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維列根站在球場邊,高個的他看著在他身后走進球場的范舉,相貌?身高?這些好像都看不出什么特別的,可是今天幾波對他的采訪媒體,卻偏偏想把話題引到這個亞洲人身上呢?
“我是種子選手,我想我的對手應該在決賽。”克里斯托弗對于媒體的引誘沒有絲毫讓步,他闡述了一個眼下的現實,排名上他更高,把二號種子和一名資格賽選手放在同一個水平上作對比,本身就不公平。
他的對手應該在決賽,21歲的他充滿了信心,在巡回賽上獲得的成績讓他有充分的自信,他相信自己會向更高的排名前進,無論是索德林還是加斯奎特,又或者是眼前的范舉,都不能成為阻擋自己的障礙。
充滿著自信的克里斯托弗整理起自己的球具,而范舉卻在利用有限的時間來觀察他這位今天的對手。
很高,很瘦,肌肉線條很清晰,沒有多余的脂肪,略有曬黑的皮膚表示他休賽期中并沒有停止訓練,一名自律自強且在上升期的年輕選手,優勢明顯,但并非不可戰勝。
范舉很清楚自己和對手的差別在哪,他比對手來的更強壯,身高略矮于對手這并不是問題,既然對手比自己高,那么就送些低球過去讓對手更難打。
正在盤算的時候,場邊的觀眾也已經陸續完成了最后的進場,貝桑松的網球氣氛很濃,一場二號種子對戰新銳年輕選手的比賽,就受到了頗高的關注,幾乎3000人的球場坐滿了超過60%,竟然有兩千人進場觀看這場挑戰賽的第二輪比賽。
歐洲的挑戰賽球票并不貴,折合一下位置的差異,這種普通的比賽也不過10歐左右,而光靠到場的觀眾門票就幾乎能夠收入2萬歐元,對于一項總投入不過37500美元的賽事,單靠這場比賽的門票,就足以收回超過一半的投入成本了。
“歐洲的賽事真是太瘋狂了!”范舉第一場比賽的觀眾也不少,不過因為是小場地容納觀眾的數量有限,最多也就500人能進場觀戰。
可是和二號種子的比賽,安排的場地肯定是最好的主賽場,原本范舉認為第二輪比賽,3000人的觀眾席能有1000人就不錯了。
可是他錯估了網球在歐洲的熱門程度,到了決賽時,當兩位強手在決賽相遇,絕對會有人打著招牌在球場外苦等高價票,只為進場觀看一場“巔峰”的精彩對決。
裁判在中間,范舉和克里斯托弗維列根分別站在兩旁,隨著高高拋起落下的硬幣,克里斯托弗嘴角漏出了一絲難以察覺的笑容。
“克里斯托弗的先發球局,那么請兩位入場熱身。”裁判向雙方再次確認了一下結果,決定了最終的發球次序。
對手的發球局?范舉心中覺得略有些不妙,他不是擔心自己在先丟一局后失去了信心,而是他從拉斯切特處得知,這位選手的發球很有歐洲的特色,并不像美國選手那么喜歡追求大炮型的高速發球,反而是結合速度和落點雙方以及旋轉上的優勢。
如果你遇到一名善于在紅土上戰斗的歐洲選手,那么請小心他的高速切發球,這些發球的速度看似不快,可是在空中的弧度卻非常容易讓接球者產生嚴重的落點誤判,在紅土彈跳上更是會有更大的外側角度,讓人防不勝防。
范舉的新月發球就是這一類別,當然范舉喜歡加上一些自己的東西,比如他擅長的旋轉,讓球的弧度更大一些,本質上卻依舊是一樣的,不過歐洲選手喜歡把這種切發球的切減弱,提高了速度上的優勢。
而范舉卻反其道而行,他追求更大的旋轉弧度,速度只要維持在150公里以上即可,這也是他把自己的切發稱為新月發球的依據,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發球能上天上的彎月,在空中劃出一道迷人的弧度。
天空中的光陽并不炙熱,3月份打球還是略有些寒冷,熱身活動讓范舉找回了一些暖意,他覺得自己在3月份來歐洲本身就是個錯誤,這時候的歐洲完全沒有那種春意盎然的氣氛,10度左右的氣溫如果沒有太陽照射,風一吹就忍不住讓人打起哆嗦來。
