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鹿征道:“年初,有位姓童的婦人面見河南巡撫越其杰,自稱是皇上的繼妃,因戰亂失散。越其杰和廣昌伯劉良佐深信不疑,先是奏報皇上,然后急急派兵護送到南京。皇上看到奏章后,立即聲稱童氏婦人假冒繼妃,下旨將她關入詔獄,由馮可宗審訊。
童氏詳細書寫入宮的年月,以及與福王相遇別情,甚為詳細。馮可宗呈審訊結果后,皇上勃然大怒,改由太監屈尚忠審理此案,屈尚忠把童氏拷打至死。”
葛明鑒道:“既然皇上不承認童妃,那肯定是假冒。”
張鹿征道:“此事并沒到此為止,與東林黨有關系的官員們反而議論紛紛,竟然說童氏婦人是真的繼妃。”
“這卻是為何?”葛明鑒問道。
張鹿征道:“有些東林、復社士子備受馬士英、阮大鋮打擊,將其怨恨發泄到皇上頭上,想借著童妃案大做文章,趁機質疑皇上的真偽。”
葛明鑒道:“朝廷應當設法平穩人心,避免引起內亂。”
張鹿征搖頭道:“此事尚未完結,又出現更加轟動的太子案,有個少年自稱是先帝太子朱慈烺。”
葛明鑒驚道:“這豈不是在火上澆油嗎?少年膽子也太大了,難道就不怕被大臣們識破?”
張鹿征道:“皇上讓馮可宗處看管少年,并請大臣們同往審視。大學士王鐸曾經擔任太子講官,很是熟悉太子,見此少年與太子的相貌差別甚大,認定他是假冒。后來,皇上又讓認識太子的官員、太監往認,眾人皆不認識少年。
用刑審訊后,少年承認是高陽人王之明,乃駙馬都尉王昺之孫,因戰亂逃難至南方,遇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家仆穆虎,受他唆使,遂假冒太子,圖謀富貴。皇上并沒有下旨殺掉王之明,而是將他關押于中城兵馬司獄。”
葛明鑒點頭道:“皇上還是有仁義之心,沒有將這個假冒太子處死。”
張鹿征道:“去年年底,北京亦出現太子案。自稱太子的少年很可能是朱慈烺,不但有些大臣承認,坤興公主見到這個少年,亦是抱頭痛哭。多爾袞為免除后患,公開榜示天下,聲明太子是假的,秘密將他殺害于獄中。凡是爭言太子為真的官員,盡皆被處死。”
葛明鑒道:“清虜迅速平息疑案,好狠辣的手段!我朝則是拖泥帶水,未免落下口舌。”
張鹿征道:“皇上為平息官民質疑,詔命法司刊布童妃、太子二案審明情節。各鎮軍將數次上書,朝廷皆婉言辯解。可是越描越黑,人們反而不相信。
馬士英、阮大鋮不但不想法平息疑問,反而想借此案打壓東林、復社人士,意欲再興冤獄,深挖背后的主使,遭到眾臣的抵制,皇上亦不同意深究。而對朝廷不滿的人,乘機煽風點火,大造輿論,廣為散布謠言,聲稱太子是真的,在不明真相的官民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葛明鑒道:“這些人居心叵測,想逼迫皇上讓位。外敵當前,朝廷急需政局穩定,方能使各派團結起來,同仇敵愾,共同抗擊清虜。”
張鹿征搖頭道:“朝廷里的黨爭比之崇禎朝更甚,各派大臣紛紛依附軍鎮。馬士英、阮大鋮以江北四鎮為外援,東林復社士子卻投向坐鎮武昌的左良玉。
朝廷之所以遲遲不肯派兵北征,亦有擔心寧南侯左良玉揮師東下的原因。他可是擁兵八十萬,號稱一百萬。”
葛明鑒道:“左良玉擁兵自重,并且軍紀敗壞,堪比強盜。他因沒有擁立之功,便對朝廷強烈不滿。”
張鹿征道:“東林復社擁立潞王不成,便與左良玉聯絡,一直想逼迫皇上讓位。”
葛明鑒憤怒地說道:“朝廷內斗不停,等到清虜打到江南,悔之晚矣!”
