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天順46年三月初九,賈璉降生到紅樓世界.天子姓郭,賈璉所在的家是榮國府,祖父賈代善,父親賈赦.榮國府東邊還有一座寧國府.寧國府主人賈敬,子賈珍.
天順四十九年春,微風吹拂,細雨灑落,垂柳吐綠,好一派人間春色.賈璉來到祖父賈代善處,請求與賈珠一同去賈府學堂就讀.榮國公賈代善猶豫著讓賈璉去試一下,卻也不必勉強,畢竟年齡太小又沒了母親.
學堂中賈璉坐在最前排,靜靜聽著賈代儒講解《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作為在二十一世紀完美過完一生的理科生,又怎會不理解這些淺顯易懂的東西。只不過對于毛筆字確實相當生疏,寫起來歪歪扭扭,字的筆畫缺胳膊少腿。賈代善檢查了一下賈璉的背誦,問了一下含義,很是滿意。于是吩咐賈璉多寫一些大字就行。那賈珠雖比賈璉大兩歲,卻沒有賈璉熟練,很是郁悶。是啊,賈璉背書時,是看著浮現于自己眼前的光幕,一句一句向外念,而賈珠是在苦苦背誦。
賈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知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梁滅之,國乃改。……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須勉力。”一個紅樓世界版三字經順利背出。
是的,賈璉擁有自己的作弊手段——系統。有空間,能分解合成物質,有優良的種子,能記錄書籍,掃描圖紙,有他人看不見的光屏顯示。書籍后面有詮釋。當然系統還帶有一座小型圖書館。背一段書不是太簡單了嗎?
于是乎,賈珠的苦逼日子開始了。倒不是有人逼著他。而是他處處和賈璉比較。賈璉比他小,卻處處比他優秀,這是賈珠怎嘛能忍受得了。在睡夢中都:“我要好好學習,我才是最優秀的。”
賈璉躺在床上思索著未來。毛筆字,不會。八股文,不會。不考科舉,不行。做個坐吃等死的紈绔,那就只能重復紅樓的悲劇。所以,字得練,書得讀,科舉得考,武藝得練。
賈代儒:“賈璉,寫字要注意了,不要寫的像蟹子爬的。”
:“賈璉,寫字要注意。不要缺胳膊少腿。……”
私下里,賈代儒對賈赦說:“賈璉還小,記性又好,不要逼他,讓他寫好字就行。”
賈璉磨著賈代善要學習戰陣武術。賈代善只以為小孩胡鬧,圖個新鮮,倒也沒有拒絕,槍法.刀法,兵書皆以提供。就當是提供小人書和玩具了。賈璉卻認真起來,上午去學堂讀書,下午練武,晚上練習大字,困了才去睡覺的生活。并且堅持著,一日不曾放松。
賈璉糾纏賈代善不過是借口。系統提供的九陽真功悄悄走起。賈璉默念九陽神功心法:“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修煉方法有口訣對照,系統修正,自是不會有一絲錯誤,真氣沿固定路線運行。端的進步神速。
系統還能分解物質,提取有價值成分。隔著幾天,賈璉就會偷偷出府。到郊外小山收取一些巖石進入空間分解,留下高價值物質,其余雜質再移出空間。主要留下鐵.鎂.鋁.鉀.鈣等,至于金銀倒還沒有碰到。所以賈璉沒有一穿越就暴富的生活。而是過著讀書.習武.游玩,偶爾去賈代善.國公夫人史氏處請請安,日子挺輕松的。
賈璉的兩個小丫鬟年齡小,十分貪玩。賈璉倒不拘著她。自己有手有腳,吃飯穿衣何必人伺候著。而且還平添幾分不自在。賈璉總是對丫鬟說:“出去玩吧,我自己就行。”
丫鬟不安的說:“少爺是不是嫌棄我。不伺候少爺,會被攆出府去的。”
威嚴的國公爺.高高在上的國公夫人史氏,吃齋念佛的王夫人,假正經的賈政,風流.荒唐好色的賈赦,用功的賈珠.賢淑的元春,聰明的賈璉,這就是賈府主子的眾生畫像。賈璉努力成為小透明,但是下人不敢惹,畢竟是未來爵位繼承人,主子不留意,賈璉把自己活在這些人外面,盡量不去與這些人產生交集。
大雪紛飛,年關近了。賈璉停止礦物分解有些日子。賈璉發現自己的系統分解似乎是吸收太陽能作為能量。夏天還好說,正好降低溫度,進行納涼。冬天弄得周圍冷氣森森,還得燒昂貴的銀霜碳,得不償失。還有可能暴露自已的怪異之處。
繼三字經后,在學堂又學完《百家姓》《千字文》,字寫得橫平豎直,像印刷的一樣,至于自己的特色沒有半分。賈代善:“賈璉天資聰穎,就是這字,不可說也。”如果換一個人,賈代善說的一定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不可涂墻也”。賈代善,賈代儒都喜歡聰明的賈璉。一個強大的家族必須重視他的延續。
天順五十年,春節,賈府過得熱熱鬧鬧。只有賈璉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樣,不與人言語。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看的國公夫人史太君直皺眉,心生不喜
國公夫人史氏:“賈璉這孩子哭喪一張臉,誰欠他二百錢,怎嘛這樣,像個小老頭。”
王夫人:“賈璉一副生人勿近樣子,故裝高深莫測,不如那珠兒用功,一心科舉,可見珠兒是個好的”
賈赦:“這孩子是娘死了后,走不出來了吧!還不快快走開,莫討打。”
賈代善:“賈赦,你也應該再娶一個,好好關心賈璉了,挺聰明的孩子,就是缺少母親關愛。”
賈璉:“祖父,祖母,孫兒告退了,去學習。”在自己屋子用心寫著,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柏水竇章。云蘇潘葛,奚范彭郎。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任袁柳,酆鮑史唐。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樂于時傅,皮卞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和穆蕭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計伏成戴,談宋茅龐。熊紀舒屈,項祝董梁。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梅盛林刁,鐘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萬支柯,昝管盧莫……
賈代善問:“賈璉,你知道寫的什么意思嗎?”
