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政治經濟學簡明講義(上)
為了解釋在新曹操傳后面部分將要出現的政治經濟政策,我在這里略微闡述一下我的混沌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主要是其中與新曹操傳這本小說有關的部分,也免得讀者們看得云里霧里,或者因為不能理解我的深意而提出無謂的批評。為免被人認為是用政治經濟學騙讀者們的錢,這一部分特地放在作品相關里面,請對此有些了解或者研究的讀者們鑒賞。這套理論是屬于作者宗宜建原創的社會資產論的一部分,大家看看也就罷了,倘若對這一理論有不同意見,請不要在書評里談,我的QQ號碼是173206194,歡迎有識之士者與我討論(不過我近來上網不是很多)。我以為自己的理論體系非常宏大,已經超出了我自己的駕馭能力,正在和一群良師益友們充實中,所以也歡迎讀者們指正。
混沌的原意,是指一種不可被理解的,完全無序的狀態,我在這里賦予其新的含義,我所謂的混沌,是指一種復雜,以至于被看作是絕對無序的但實際上卻蘊含著深刻而高度有序性的復雜系統,比如宇宙復雜的天體系統、氣候、熱力學粒子的運動、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乃至于人腦意識等等。這些系統的復雜程度即使依靠超級計算機也無法在微觀上做出預測,就像當我們想要進行氣候研究預報天氣的時候常常會被蝴蝶效應所困擾。因為系統過于復雜,決定或影響某一微觀細節的因素太多,以至于幾乎不可能進行微觀上的計算和預測,我統稱之為混沌效應。當然,混沌并非真的絕對無序,依然遵循著微觀和宏觀上的規律,就像我們在研究宇宙時,雖然不能推算像銀河系這樣復雜的系統,但倘若排除其他近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影響而單獨研究太陽系,進入人為限定的“理想狀態”,則還是可以推算太陽系內天體的運動和演變。同樣的,就空氣粒子的運動來說,從微觀上說我們可以認為粒子遵循著諸如萬有引力、電磁力、動量定理、角動量定理這樣的準則,但從宏觀上說,我們也找到了可以較準確地描述它們宏觀運動的熱力學定律,比如熵這種概念,看不見,摸不著,也很難想象,但它所附帶的熱力學原則卻是凜然不可侵犯的。從各種混沌系統來說,我以為熱力學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基本上解決了所有的宏觀系統問題。當然,這一成功是有前提條件的:氣體分子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可以認為任意兩個粒子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這一混沌實際上是最簡單的混沌系統,因而也是第一個被破解的混沌了。
考較人類社會的復雜程度,我以為人類社會也是一個混沌系統。經濟現象的復雜程度可以說并不亞于大氣的混沌,預測經濟走勢和預測天氣的難度差不多。經濟活動顯然也受到各種極其龐大的偶然性的影響,以至于倘若竟然有某個經濟學家自以為可以完全精確地預測經濟的運行(即使給他一切他所需要的原始經濟數據)我們大可以毫不客氣地恥笑他。不過,人類社會并不是一開始出現就具有混沌性的,也許當我們的祖先剛剛從猴子變來的時候人都是很簡單的動物,所進行的活動也簡單而直接,我們說,混沌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理解為復雜性,系統越復雜,就越顯示出混沌性。因此我認為文明的進步可以看作是人類社會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越來越加深的組織性)的提升,文明越先進,混沌性就越明顯。這和我們說生態系統的混沌性差不多。倘若世上只有狼和羊,那么這兩種動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大約是小孩子也能理清初的,但如果世界上有十萬種動植物,那么狼和羊之間的相互影響就要復雜得多了,如果加上地理、氣候、自然環境等等各種因素,再來討論狼和羊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和關聯的話,即使是智者也只能給出籠統的概念,而要精確分析和預測某一條狼的命運就會像天方夜譚一樣,也許就像人們會把颶風歸罪于蝴蝶,為什么不會把狼的生死歸結于某一只羊羔呢?
