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篇我個人認為在新浪里算寫的很不錯的文章,告別穆托姆博,再見了,大叔。
在穆托姆博身上,既能看到憨態、謙卑、隨和,也能看到拒絕、執拗、憤怒。他從沒忘記從俗,也從沒忘記自己是誰,來自哪里。
文/張博
02年4月30日,奧蘭多,39歲的中鋒替補登場,戰勢無懸念,魔術85:102痛快輸掉第四戰,賽季結束。只有老家伙自己數著:19分鐘,11分、10籃板。
07年12月19日,亞特蘭大,37歲的中鋒替補登場,4分44秒后他飛身倒地,右膝韌帶撕裂,然后是拒絕擔架,昂然離場的著名橋段。
09年4月21日,波特蘭,42歲的中鋒替補登場,這次只用了1分40秒,左膝韌帶撕裂,表情絕望、順從,擔架將其枯瘦的軀體送出場外。
尤因、莫寧、穆托姆博,喬治城的巨人傳奇,就此終結。這所擁有220年歷史的美國名校盛產以比爾-克林頓、德斯蒙德-圖圖為代表的政壇幸運兒,而悲劇因子則完全留給她那些貪戀球場的孩子:三大中鋒落幕,鬼魂艾弗森則繼續掙扎在宿命的深淵當中。
如果在Google上搜索“mutombo”,除去名字本身,搜索提示中查詢結果最多的詞條是“mutomboage”。感謝上帝,我們終于可以從此解脫,不必再聽解說員和小朋友第1000000萬次拿一棵非洲樹的年齡插科打諢咯吱自己了。迪肯貝-穆托姆博留給人們的謎題從來都不是時間,而是生命在時代進程和境遇切換中驚人的可塑性。
從扎伊爾到美國,從戰亂貧瘠到紙醉金迷,從法語土著語到美語,從喬治城到NBA,從60年代到今天,他的人生跨度,足夠一個普通家族用三五代人去演繹。
盡管喬治城的校訓是“BothintoOne”,但就個性而言,這里出產的最有名的4位籃球手,顯然是4種決然不同的類型。牙買加人尤因,與那些精于貿易和國際關系的同胞,或為尋求更佳待遇而出走的田徑天才類似,他積極、入世,對美國和主流文化抱有本能的敬意與迎合,卻又偏偏被MJ這種純原裝的美式英雄羞辱半生,如今苦尋主帥職位而不得,整天一套臃腫西裝,以碩大之軀蜷在范甘迪兄弟們身后做畢恭畢敬狀,好一個勤學上進的農民企業家。莫寧代表著最典型的美國硬漢,兇猛、剛毅、沉默、榮譽至上。艾弗森是叛逆和反英雄主義的最佳注腳。
穆托姆博則更難定義,身為異族,他對美國既展現出強大的融入能力,讓約翰-湯普森教練(喬治城大學)一見鐘情,用比清華食堂張師傅更恐怖的天分搞定英語,在每間球隊更衣室里混成左右逢源的活寶。就此而言在NBA成功的海外球員大半都機智討巧,有極高的政治天分,如姚明如納什如納胡拉,迪瓦茨甚至是很多選民心中的未來國家領導人。另一邊,在彼得洛維奇、薩博尼斯、佩賈、賈西科維休斯、德爾菲諾等人身上,我們則會看到明顯的孤僻與傲然,抗拒同化。
穆托姆博卻神奇的同時做到了以上兩點上。在他身上,既有憨態、隨和,強大無邊的親和力,還有拒絕、執拗和憤怒。他從沒忘記從俗,也從沒忘記自己是誰,來自哪里。
于是在“大叔”“木桶伯”“外交大使”等充滿親和力的形象之外,我們也見證了一個非洲男孩在喬治城酒吧里大吼一聲“WHOWANTSTO*MUTOMBO?!”的少年暴戾;見證了那數年一日的招牌搖指——一個至死說“不”的挑戰者。
有時候,他比任何人都尖酸刻薄、又臭又硬。觀眾不會忘記他戲弄“上帝”的名言“我猜你壓根不能閉著眼把球罰進”,“休想在我頭上扣籃”,以及(MJ暴扣后)那無賴般的回敬“哦,你總算做到了”。
01版76人,早被記憶簡化為艾弗森的千里單騎,絕少有人還記得老穆頂扛鯊魚之外的片段,但歷史總有更多細節。東決第六戰雄鹿勝,穆托姆博10分、0罰球,被喬治-卡爾賽后笑罵軟蛋。然后是生死戰,23分、19籃板、7封蓋,一個比爾-拉塞爾靈魂附體的夜晚,將費城時隔18年重新拖回總決賽。記者們于是跑到新聞發布會上問卡爾,穆先生還是軟蛋么?卡帥暴怒,拂袖離場。非洲人則用沙啞的男低音問了句:他夜里會不會做與七年前同樣的噩夢?
