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朝堂矛盾
危險和機遇總是并存!有些人選擇離開大風城這個漩渦。而有些人自愿留下來,留在這個漩渦當中,所追求的自然是更大的利益。
有相當多的產品和資源在危難當中,往往會受到更大的追求。比如大風城極多的丹藥行業,比如兵器行業,比如符篆行業……
不過大風城畢竟是大夏國的。這些極其重要的產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夏國占據主導地位。
不過雖然大夏國的產業占了地利,但是其他的帝國勢力也有他們獨特的技術和優點。那么自然也能夠在大風城占據一席之地。
這幾個重要產業的龍頭,雖然是大夏國的。但是其中的副龍頭自然被其他的幾個帝國給瓜分了去。
大風城的戰爭即將打響。一些有意向來大風城掠奪資源的帝國,自然不會讓他們的產業再放在大風城。
這豈不是再給大風城做資助?給自己進攻的這一方添加麻煩?
所以有許多的資源已經被秘密地轉移到其他的地方。
但是一些并不打算參與到這一場大風城戰爭當中的,自然不會把自己的產業轉移出去。他們是要打算在這一場戰爭之中提高自己的價格,發一回戰爭財。
昨天夜晚,王離發出的消息,今天早晨就已經到了大夏國的朝堂當中。
現在的朝堂簡直可以說是亂成了一鍋粥。
能夠進入朝堂的,都是極其聰明的人才。他們自然在第一時間看出了這一事態的嚴重性。
越聰明的人,就越自負,越自負的人,就越把希望放在自己的身上!從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他們在自己沒有找出這件事態的生機,往往感到更加巨大的絕望。
他們在這巨大的絕望當中,簡直要失去了理智。但是整個朝堂都彌漫著濃郁的國運。這些國運壓制了他們瘋狂的那一面,讓他們不過于失禮。
整個寬闊的朝堂當中,只有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的那一位帝王,沒有任何的表情,也沒有任何的發言,他在現在就仿佛是一個石頭,靜靜的佇立在那里,冷冷的看著這朝堂上的蕓蕓大臣。
除了這一位偉大的大夏帝王,在朝堂當中也只有幾個身穿紫衣的大臣,保持著冷靜。
在這么重磅的消息面前,能夠保持這樣的冷靜,所以說明他們的內心心理素質是足夠強大的。
整個殿堂當中的混亂聲慢慢的平息了下來。滿殿的紅衣,忽然間默契的閉上了嘴巴。大殿內一時間簡直落針可聞。
大夏皇帝姒鴻依然在冷靜的看著這殿堂。皇帝不發聲,誰敢多說?
大夏皇帝姒鴻的臉被十二道冕旒籠罩在后面,大殿里的所有人都看不見皇帝的臉色。
于是大殿當中陷入了一種詭異的沉默。一眾大臣只敢看著地板,看著自己的腳尖。絲毫不敢跟大夏皇帝姒鴻的眼睛對視!那一雙冷靜的眼睛,仿佛潛藏著天威,實在是可怕。
在這一種詭異的沉默當中,有的人面上已經流下了冷汗。這些人流了汗也不敢去擦,臉上的汗順著臉頰滴下來,滴到衣袍上面。
大殿當中的所有人仿佛變成了雕塑,靜靜的佇立在大地上面。而皇帝坐在高高的龍椅上,靜默著看著這一切。
大殿里的一切都顯得這么平靜。忽然,大夏皇帝搭在龍椅扶手上的手忽然敲了敲。
一種很有質感的美妙聲音傳了出來,回蕩在這大殿當中。
大殿當中的重臣聽著這悠悠揚揚的回音,依然不敢動彈。
“滿殿朱紫衣,可有人能解此困?”姒鴻充滿威嚴的聲音從他的口中發出,回蕩在這大殿當中。
依然沒有人能夠回答他這個問題。經過短短的時間,他們早已明白了這一個難題的核心。
依然是沉默。
姒鴻掃過這殿堂當中的一眾大臣,他們低垂著臉,看不到什么表情。
他又看著殿堂前最前列的幾位文武大臣和幾個親王。
他的目光最終停在了那幾位親王最前列的那一位身上,
“義忠親王可對此局有解?”
義忠親王是這個朝堂當中最具權勢的幾位之一。他是一個身寬體胖的人,看起來就屬于心寬體胖的那一類,應該是享了很多的福。
讓他聽到大夏皇帝叫他回答。他的臉上頓時有些慌張。他慌亂地走出列,向皇帝拱手鞠躬行禮,他低垂著腦袋,不知道該怎么樣回答這個問題。
“臣,臣……”
他喃喃了幾句,實在是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最終也只能說:
“臣不知道。”
大夏國皇帝姒鴻的眼睛略過了他,看向武將。
“你們覺得此局該如何解困?”
其中一人回答道:
“臣以為,大夏國中二十二位王侯,其中一位武圣末期,三位武圣后期,八位武圣中期,十位武圣前期。”
“大夏國六軍當中有星馳軍駐扎在大風城附近。老王爺尚在閉關,以圖巔峰武圣之境。可使二位武圣后期,五位武圣中期,五位武圣前期前往大風城。”
“以此為核心,再加星馳軍之力,足可以匹敵巔峰武圣!”
這位武將的話才剛剛說完,另一邊的文臣當中就有人反對。
“臣以為不妥,若是抽調二位武圣后期,五位武圣中期,五位武圣前期前往大風城。那么大夏國邊境恐怕不得安穩。”
“大夏國南有南蠻滋擾;西有強國窺測;北境亦不安穩。如何可以抽調這么多的武圣?”
這一位文臣剛剛說完,剛才那個被他反駁的人就出來反駁他。
“大風城每年為我國提供超過兩成的財政收入。也是我大夏國和北面眾多強國交易往來的重要樞紐,怎么可以輕易放棄?輕易割讓給別人。”
聽到他最后這兩句詰問,那一個文臣有一些慌亂,急忙說道:
“臣非是說要將大風城輕易割讓給他國,只是如果一下子抽調那么多的武圣,臣擔心大夏國的邊境會不安穩!臣只是希望能有一個更加穩妥的對策。”
這一文一武兩個大臣,頗有一些針鋒相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