我對經濟的分析不是建立在“價值”的基礎上的,當然,“價值”的概念很好,也是當前主流經濟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但在我看來,這一概念是有重大本質缺陷的,至于缺陷在哪里,我在這里很難用簡單的話來表明,既然題目已經說明了是“簡明講義”,那么就請對這一問題有興趣的讀者私下里跟我交流吧。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下面一節。倘若有空,我將補足這一部分,但我今天晚上因為打星際浪費的時間太多,如果來不及的話,我就不寫了。
我的混沌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有兩個,分別叫做“進躍”和“馳張”,前者是指人類活動中一切有機的進步,后者是一切活動中單純數量的增長。從創制科學理論到完成一項小發明,從工藝技術的重大突破到管理方式的小小改良和找到某種問題的解決方法,我稱之為“進躍”。這樣,即使是生活中的一點點竅門也可以算作是一個小小的進躍。而馳張則是生產規模的擴大、產量的單純增加和人口的機械增長諸如這樣的概念(老實說,這概念太抽象,我還沒有找到恰切定義)。通常在一個人類活動中往往既包含進躍,也包括馳張。比如利用已經完全成熟的技術猶如拷貝一般修建高速公路,我們既可以認為這一高速公路是基礎設施馳張的結果,也可以認為由于這一高速公路所帶來的額外好處(比如完善了公路系統從而使經濟更具有活力),人類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進躍。但在不同的經濟活動中進躍和馳張顯然不能等量齊觀,比如一個社會學家所帶來的進躍顯然會比一個文書多得多——雖然看起來他們都是在打字或寫字。
由這兩個概念繼續發展出了“能動性勞動”和“被動性勞動”。前者創造了進躍,而后者創造了馳張。請注意,能動性勞動和被動性勞動跟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完全不同的,我很懷疑我的讀者中會不會有人把這兩類概念混淆。這樣,倘若是一個車工在生產中遇到了困難而提出了解決方法,我認為這是一種進躍,而如果這個車工只是在單純重復的生產某一個機件,我認為這是一種馳張。同樣,倘若一個作家在創造一篇原創小說而沒有借鑒別人的勞動果實,我認為這基本上是較單純的進躍,而倘若這位作家只是在剪輯別人的作品來拼接,那其中絕大部分的進躍都是由別人做出的——而他自己頂多在整理資料這一項上產生了進躍,剩余的都是馳張。請原諒我要把這么一篇簡單的講義說得這么拗口,我還沒有能學會怎樣把一個復雜的道理講得很淺顯。
我以為如果說人類的一切活動最終有個什么結果和意義的話,那就是人類社會的進步,如果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展,那么衡量這一發展的應該是進躍和馳張,而不是GDP是多少多少美元。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最終結果應該用進躍的高度和馳張的規模來衡量,而不是依靠價值的多少來體現。我目前正在試圖用離散積分的方法來對進躍和馳張進行定量分析,目前還沒有找到頭緒——主要是沒有時間,這是一句閑話。
這樣,我基本拋棄了通過對“價值”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來描述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我想倘若真有心要把我的前文弄明白的讀者大約要花兩三天時間,那么下面的部分請不要馬上就看,最好先經過一些自己的思考再來看下面的內容。
進躍與馳張之間具有一種非常奇怪的關系,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稱之為共生關系,但事實上他們卻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馳張會促進進躍,而進躍呢也會促進馳張。關于這一點,我看我不得不花一點筆墨了,因為我很難跳過去。很好,我來舉一個例子吧,地球上的人類社會自從某個時期開始已經整個地相互影響相互聯系了,為了進行比較,我來選取其中幾個比較具有獨立性的文明社會來闡述。
比如說是印加吧,大家知道這個文明是誕生在美洲的,受到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影響很小(我不敢說絕對沒有),所以比較接近社會學研究的“獨立系統”的要求。現在已經知道印加文明在農業和經濟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他們培植出了高產作物玉米,建造了很多城市,并且形成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當然,這種文明為什么最終消亡,這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從表面上看,我們大致上可以了解這個文明的一些得失。印加人很聰明,他們有高度發達的數學、天文學,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有很多的建樹,這可以從他們的文物和建筑水平上看出來。顯然,瑪雅人的消亡并不是因為他們太笨的緣故,那么如果我們來比較這一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異,比較具體而簡單的重要標志是這個民族居然不會冶煉金屬。居然不會冶煉金屬!,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驚異的現象。當然他們不會冶煉金屬自然不會是因為美洲缺乏金屬礦產——恰恰相反,美洲盛產銅鐵金銀,這個民族居然在不會冶煉金屬的時候,利用通常在歐亞非大陸上被認為是出于石器時代的生產力建造了宏大的城市和高度的文明,倘若我們排除印加文明的其他不足,而僅僅把瑪雅的衰亡歸罪于不會冶煉金屬的話(這樣就可以大大簡化我們的分析),我們至少也可以說印加的文明是“瘸腿”的。冶金技術自然是人類的一項最重要的基礎性的進躍之一,沒有這一進躍,從而遏制了印加文明的繼續發展,使之不堪一擊,然而無可否認,印加文明的規模很大,人口數量和城市數量都很多,至少超過了征服他們的西班牙,這樣,在某一重大的進躍方面的瘸腿結果嚴重遏制了這一文明的發展,進躍的力量單靠馳張的數量優勢是無法彌補的。
