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朱程理學對中國的影響
當陳維崧與方以智趕到教室時,課程已經開始了,中華科學學堂的大教室做成像中華戲院一樣的臺階式的可以坐300人的教室,如果不是楊子正會同一個內容會連講三堂課,以此來分開同學上課的人數,估計這里擠一千多人都是有可能的。
楊子正在臺上坐在課桌前,看到了偷偷溜進來的陳維崧與方以智,并看著他們兩個來到了前排為他們留下的位置坐下。
楊子正只是給他們稍微點了下頭示意,然后便繼續讀課。他從講桌前站了起來,然后走到舞臺的前端,這樣方便他的聲音能讓更多的人聽到。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朱程理學對中國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儒家只出了一圣三亞,也就是孔顏孟曾,孔子、顏回、孟子、曾子,他們四個人奠定了儒學的基礎,也使儒學成為了一門完備的學說。”
“自此以孔顏孟曾為基礎的儒學也影響了中華一千多年,以儒學為基礎的中華文化也在大唐發展到了頂峰,大宋的前期也有前唐之風,風流人物層出不窮。”
“但是自從有了朱程理學,儒家又多了一個亞圣,那就是朱子。朱子之后的儒學與朱子之前的儒學對天下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有什么區別呢?朱子之前的儒學與中華文化顯得更大氣,更豪邁,更有包容心,更有進取心,有野心,有天下之心。但朱子這后的儒學與中華文化那就像是皇宮里的公公,去勢了。”
“簡單來說,中華自古以來都有一種氣吞山河之風氣,有豪邁萬丈之品格,有豪放不羈之性格。且看大漢,一心想要驅虜擴土,能說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豪言壯語,雖然是強漢而亡,但氣勢從未輸過。”
“哪怕是三國,也有英雄輩出,謀士滿天下,才子文豪如過江之鯽一般。”
“又看大唐,能容天下,長安城內西域各夷的人們可定居在此,各種文化包羅萬象。”
“甚至大唐時安西都護府駐軍不過兩萬四千人,卻守著方圓上萬里的疆域,可以在大唐風雨飄搖之際獨守安西都護府50年,為什么能如此?那是西北諸外夷對大唐的懼怕,哪怕大唐衰敗了都不敢反抗分毫。”
“就連大唐的詩人都是透著大氣與豪邁的,連送別詩都是心情愉悅,比如李白的‘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勃的‘天涯若比鄰,海內存知己’。像‘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都是充滿了離別傷感卻又含有無盡進取心與力量的詩句,就如那燒不盡的野草一般頑強的意志。”
“還有,大唐民風之豪放,女人穿衣都是露出半球的,胸以下衣襟敢于敞開,這是女性敢于把自己的美貌與自信展現出來。看看如今的大明,恨不得把女子們全部都裹成粽子。”
“大唐之后的中國人的氣質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在大宋初期時,我們還能看到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的詩詞是開放豪氣,氣勢十足的。比如,有大膽的表達自己愛意的詩詞,如《丑奴兒》‘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有‘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
“大宋前期文有蘇軾、辛棄疾、王安石等文臣,武有十大名將,文武都可謂是人才濟濟,國家興旺之象。”
“但是自從朱程理學出現,‘存天理,滅人欲’之后,我們中國人的氣質就感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得不再豪邁,變得萎萎縮縮,縮手縮腳,變得失去了野心,變得沒了氣吞天下之雄心。社會也對女子的要求越來越嚴,也自從朱程理學出現之后,重視起了貞潔牌坊這個東西。”
“貞潔牌坊是什么?是夸獎寡婦守節嗎?我認為不是,這是逼得寡婦犧牲自己一輩子的自由,為丈夫守寡。這合理嗎?站在男人的角度覺得別人就應該為我守寡,但站在女人的角度,那就是她一輩子要孤苦到死。男人死了倒是痛快,但卻要用貞節二字來折磨女人一輩子,那是一輩子生不如死。”
“唐時有要求寡婦限期再嫁,鰥夫必須再娶,大宋初期都有寡婦再嫁之風,李清照就有再嫁張汝舟。”
“但為何到了朱程理學出來之后,這貞潔牌坊就盛行了?就規定女子不能再嫁了?難道朱程理學之前的儒家都是錯的?如果朱程理學之前的儒家是錯的,那是如何建立起大漢,大唐這樣的大帝國的?”
“自從朱程理學之后,中國的領土、財富、技術、文化比大唐更文明更強盛了嗎?沒有。我們還出過堪比李白、蘇軾、李清照之類的詩詞大家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因為我們被束縛住了,什么被束縛住了?思想。”
“我們開始‘存天理,滅人欲’,要求世人清心寡欲才是正途,所以才盛行了貞潔牌坊。”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告訴我們不逾越了規矩,什么規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要三從四德,笑不露齒,一門不出二門不邁等等。”
“所謂的‘滅人欲,要理欲合一’,這是佛家思想啊,佛家思想講的就是人要無欲無求,一心為善。然而一個國變得無欲無求,會是什么結果?就是一個國家守著這一畝三分地,然后自我陶醉,但最后能守得住嗎?看看北方的建奴,看看海外的紅毛夷,守得住嗎?”
“所以,同學們吶,不要小瞧了哲學思想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儒家思想的轉變就大明的上上下下變得沒了生氣,沒了活力,沒了野心,沒了改革了勇氣。”
“那么現在的哲學要干嘛?要清算,清算過去的對與錯,儒家能不能用?儒家行不行?我教大家一句話,叫存在即合理。”
“既然儒家能被一千多年來的帝王用來治國安邦那它就有存在道理,有它合理的地方。”
“哪些是合理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字真言是道德的標準,是合理的。人要有仁心,有善待與仁愛天下之心,要有義氣,有氣節,要懂得禮貌,相互尊重對方,要有智慧,懂得有些道理不能背離,更要有信譽。”
“但是任何的事物都要有個度,過了就會變味。像陰陽說里的孤陰不長孤陽不生。”
“比如這雨水,好不好?當干旱時,它是好的,但一直下雨下得莊稼都生長不了了,它還是好嗎?所以,風調雨順才是好,因此先賢提出中庸。”
“這仁義禮智信也是一樣,不能過度,比如這禮。孔子說要復周禮,但如今的大明與周禮相差有多少?太大了。所以,禮是在不斷變化的,禮說穿了就是希望通禮法來約束人們的相互尊重,但跪拜就等于尊重嗎?我覺得不是。”
“那還有人見自己人生不順,跑去道觀求神仙的,對神仙跪拜,結果發現神仙不管用。他又跑去寺廟里去跪拜菩薩,結果菩薩也不管用。然后他把神仙與菩薩都罵了一遍,如果神仙或菩薩管理,我相信這人不但不會罵還會更加的虔誠,也就是更加的尊重。”
“可見跪拜之禮不一定換來尊重,但是朱程理學之后卻對這些無用的禮節看成了‘不逾矩’的標準之一,這就是把禮做得過度了。”
“我有一個朋友,他今天也坐在下面,是復社四公之一。我覺得他是當今了不起的愿意去思考去反思學問的人之一,他走訪天下大儒,更是學習道佛兩家,還了解過紅毛夷的天主教,更是對科學也是不斷學習。”
“他就是在反思,當今天的學問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不復漢唐之威?所以他們一幫學子組成了復社,決心要復古,尋找以前的風氣。”
“對于他們這樣的努力我覺得是非常令人稱贊的,但是,我想說的是,他們的路走錯了。”
楊子正說完,看著臺下的方以智笑了笑,方以智愣了下后若有所思。

天黑黑好
本書明天上架,望各位老鐵們多多技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