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九層冠,豐父有過聽聞,卻從未見過。
冠,弁冕之總名也。所為九層,便是層層相疊之意。
該冠乃為和田青白玉雕制而成,有四寸長、三寸寬,約么半尺來高,外圍是用三層透雕法雕刻的竹林七賢醉酒圖。如此說來么,您可能要問了,這也并未有何不同啊。呵呵,看官莫急,咱們驚堂木一拍,且聽我慢慢講來。
咱們前面說到,豐氏先祖入墨門,好器具鑄造,頗得祖師之心,因此這一門手藝也就在豐家代代相傳下來。到了豐序那一輩兒,他是族中于制造術方面最有天賦的。豐序此人不但通曉天文、歷法,對于幾何、力學、光學等方面更是有極大的興趣,小小年紀就制造出了好幾樣令人贊嘆的器械。他之一生,光是關于機關制造之法的,竟寫就了近十部之多。
到宋末元初時,這豐家便有人開始研究火器制造,后雛形成,又經墨家同門共同改造方成,取名洞射。此槍槍膛有多管,可以輪流發射,亦可多管齊發。后來洞射被托送到徐達手中,和當時的火龍槍一起成為推翻元朝的重要助力。
清朝初年,有一位名叫戴梓的人,亦擅長制槍炮,曾制造出如連銃槍和威遠將軍炮等殺傷性威力比較強大的火器。可惜后來此人被南懷仁與陳宏勛一道陷害,又因他一個漢人竟在火器鑄造上天賦異稟,遂遭上位者忌諱,兩相一加,便被朝廷流放到盛京去了。
天下就是無巧不成書,當時在奉天鄭家做客的一個豐家子弟聽聞其事,前去拜訪,二人因興趣相投,結為朋友。這個豐家子弟多次想接濟戴梓,都被戴梓以朋友交之淡如水為由拒絕。一直到戴梓被赦而逝,一共三十多年的時間,這二人經常互相交流制器之法,甚有所得。
到了乾隆八年皇帝前往盛京謁陵,順道過問了戴梓的一些事情,便有人提到了豐家,皇帝隨口過問一聲,也沒上心里去,可消息卻傳到了鄭家人的耳中。他家人連夜修書,派人趕路送至紹興。豐家族長得信,喚來自己那個當年和戴梓相交的弟弟,仔細盤問一番,讓他將二人所得之技法全部銷毀。弟弟不舍,遂將其整理做舊,將其隔頁插入舊書中,縫訂起來。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閑情時還過問過豐府與戴梓的淵源,只是始終沒有下文。后來,皇帝派到江南的近臣因偶然之機與豐父結識,時有往來,到了乾隆二十一年,這位近臣親至豐府密談,話里話外透著一個意思,就是朝廷與準噶爾以及回部和卓即將要有一仗,豐父何不獻出火器制造法,以興家族。
豐府族長聽得一身冷汗,面上不動聲色,只是一臉悔急惋惜,口中道:只因朝廷不許民間私藏火器,遂自家叔祖父當初只是與戴梓紙上談兵,后來戴梓逝去,叔祖父便親手將二人所出稿紙俱焚給他,如今叔祖父已去,他又無子無女無弟子,他們豐家恐要失掉大好的機會了。那近臣打量族長許久,才只道了可惜可惜。
待乾隆二十二年,皇帝二次南巡,倒是在微服時游歷了豐家的園林,臨走時笑語,豐府要是在京城便好了。因這一句話,豐家只得遣人到京城買地建府,置備家當??墒谴撕?,皇帝似乎將豐家忘記一般,那個近臣也不再提舊事,只是偶爾問問府邸建設的進度。
乾隆三十年,豐氏族長換了新人,名叫豐論。這個新族長只有二十歲,按理應該是他哥哥豐詢接替他們祖父的位置,只是那個做哥哥的為人舉止頗有魏晉之風,但是性格有些乖張,行事從來不按常理,他自己又耐不得拘束,因此將擔子一放,直接把他眼里的麻煩事仍給了弟弟,自己扛上行李,騎著頭毛驢就北遷上京了。豐詢此時已經二十有九,平素只迷機關之術,對于成家娶妻全無興趣。他覺得有弟弟一個規矩人給家中延續香火足夠,便將最大的熱情都投入到了無盡的研究當中,那個九層冠就是他做的。當然,關于這一點咱們呆會兒再談。
豐詢臨行前將一本《古文注解集》交給弟弟,兄弟倆人心照不宣。就這樣兄弟二人南北分居,波瀾不驚的就這么過了三十來年。乾隆五十九年,豐詢過世,豐論念他哥哥無子無嗣,便做主將自己剛滿二十的嫡次子豐悌過繼到哥哥名下,待兒子守完孝,再舉家搬到京城。
于是,嘉慶三年初,豐大老爺的高祖豐悌帶著妻兒搬進了京城。第二年,豐悌接到鄭家來信,因對出自對婦孺的憐憫,他命家仆將那母子二人接至京城,幫助其安家置業。一直到道光十八年之前,這兩家關系都比較融洽。當初的那個男嬰名叫鄭格,到道光十八年六月,他的兒子鄭佑喜得貴子,取名鄭邑。就是這一年的九月,鄭豐兩家反目成仇。
原來,這一年初,因廣州十三行見利忘義,為以英、法為首的歐美鴉片販子效力,坑害本國百姓,使得一批俠義之士憤而襲擊在當地那些居心叵測的外商,由于鴉片剛剛在廣州興起,政府沒有重視,反倒對這些義士進行追捕。很多有識之士意識到清政府早已如腐根之木,恐已在陌路之途,然當今外夷覬覦,華夏之難近矣。
剛進三月,紹興豐家族長就接到了一封書信,看了標識他大吃一驚,忙入密室取來印鑒相對比,竟是失去聯系近有百年的墨門所發。又過幾天,一個儒雅的后生登門拜訪。原來豐家那個與戴梓交好的子弟,于古稀之時將自己一生所得分抄出一份來,原稿留給自己哥哥,另一份送到墨門之中。只是墨門不復曾經的輝煌,對于這份涵蓋了槍械、火炮、戰船等理論總結的書冊,他們的子弟也只限于認知,一直未能有人想出改良且可以實用之法。
倒是那位豐家子弟的侄來孫豐詢有很多重要的見解,但是豐詢所著書冊皆在京城,具體如何,紹興本家卻不知曉。那墨門來客打算去京城碰碰運氣,告辭前,豐家族長取來一本破舊的書冊遞于客人,客人低頭一看,竟是一本古文注解集……
……
豐父再度趁哥哥停歇之際插話:“可是天祖所留,皆是詩詞雜記,哪有什么機關器械制造之法?”
豐大老爺透了點底:“天祖于晚年共寫就技法九篇?!?p> 豐父終于聽懂一回,驚道:“莫不是它們就藏于九層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