范舉很羨慕那些長毛的歐洲人,就好像是比他多穿了一層**,反正打死他也做不出在這種天氣就穿一件薄襯衫出門的舉動,可是對這些當地的法國人,別說是薄襯衫,范舉在路上都看到有人穿著短袖在外閑逛了。
比利時在法國更北邊,克里斯托弗很適應這種天氣,這里的氣溫比他故鄉還要略暖和上一些,略微的熱身已經讓他身上冒出了些細微的熱汗,這種感覺很好,活動開的肩膀讓他能夠更容易打出力量來。
“果然!”范舉看著來球心中忍不住暗嘆了一聲。
熱身結束,一開場的發球克里斯托弗就以一個時速高達210公里的發球開場。
對于需要必勝的對手,范舉可沒有客氣,他不打算和對手講什么謙讓,在熱身時就已經開啟了異能適應對手的節奏,可當這個發球到眼前時,范舉的倍速已經自動變檔升級到2倍,不過降低了一半的時速,這依舊還是個值得鼓掌的漂亮發球。
速度很快,但這不是問題,減速后球的時速降低到100公里的范圍,不過原本直對發球區右側位置的發球,在空中卻劃出了一個小小的弧度,正正好壓在了那個極小的轉角位置上,讓這個球的彈起后變得更深也更難處理。
“我討厭高個!”范舉也顧不上自己另一位好友2米08的伊斯內爾會有什么想法,可是對眼前這個比自己高10公分的對手,范舉是由衷的討厭。
193公分的身高,讓克里斯托弗的發球擁有更好的發球落點和加速度,這也讓他在擁有穩定的切球動作后,依舊能夠保持極高的發球速度,和相對于穩定的一發進球率。
當初范舉為了讓自己的帶切和旋轉的發球穩定下來,到底花了多少力氣就不說了,可是到現在為止,他的一發進球率依舊只能在50%以下徘徊,雖然在比賽中這樣的進球率已經足夠,但要說發球的威脅性,范舉還依舊有很大的提升余地。
高個子發球占優這不是一句空話,208公分的伊斯內爾雖然還沒有進入職業,可是他的發球穩定高速早已經提到了220公里以上,放在球場上這絕對是個大殺器,只要完善了其他的技術,光靠這一手發球功夫,闖進TOP50都是毫無問題的。
而在平均發球能夠保持在200公里以上時速的發球統計中,伊斯內爾的發球成功率竟能高達60%以上,對范舉來說這才是最鬼(畜)的地方,意味著他們的對手必須得時刻提防著超過220公里ACE球的同時,還得承受來自這些巨人第二拍的大優勢壓制進攻!
范舉沒有這個身高,哪怕他能打出更快的發球,他也不會這么去做,不是發球速度的問題,而是范舉很清楚,高速發球是一種非常費肩膀的技術,范舉沒有身高優勢幫他提供額外加速,那么想靠著184的身高,打出世界級的高速發球,那就意味著職業生涯的縮短。
他是個“聰明人”,所以他情愿選擇自己擅長的來避開這個劣勢,但是不得不承認,發球好很占優勢,哪怕面對他的倍速異能,也往往能夠占得先機。
克里斯托弗靠著一發的優勢壓制住了范舉,哪怕對手的接發球質量高的讓他吃驚,但終究自己的發球優勢依然存在。
盯著被范舉接發準確的打向球場另一邊的高質量回球,克里斯托弗已經不再意外了,自從第一個發球讓范舉乘機拿到一分后,他的落位也變得更快,更小心起來。
跑動站定后一擊大力的正手上旋,朝著范舉跑動的反方向揮去,急忙調整方向的范舉又一次被對手在接發后“戲耍”成功,對手明顯是故意的,其實打向另一邊反手能夠產生更好的壓制作用,卻偏偏挑選這些險球來挑逗范舉的反應神經。
“所以我討厭高個,而且還是長得帥的高個!”范舉再次勉強接回球后被對手打了個錯位,他恨不得把手上維爾勝贊助的最新球拍當做對手的腦袋砸碎在地上,這名對手的實力的確讓人佩服,他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優點在發球局壓制住了范舉反攻的意圖。
可是范舉怎么會這么放棄,他要的是勝利,他不喜歡也不需要失敗,完美發揮的對手他不是第一次遇到,也不是第一次在球場上被壓制,但是他相信自己會找到機會,讓他把這所有的屈辱全部丟回到對手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