那么,穆托姆博很在乎勝利嗎?作為一個球員,自有求勝本能,但與巴克利、馬龍、莫寧、加內特、艾弗森、科比那些勝利偏執狂,甚至尤因、羅賓遜、姚明們相比,他都算不上一個苛求勝負和榮譽的人。酒吧大吼,搖手指,調戲喬丹,揶揄卡爾,他球員生涯里的每一次出格都并非旨在取勝,而是為了博得尊敬,向對方宣告“我存在”,僅此而已。
他是一個在扎伊爾長大的孩子,那里沒有game的勝或負,只有生命的生或死。殖民、解放、戰亂、疾病,二十世紀錯亂的社會現實令人們集體迷惘,很多人急切的追求過民主、獨立甚至馬克思主義,希望破滅后又瘋狂的迷起宗教。非洲獨立了幾十年,至今仍有剛果人詰問:殖民時代不是挺好?起碼人人都有工作,還干勁沖天,你再看看現在!
因此你不能指望從如此苦難、混亂境遇下走出來的人,對職業體育這種騙人感情的勵志把戲有多投入。
就此而言,穆托姆博現實到了極點,他一邊承認丹佛是他最難忘的城市,一邊在合同到期后憨笑著簽下鷹隊遞來的肥約,他很欣慰用01年從費城誆來的合同足夠在家鄉投資醫院,而根本不在乎隨后輿論對其高薪低能的長年指摘。2003-04賽季,他與死黨莫寧幾乎就要在新澤西重聚了,后者為此興奮不已,夢想兄弟聯手戮力同心,可他卻愉快的同籃網談妥買斷,跑紐約去掙額外的400萬了。當莫寧還在為籃網管理層躲避奢侈稅的摳門之舉罵罵咧咧“球隊只想著錢完全不想冠軍,我和迪肯貝原本可以重現恐怖內線”時,非洲人精明的選擇了沉默,他不想傷害自己那天真的兄弟。
同時,他又是個敬業的雇傭兵,一旦走上球場,就會本能的進入角色。因此即便到了40歲之后的夏天,仍然會有幾位經理、教練打電話給他,說“我們需要你”。于是他編織了一套新的把戲:一邊與追求者們調情,一邊與麻省理工畢業生討價還價。最后這一單,甚至一直拖到圣誕節后才簽字畫押。
剛果有句老話,中文翻拗口,拿英語說是“Theteetharesmiling,butistheheart?”,沒錯,說的就是大叔這種整天咧嘴傻笑,心里卻比誰都精的老鬼。
盡管每次續約都會寒暄一句“冠軍”。但毫無疑問,從來火箭的第一天起,穆托姆博為的就不是冠軍。除去比賽,這里有他所需要的球迷基礎和商業代言。
所以,對不起,半年前還曾熱烈追求過大叔的里弗斯和波波維奇教練們被耍了——他不是P.J.布朗更不是什么馬龍、莫寧、希爾,永遠別指望他奢談冠軍夢想,干出反經濟學原理的蠢事。他當然不是什么經濟學家,但苦難,給了他優化選擇的本能。
所以,對不起,那些酷愛美國英雄樣板戲的球迷要失望了。穆托姆博沒有金剛、綠巨人、機械戰警似的鋼筋鐵骨,鯊魚罵他“像個娘們”。拳王阿里用法*的咆哮反戰,不惜在巔峰期遭受數年禁賽,只為與侵略者叫板。穆托姆博卻在18年里風雨無阻的邁進球館,用每個籃板每次封蓋兌換美元,然后通過比亞姆巴-瑪麗醫院為家鄉撫平戰亂、貧瘠帶來的創傷。每個人總有自己的方式。
他配入選名人堂嗎?毫無疑問。
若干年后,回想喬治城巨人故事的結尾,也許并不那么悲愴。牙買加人至少用體面的個人數據收場(數據也是其整個籃球生涯中最顯赫的成就),美國硬漢以史上最MAN的POSE告別舞臺,剛果人則收獲了他最渴求的:尊重、金錢、向這個世界搖手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