張鹿征正色道:“清虜兵分兩路南下,江南局勢甚是危急。我們錦衣衛食國家俸祿,理應維持南京穩定。”
接下來的時日,張鹿征帶領錦衣衛探查故意制造混亂者,竟然抓獲清朝派來的十多個奸細。弘光帝大悅,重賞錦衣衛。張鹿征分賞有功人員,把葛明鑒提升為錦衣衛百戶,官職六品。可葛明鑒沒有絲毫喜悅,憂于每況愈下的時局,每日都要打聽大順軍及清軍的動向。
三月下旬,大順軍主力到達襄陽,清軍阿濟格部緊追而來。李自成召集文官武將商議。有人建議渡江南進,有人建議順江攻打南京,有人建議據守襄陽。
大將白旺道:“自古以來,保衛江南必據守襄陽、荊州。我軍若是放棄襄陽,即使奪得江南,亦難守住。清虜遠道而來,我軍可在襄陽集結二十萬大軍,固守襄陽,以逸待勞,迎頭痛擊尾追的清虜,扭轉被動局勢,鼓舞士氣。”
大將劉宗敏嚷道:“爺爺被清狗攆得跟兔子似的,受不了如此窩囊氣,俺同意白兄弟的主意,大伙就在襄陽打掉清狗的狗牙。”
丞相牛金星道:“皇上,臣不同意與清虜一戰。我軍據守陜西尚且擋不住清虜,更何況小小的襄陽。”文官武將紛紛隨聲附和,主戰者勢單力孤。
李自成陰沉著臉,咬牙切齒說道:“清虜在山海關偷襲我軍,又一路追殺,奪了陜西,殺害我們數十萬兄弟,此仇非報不可。可是我軍兵力單薄,若是在襄陽同清虜拚殺,將會血本無歸。”
軍師宋獻策急忙獻計道:“皇上圣明!我大順軍應當避實擊虛,先擊敗左良玉所部,奪得糧草軍資兵員,再順江而下,攻取南京,進而取得江南。然后回過頭來,以江南的錢糧兵員對抗清虜,至少可以占領半壁江山。”
“軍師知朕心也!”李自成遂率軍放棄襄陽,從沔陽州的沙湖渡過長江,在荊河口擊敗左良玉的軍隊。
左良玉不敢迎戰大順軍,以奉先帝太子傳國密詔、清君側為名,傳檄討伐馬士英、阮大鋮。
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率軍乘船順江東下,臨行之時,下令把武昌居民屠戮一空。大順軍進駐武昌后不久,清軍阿濟格部追蹤而至,圍攻武昌。
消息傳至南京,馬士英、阮大鋮急調江北兵馬阻擊左良玉的軍隊。因多鐸率清軍直趨維揚,史可法向弘光帝告急道:
“左良玉不過欲清君側,不會傷害皇上。若是清虜到來,則大明就有亡國的危險。”
大臣們亦上奏,請求不要撤江北之兵,弘光帝表示同意。
馬士英斥責道:“你們東林黨人還要借口江防,縱容左良玉東下進犯嗎?清軍到來,還可以請求納款議和;左良玉逆賊到了,你們可以做高官,唯獨我們君臣死路一條。”
“有再提議調后守江北者,殺無赦!”他立即下令撤江北黃得功、劉良佐等軍隊,赴長江抵御左良玉大軍,致使江淮防線空虛。多鐸率清軍大舉南進,連陷潁州、太和。
四月初一日,弘光帝密詔史可法督軍入援南京,以抵御左良玉。史可法行至草鞋峽時,黃得功等部已擊敗左良玉,朝廷令他返回江北。而左良玉行至九江時,暴病身亡,其子左夢庚引兵繼續東下。當時清軍已進入亳州,開始進攻邳州,史可法又奉命急還揚州。
清軍南進途中,所過州縣紛紛歸附。明軍或不戰而降,或望風而逃。清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占領徐州后,逼近揚州的門戶泗州。
史可法在泗州布置了重兵,又親自率軍馳援。多鐸亦調集清軍主力,驅趕投降的明軍為前部。就在明清兩軍準備決戰之時,卻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