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寧雖然是武學館的生員,但是生在大宋,若是不去看一看這些文人雅事,總歸會有所遺憾的。更何況,荀寧憑借自己文抄公的本事,也絲毫不懼這樣的盛會,因此他直接答應了下來:“蘇公子放心好了,此事我一定會放在心上。”
“你們說的這么開心,我也要講一件令大家伙兒高興的事。”
種詁等到蘇軾說完,便是將手中的酒液一飲而盡,隨即開口。
“叔原經過這一遭,家境已是大不如從前了,早朝的時候,皇上為了表達對晏相的追思,特意讓吏部擬了個文告,過些時日就會發布出來。我在這里要提前恭喜叔原,你馬上要前往乾寧軍任職通判了。至于什么時候去,估計也要跟蘇眉山一樣,過了下元詞會,就得起行了。”
通判一職雖然品級不高,但對于晏幾道來說,卻已經可以養家糊口了。
“此次入獄,若是沒有種大人幫襯,在下恐怕就要死在獄中了。今番又是告知我這等好消息,我真不知該如何感謝才對!”
晏幾道再次舉杯,他已經有些微醺,很快就將目光投向了荀寧。
“聽聞足下很重視荀公子,他又是讀的武舉,那么請種大人放心好了,以后在乾寧軍的屬地里,我絕對會把荀公子照顧得好好的。”
乾寧軍,地處河北東路河間府,是一處極為重要的軍鎮,那里北抵宋遼邊境的霸州,南可達大名府,算得上交通要道。因此,晏幾道能夠擔任那里的通判,可以說得上是高升了。
“多謝叔原!”
這一次種詁沒有說話,而是荀寧舉杯相敬,眼下正是結交友人的好機會,這對于荀寧來說非常重要。
一旁的種詁見著荀寧的這番動作,不禁微微點頭,看樣子這小子雖然沉迷于武舉,但也算得上是明白為人處世道理的。
孺子可教!
這一場宴席,很快就結束了,也就意味著由鄭俠導致的晏幾道入獄一事,算是完美解決了。
吃完了飯,眾人就彼此告辭,各自離開了。
如同往常一樣,荀寧回到了國子監外舍,繼續埋頭苦讀,因為馬上就要迎來了月試。
月試,相當于前世的學校月考,只不過考查的內容不同,對于學生的影響也不一樣。
三舍法的實行,注定了太學生員之間要存在一定的競爭,因為它給學子們提供了一個快捷做官的機會,甚至是用不著參與科舉。
文舉如此,武舉亦是如此。
外舍生通過月試能夠升入內舍,而內舍生又能用過一定的考核進入上舍。上舍生就能擔任國子監里的學正、學諭之類的職務,甚至是特別優秀的人,如果被哪個朝中官員看上,就用不著參與科舉競爭,直接進入朝廷上為官。
因此,月試等升舍考核,學子之間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以至于即便是同一房舍的生員,為了爭取到升舍的名額,連臉皮都能撕下來。
每次月試的時間定在了每月的十五日,九月十五日是荀寧踏上武舉之路的第一次月試。
清晨,國子監武學館聚集了大量的武學生員,嗚嗚泱泱的等著開門。他們之中很多人都捧著武經七書進行鞏固復習,荀寧亦是如此,不過他的是那本晏幾道送來的校刊集注,和抄錄本相比,這本書里的內容更加全面,也更加細致。
“今日會考核七書里的孫子兵法,這一塊內容是為將者必須具備的。若是水平不夠,答不上來,升舍是極為困難的。哪怕是答出來了,也要看符不符合閱卷夫子的要求。”
“當——”
正當很多人還沉迷于復習之中的時候,銅鐘響了一聲,武學館開了門,眾多生員便是魚貫而入,尋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了下來,開始閱讀答題。
“自古以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夫官渡之戰,袁紹兵多將廣,曹操兵微將寡,而曹操終能勝袁紹者,此之為何?請眾位生員以孫子兵法論述其因果!”
荀寧展開白絹,上面只有一道題,這相當于是要讓他寫一篇策論,論述為什么官渡之戰曹操會勝過袁紹。
這倒不是什么難事,只是角度須得從孫子兵法里面的內容進行解釋。
荀寧略微思索了一番,結合自己看的校刊集注里的內容,便是明白自己該如何下筆。
片刻之后,白絹之上就呈現了一幅小地圖,那是官渡之戰的各方兵馬調動的示意圖。這是荀寧在校刊集注里看到的,此時此刻正是用得到的時候。
“……軍無輜重,無糧食則亡……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曹操能克袁紹者,軍爭第一要義也!”
畫完小地圖,寫完對官渡之戰的分析以后,外面的天色已是正午,武學館內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荀寧趕緊將白絹交到了監考官手中,便是與范休等人回到了住處。
武學館內室,一排排的桌子上擺滿了白絹,那些都是武學館生員今日月試的答卷。白絹的一側,已經被牛皮紙密封了起來,顯然這是為了公平閱卷所準備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眾閱卷之人,不過除了一名滿頭白發身著布衣以外,其余人皆是身著鎧甲,頭戴鐵盔。很明顯,這些人都是來自于軍營的戰將。
“這篇寫的不錯,可以給個優異;這篇寫的不行……”
很快,白絹的內容就被呈現在了眾人的面前,不同成績的白絹被分類擺放,其中獲得評價優異的,數量最少。
如此工作,進行的很快,還未到傍晚,戰將們就將白絹里的內容評價完畢。
恰在此時,內室的一個側門打開,李憲從外面走了進來,緊隨其后的是一個身著布衣的青年男子。
“皇上!”
“眾位愛卿免禮,這里不是宮里,不必拘束。”
來人正是趙頊,他今日沒有去上晚朝,而是前來國子監武學館,他要看一看武學生員月試的情況。
與處理政事相比起來,為國家選拔人才,尤其是能夠抵御遼國入侵的將領,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皇上請看,這里正好有十位被選拔出來能夠從外舍升入內舍的生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