賈璉回答:“姓氏爾。”
賈代儒:“賈璉背一下千字文。”
賈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謂語助者,焉哉乎也。”順順利利,一絲錯誤都沒有念完千字文。賈代儒有一種得英才而教之的感覺。大大表揚了賈璉。
天順五十年,賈赦沒有再娶妻,卻迎來賈敏大婚。賈敏的婚事在六月十八。大紅嫁衣,十里紅妝,百抬嫁妝,吹吹打打。夫婿風流瀟灑探花郎,家境殷實,一時羨煞旁人。賈璉送走了,這后宅之內唯一關心自己的親人。她已嫁做他人婦,隨著自己夫君走向遠方,將來會有一個女兒和一個滿滿的悲劇人生。自己能拯救嗎?我的姑姑。
時光過得飛快,又到年底。這一年賈璉學完了<論語><朱子家訓>.不過講些為人處世的道理。除了論語,其余科舉是不考的。也沒有什么高深難解之處。唯一進步就是把字練得漂漂亮亮。背誦就是照著念。
賈代儒找到賈代善:“兄長,可以給賈璉請塾師了.“
賈代善:“賈璉還小吧.“
賈代儒:“雖小,不可荒廢,賈家原也不差這幾個錢,能出一二秀才,也漲兩分臉面,文武不能兼得,到了繼承爵位就不能再考,早讀書也好.如東府賈敬那般,不是很好嗎?”
賈代善:“就如東府敬侄兒,能中進士畢竟多條選擇.“
賈代儒:“西府人物比東府旺,賈璉自己能走出條路,未必不可讓他人領受爵位.賈府也添一份保障,多一份富貴。”
賈赦:“何必呢,考什么考,早晚有他一個爵位.要考試的是那些不能繼承爵位的子弟。一個承爵人,費那份力干嘛?”
賈代善:“放肆,你就是一個眼皮子前的,鼠目寸光.不知道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賈璉及其兒子一輩,這爵位也就繼承玩了。下面降等錫爵,俸祿不是太多,能考上進士,收入不比錫爵少。”
國公夫人史氏:“孩子這樣小,何必去熬煉他.未來日子還長”
賈政:“父親要請老師,請珠兒與璉兒一同教育.吧!珠兒還大璉兒幾歲,更應該讀書。”
賈代善對賈政大為欣賞。賈政才是一個世襲貴族的正確打開方式。賈赦的態度是不對的。
賈璉習武身體健壯,向國公爺討了一匹小馬騎乘。向外走的越來越遠。居然走出京城百多里。去城外山地收取些石頭進行分解。收獲也不錯,京城周圍居然有鐵礦,銀礦,金礦。賈璉小日子過的寬松起來。兩個小丫鬟也跟著吃了不少好的東西,人變得幾分圓潤起來。
天順五十一年,賈代善延請舉人李松教授賈璉和賈珠.兩年內賈璉熟讀私塾五經.<<論語>><<大學>><孟子><中庸><春秋>,并初步學習作文。李松是一個學識不錯的舉人,留在京中等待下一次科舉考試。不然是請不到一個居然教授一個稚童。李松也對賈璉的記性十分滿意。就盡可能多講一些,反正賈璉能夠記住。
這年中,賈赦看中一小官女兒邢氏娶進賈府.府里人都稱作邢夫人。
賈璉做到了兒子對繼母的尊敬。見面請安問好,一個不缺。這是貴族子弟基本禮儀。不能叫人挑出自己的毛病,橫加指責,這個時代一個孝字足夠壓的一個孩子抬不起頭顱。被人剝奪了自己機會,都不敢大聲言語。自己需要時間成長,然后才能擺脫時代對自己的桎梏。
邢氏表面對賈璉客客氣氣,不遠不近,略有關心。但內心十分渴望有自己孩子.賈璉中舉,自己孩子是嫡出也可以繼承爵位.又怕賈璉把著爵位不放,內心十分矛盾。有時不免有些陰陽怪氣的。說些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話。賈赦越發鄙視她出身寒微。邢氏對賈赦更是不敢辯駁。
賈赦就怕爵位被二房繼承.王夫人內心矛盾,一方面嫉妒賈璉比賈珠優秀,一方面又渴望二房繼承爵位.賈代善.賈母.賈赦.邢夫人.王夫人每人目的不同,賈府詭異起來.王夫人指使丫鬟下了兩次毒,但是九陽神功,不懼毒藥。丫鬟也就未能建功。賈璉立馬警覺起來。十分渴望獲得功名,出府別居。躲開這個吃人的狼窩。
賈璉,賈珠仿佛與世事隔絕.每日枯燥的的讀書,習文.互相砥礪.賈珠每每讀書到深夜,卻總感覺跟不上賈璉的步伐.寒風帶來一場風寒,纏延十余日,賈珠徹底跟不上賈璉的步伐.賈璉依舊抽出時間習武練功,從容不迫.不知不覺,春花秋月,夏日炎炎,大雪紛飛,一年如飛過去。然后春節.正月十五,闔府熱鬧中快出了正月.賈璉在李松推薦之下準備在縣試中下場一試.匆匆填寫資料,找人互保,堪堪就等那二月舉行的縣試.
正是:“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