放富有變化,明、暗對比強烈。拉·古呂的面孔和皮膚在暗色調背景的襯托下顯得鮮亮,衣服上的灰綠色的線條與背景顏色相互輝映。這幅作品突出了拉·古呂的形象,讓我們感到面前出現的是“夜總會的女王”。

  勞特累克用精練的筆觸,用鮮明的色彩對比,深入細致的刻畫人物性格。他筆下的妓女心態復雜,生活在燈紅酒綠下,不做作,非常真實自然就如同是生活的本身。他的作品記錄了19世紀法國巴黎夜生活的燈紅酒綠,真實的反映出了當時的巴黎社會生活的側面,同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評論家們認為勞特累克是畫“活動中的人們的肖像畫家”。勞特累克自己說:“我描繪真實的場景而不是進行虛構。”他從社會下層女人身上發現了另一種美,這些女性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質,他將丑陋的現實社會變成了藝術作品形式上的美,有人稱他為紅磨坊畫家。

  1891年,勞特累克應“紅磨坊”老板齊勒之邀設計一幅巨型海報,由此誕生了西方海報史上的不朽之作《紅磨坊與拉·古呂小姐》,這是第一張現代意義上的海報作品。

  勞特累克那些描繪的紅磨坊與小酒館的大幅招貼上有三位他最鐘情的謬斯女神。法國女歌手伊薇特·吉爾貝(Yvette Guilbert),夢幻舞者路易·福勒(Louis Weber)、康康舞皇后珍妮·阿弗莉(Jane Avril)。

  勞特累克創作的石板畫海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石版畫發明于18世紀末的德國,在19世紀后期許多畫家開始嘗試運用這種繪畫技術,勞特累克與杜米埃并稱為19世紀最重要的石版畫家。他的石板畫海報大膽地舍棄了西方傳統的繪畫技巧,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他采用線條表現空間感,使用鮮艷的色塊,動感的人物形象,畫面中人物大膽性感的動作,刺激著人們的感官,成為當時巴黎重要的商業海報。

  勞特累克描繪十九世紀巴黎的咖啡館、酒吧和紅磨坊等著名歌舞廳生活的作品,以其細膩的情感與同情的筆調記錄紅磨坊的舞者、妓女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用繪畫作品把有血有肉的底層社會女人的真情實感表露出來。紅磨坊的舞女有法國的、美洲、英國的,也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她們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只希望能夠遇到一位自己能夠托付終生的男人,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勞特累克的作品還展現了在巴黎的藝術家社交圈的生活,對巴黎人休閑生活進行了描述有《隆尚賽馬場賽馬》、《在巴黎布洛涅森林散步》和《滑冰》這樣的作品。

  很可惜的是勞特累克本人,雖然描繪了紅磨坊的瘋狂與人性的丑惡,但最后也沉湎之中,同那些他畫中貪婪的男人一樣在蒙馬特夜夜狂歡中毀掉了自己。

  勞特累克把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丑陋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轉化為藝術形式上的美,他的繪畫作品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讓我們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紅磨坊中的女人們,讓我們感受到了真實的社會生活,引發我們對社會和對女性命運的思考。在一定意義上勞特累克記錄了社會底層女性的命運,他的作品在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上不會因為時間的飛逝而褪色。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太湖县| 宁南县| 孝义市| 青铜峡市| 丹巴县| 浑源县| 鲁山县| 迁安市| 壤塘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吉水县| 保亭| 南郑县| 新昌县| 织金县| 岱山县| 东兴市| 康保县| 万载县| 台前县| 阳朔县| 天祝| 孙吴县| 桂东县| 双流县| 金平| 睢宁县| 双牌县| 彝良县| 金昌市| 高阳县| 亚东县| 高台县| 都兰县| 盐亭县| 益阳市| 安吉县| 苏州市| 中卫市|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