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五章,日本主導朝鮮
李熙下朝之后向后宮走去,他并沒有像上次那樣前往閔妃居住的后宮,而是去了李氏居住的后宮,李氏見朝鮮王來到自己的后宮,喜出望外趕緊向他獻媚,讓他坐下后忙著為他捶背。
李氏看著朝鮮王的臉色說道:“大王臉色好像不太好啊!是遇到什么煩心事了嗎?”
李熙一邊瞇著眼睛非常享受李氏的按摩,一邊嘆了一口氣說道:“朝鮮的百姓實在是太折騰無法無天了,居然對本王的新政有所不滿!”
李氏嫵媚地笑了笑安慰了一下李熙,然后細聲細氣地說道:“大王不要煩惱了,他們不過是一幫刁民罷了,您只需要派支軍隊,把他們全都抓起來就行了!”
李熙緩緩地轉過頭看了看李氏,想了想隨后微微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嗯,美人說得非常有道理,寡人也是這么想的,這事必須馬上辦。”,接著便讓人叫來了攝政王,不一會大院君匆匆來到了李熙辦公的地方,面見李熙。
大院君向李熙行了一個禮,隨后問道:“大王深夜急招我來有什么事?”
李熙拿出一份自己擬好的圣旨,交給大院君,并對他說道:“今天要你來,是要你在這份教旨上蓋上你的印章。”
大院君接過李熙的圣旨看了看,隨后問道:“王上打算派兵去圍剿叛賊嗎?”
李熙之后,點了點頭,隨后大院君用眼睛瞥向站在一旁的李氏,便冷冷地問李熙:“請問王上,這是您的主意還是別人的主意?”
李熙聽了臉色一變,非常生氣,責問大院君:“你這話是什么意思?”
大院君冷靜地看了看李熙,隨后堅定地表示道:“這件事事關重大,我必須和其他大臣討論后再作決定,現在還不能把印章交給您。”
李熙揮了揮手,示意大院君退下,大院君走后,李熙非常生氣,在大殿里四處來回跺步,這時李氏從門后悄悄地走了出來,她溫柔地讓李熙先消消氣,說道:“畢竟國王不是那么好當的,大王再考慮考慮吧!”,李熙情緒冷靜了下來之后坐了下來,現在毫無辦法,只能等到明天的朝會作的決定。
第二天朝會上,大臣們紛紛討論著最近在大街小巷發生的事情,這時,朝鮮王李熙看了看攝政王大院君,然后群臣說道:“眾卿家,應該都聽說了朝鮮百姓要造反的消息了吧?大家有什么想法?”
武將們紛紛表示:要沉重打擊那幫暴民!而文官們則表示:要設法安撫他們!
攝政王此時站了出來,對國王說道:“陛下,請您善思,那幫人畢竟是朝鮮的子民,不能隨意屠殺,不然后果會不堪設想!”
李熙聽了有些不耐煩了,最后還是一意孤行,斷然決定,由攝政王大院君親自帶著軍隊前去消滅叛亂者。
大院君只得聽從大王的命令,從軍營調了五百火槍手和一百藤甲兵,火速前去平叛。不滿朝鮮王的民眾見大院君的軍隊將自己團團包圍,紛紛亂了手腳,只聽大院君一聲令下,五百火槍手向著平民猛烈射擊,平民死傷大半,就算沒死,最后也給藤甲兵給捅死了。剩余活著的人都被大院君抓了起來,并關進了死牢,隔日問斬。
也就在此時,朝鮮南部的一個小村莊里,一股強烈的民族主義運動正在萌發,他們對大院君肆意屠殺自己人而感動厭惡,他們希望能夠嚴懲大院君,并得到國王的認可。
不出一個月,這股叛風便席卷到整個朝鮮南部,不到一周,南部便組織起了上萬叛軍,形勢岌岌可危。聽到這個消息,李熙頓時慌了神,他不知道該怎么辦?許多兩班官員紛紛希望李熙向朝鮮的宗主國大清尋求幫助,李熙非常猶豫,沉思片刻之后,問道:“你們有沒有想過,大清正在與英國人作戰,會來幫我們嗎?”
一名官員說道:“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難道陛下要向那幫叛匪妥協嗎?”
李熙嘆了一口氣,無奈地靠在龍椅上,沉默了許久,隨后寫了一封求援信,交給大臣,讓他前往大清,把信交給同治皇帝。
下朝之后,李熙忽然想起來自己的正宮妃子閔妃,于是他便隨意地來到閔妃的后宮,此時,閔妃已有生孕正躺在床上,見李熙前來,趕緊想要起身拜見,李熙讓她躺著,別傷了身體,閔妃見李熙神色很不自然,便關切地問道:“王上是有什么心事嗎?能不能告訴我?”
李熙站起身,背向閔妃說道:“南朝聚集了幾萬叛軍,要孤的人頭,你說,我該怎么辦?”
閔妃聽后緊皺眉頭,想了想然后對李熙建議道:“我聽說隔壁日本正在搞維新,不如請他們來幫我們解決我們國家的內部問題吧!”
李熙在閔妃身旁坐了下來,說道:“如果大清不幫忙的話,我現在只能求助于日本了,那你覺得誰比較適合訪問日本呢?”
閔妃想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就是她哥哥閔升鎬,于是她便向李熙推薦了她哥哥。李熙也覺得非常合適,便同意了閔妃的建議,決定派閔升鎬前往日本拜見明治天皇。
此時的日本,正處于明治維新的關鍵時刻,全國正進行著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天皇急需一場戰爭來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當閔升鎬前往東京拜見明治天皇的時候,明治天皇就明白這是個天賜良機,是個入主朝鮮的好機會。
明治天皇看了閔升鎬遞上來的國書,于是,當機立斷決定幫助朝鮮平叛。在得到了伊藤博文等幾個倒幕派首領的認可之后,日本派了一支具有現代化裝備的軍隊開往朝鮮南岸并登陸,日本軍隊憑借手里的現代化武器,迅速把叛匪圍困在漢城內,叛匪一開始還頑強抵抗,但是一個月后,叛匪彈盡糧絕,實在支撐不住,最后不得不開城投降。
日軍并沒有放過他們,而是進城劫掠,此時京城平壤,百姓人心惶惶,官員人人自危,害怕日軍打到京城,他們急切等待天朝上國的救援。
而此時大清也自顧不暇,兩宮太后派了一個官員前來協調日本和朝鮮的矛盾,最后雙方決定簽訂《江華條約》,日本承認朝鮮為獨立國家,并與日本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