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的魏收附和道
“沒錯啊,蕭大人,孔圣人向來都是提出以孝治天下,孝即忠也,可是,想不到你們蕭氏的皇室也會有人起兵造反,你們自稱南朝正統,可是正統沒了忠孝,真是可笑啊!”
蕭景睿走到魏收眼前,問魏收
“試問魏大人,你是修史出身,你知道《左傳》有言,史官言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崔杼,他殺了齊莊公,史官三次寫他,殺害君主,何謂之忠孝之道?此史官踐行的就是忠孝之道!你嘲笑我大梁無忠孝可言,可你們魏國,又有什么忠孝可言呢?元天穆隨聲附和爾朱兆,元雍殺元乂!毫無宗室親情,爾朱家本是高氏的本主,可是,爾朱氏卻殺害了孝莊帝,甚至天下間廣傳孝武帝與大丞相之間的隔閡,這隔閡可不是假的,果然,孝武帝真的逃去了長安,投奔了黑獺。”
魏收面色一變,盯著蕭景睿,他不知道該怎么回應蕭景睿的這個問題,蕭景睿笑道
“哼哼,忠孝禮義,我蕭景睿,還是知道一點的...華夏正統,我蕭景睿也知道一點的!凡日月所至,皆為漢土,當年漢朝統一天下,這建康,便是漢土,曹魏繼承了漢朝,司馬晉繼承了曹魏,劉宋繼承了司馬晉,蕭齊繼承了劉宋,而如今,我大梁繼承了蕭齊,此即為正統繼承,可你們元魏起家的地方,不算很好啊!”
元善見大怒起來
“可惡!蕭景睿,你還記得國史之獄嗎?”
蕭景睿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哈,陛下,你如今不過是冢中枯骨罷了,何言華夏正統呢?”
這話把元善見氣的受不了,他指示高澄
“高澄,殺了蕭景睿!殺了蕭景睿!”
蕭景睿這話問的高澄非常尷尬,他要是幫元善見殺了蕭景睿,即承認了元魏的正統,高澄心里非常想讓高氏登上皇帝的寶座,高澄只能回應道
“送...送客!”
衛兵“是!”
言豫津大笑起來,蕭景睿說
“禮,我是知道的,這禮物呢,我留在這里了,此乃國禮,大公子閣下,祝愿大丞相乾坤有成!蕭泰,就此告退!哈哈哈哈!”
說罷,蕭景睿和言豫津大搖大擺走出了東魏的朝堂。
蕭景睿和言豫津走了,整個東魏朝堂尷尬萬分,吵架沒吵過這倆人,還被蕭景睿問了個很令高澄頭疼的問題,那就是高家謀權篡位的事實。
元善見指著高澄,責問道
“就這還叫朝堂論禮?高澄,你想干什么?朕要殺了這兩個狗賊!你為什么把他們送走?為什么?到底這是大魏的朝堂還是你高家的朝堂?”
高澄冷眼一視元善見,說
“散朝!”
大臣們扭頭離開,連高澄也走了,留下元善見一人留在空洞的鄴城朝堂上,元善見愣著,嘴巴半張。
林殊和藺晨回到了江陵的林府,藺晨對著林殊笑道
“哈哈哈哈,哎呀,這高澄呀,自作聰明,還搞個朝堂論禮,到了最后,真是把自己卷進了死路里。”
林殊疑問起來
“太子殿下寫的詩這么沒有排場的嗎?居然連東魏朝堂的那幾個文學家都不知道......”
藺晨笑道
“管他是對是錯,這次朝堂論禮呢,太子殿下已經褒獎了言大人還有蕭大人,他們做的不錯呀!”
林殊說
“那倒也是,這說明啊,我們大梁的文化,還是全天下最繁盛的!”
林殊和藺晨剛剛回到江陵府,只見甄平坐在府內。
“嗯?是甄平啊?”
甄平告訴林殊
“家督,這是我們從豫州得到的一些消息,請您過目。”
林殊拿過這封消息,他問甄平
“嗯,甄平啊,我之前和藺晨花了林府上上下下大部分的財產給懸鏡司讓他們在淮河搜三個月的軍情,正好得知了侯景準備攻打大梁的事實,不過呢,呃...你是怎么有錢去豫州探聽虛實的?”
甄平道
“其實...這是韋孝寬給的錢,讓我們去探聽虛實,我已經給了一份給韋孝寬了,另一份給您。”
林殊一看,情況不得了,西魏這邊居然已經出現了將近一年的斷糧,整個關中居然已經餓死了一半的人。
“怎么會這樣?關中居然饑荒了快一年了?餓死者半數,天啊!”
韋將軍的意思是,希望家督能夠通過穆家的關系,緊急支持關中一些糧食。
藺晨道
“支持糧食,這是應該的,可是,眼下大梁年年都是寅吃卯糧,哪還有糧食支援關中呢?況且,朝中奸佞者居多,恐怕連武陵郡王那里也有這種人,如果知道了關中大饑,他們肯定不會提供糧食的,他們等的,就是要關中老百姓死絕了,再出兵占據關中!”
林殊“我這就寫封信給穆青,他是個老好人。”
穆青在南鄭接到了林殊的信件,眼下,他和穆霓、聶鐸形成一支軍團,準備從下辯攻打關中,另一方面,蘭欽自己組成一支軍團,準備直撲長安。
穆青拆開信件,他說
“嗯,長蘇兄說,眼下關中饑荒,餓死者一半,這看來是我軍出兵關中的最好機會!嗯,即刻寫一封上書,告知陛下,我們要帶著糧食攻打關中,隨后,布施百姓!只要關中攻下來了,我們大梁一統天下,絕不是問題!”
蘭欽道
“那好,穆將軍,那我們就按照武陵郡王的計劃,你引兵出下辯,我引兵出褒斜道,屆時我們在散關會師,直抵長安,完成諸葛亮沒有完成的遺志!”
穆青興奮一笑
“好!就這么定了!”
時間來到了公元537年八月,關中的饑荒已經十分嚴重了,大家都拿不出辦法,蘇綽前往度支部查收數據,上朝的時候,群臣不見蘇綽到底在哪里,宇文泰問楊忠
“揜于,眼下關中變成這個樣子了,我們有辦法籌集糧食嗎?”
楊忠說
“想籌集糧食,只有從南梁那里買,但是,如果我們買很多糧食的話...恐怕南梁就知道我們這里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