然而這個世界上瘸腿的文明顯然并非只有倒霉的印加人,我們中國人也可以算是的,至少我們明朝以前的巨大文明優勢沒有持續,被別人迅速地超過了,超過的表面理由似乎很簡單,如果說有什么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歐洲人有而我們中國人沒有的,那就是自然科學體系。我們中國人顯然在智力上是絕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可以在某一項技術上遠遠超越歐洲人數千年,可以在文化藝術上大聲地恥笑同時代的歐洲人,也可以學習歐洲人的某一項技藝,卻唯獨不能自己創造或者學到自然科學的思想精髓,這就是一件同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了。當然在研究古代和近代的中國為什么會創造不出甚至不能學到人家的思想精髓的原因或許是極度復雜的,我在這里也無從談起,但我們也可以說至少中國的古代文明也缺少了一種至關重要的進躍,我們的文明也可以說是瘸腿的。明清時期我們的國家非常大,經濟總量非常龐大,但是這樣龐大的文明基數卻不能讓我們在文明的發展上維持對歐洲人的優勢,這至少也說明了馳張與進躍之間一種奇妙關系。我講這些,只是來強化本文讀者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讓我們來用物種的進化來做一個簡單類比吧,遺傳學已經告訴我們進化來自于基因的變異,那么什么是變異呢?是在遺傳過程中DNA復制時發生的錯誤。很有意思,進步來自于基因的錯誤復制,這也就難怪我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了。我們至今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復制的錯誤(那也許是我自己的孤陋寡聞吧)總之它就是會發生復制錯誤,那么我們就把這一問題簡單化,我們設想復制發生錯誤可以看作像粒子的量子態那樣是他自己內在的某種法則使然,而與其他東西無關,那么就可以認為大體上基因復制的出錯概率大概都是一樣的,跟這種基因的內容和功能無關,就像我們擲硬幣的時候出現人頭或字的概率與這個字是英文還是法文無關而取決于硬幣的質量分布,看哪一面更重而不是哪一面的文字更堂皇。同時,基因變異的成功率也與基因的內容無關,而且不受任何主觀意志的影響,大體上基因變異的成功率總是固定的,跟這種物種到底是什么沒有關系,不管是兔子也好,猴子也好,蘋果也好,我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基因變異的概率和成功率都差不多。如果我們把基因的成功變異算作一種進躍,那么基因的機械精確復制自然就算是馳張了。也就是說,錯誤但成功的變化就是進躍,而完全精確的復制就是馳張。我想這樣來進行一下類比,前面很多人沒有搞明白這兩個概念的讀者或許會有那么一點點模糊的大致印象了。當然,人類社會的進躍受到主觀意志的影響很大,不能完全等同于基因的進化,我們只是在這里拿來做一個簡單化、理想化的類比。
很好,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對于基因進化來說,進躍和馳張是怎樣相互影響的。有性繁殖的進化比較復雜,為了簡化問題我拿無性繁殖來說吧,比如說藍藻,一個藍藻的基因僅僅由創造他的另一個藍藻的基因傳承而來。很好,那么從統計學上來說,如果概率是一樣的,那么如果樣本的數量越多,則目標也越多。簡單套在藍藻身上,既然變異的概率是一樣的,那么藍藻的數量越多,那么產生一個成功進化的概率不是大大提高了嗎?如果一千個同一祖先藍藻里面只能有一個變異,一千個變異里面只能有一個是成功的(事實上進化成功的概率比這小得多得多,姑且讓我這么說說吧),那么只要有一百萬個藍藻,統計學會告訴我們大致上會有一個藍藻是幸運的進化版。但如果藍藻的數量是一千萬個,就會有十個,當然這十個幸運的藍藻之間有沒有進行了完全同樣進化的孿生兄弟版我們就不研究了。那么藍藻的數量的確會增加進化發生的概率,那么是什么決定了這種藍藻的數量呢?當然,從表面上可以認為是藍藻所生活環境的條件和自身的素質,但如果從本質上講,則藍藻的數量僅僅取決于藍藻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就是藍藻的進化程度,藍藻越進化,則適應能力越強,則它的后代就越多。所以藍藻的數量取決于成功進化的個體繁殖后的規模,最終還是取決于這一成功個體的成功程度。如果基因很優秀,繁殖自然比較成功,其后代就要多,也就是說如果把環境的影響弱化,用哲學上的內因決定論來描述,則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進躍所達到的高度決定了馳張所能達到的最終規模,而馳張后的規模則又影響了進躍產生的概率。從這個簡單的系統來看,進躍和馳張是可以相互促進的。當然,如果放到現實中考慮,則問題又要變得異常復雜起來,比如那個幸運的藍藻也許還沒有長到可以繁殖的時候就被蝦米吃掉或者落到陸地上干渴死了,這樣好不容易出現的一個進化就這樣又消失了,這是因為自然界絕不僅僅有藍藻,還有各種極度復雜的其他作用和相互作用、反復作用在作怪。
同樣,除了相互促進之外,進躍和馳張之間還有其他的復雜關系,這里就不一一贅言了。我們單從兩者相互促進這一點來說吧,很好,我們說大清國的經濟規模、領土面積、人口數量、財富物產的多寡都遠遠超過英國,怎么鴉片戰爭就能打輸了呢?明明是大清國的馳張比英國要大得多,那么我們打輸則只能由我們進躍的不足來解釋。前文說到我們大清國的文明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瘸腿,但這個瘸腿呢又沒有嚴重到我們像印加人那么倒霉幾乎被亡國滅種。那么為什么我們反而進躍不過英國人呢?當然也許會有什么讀者提出是人種差異啦、民族性啦、文化優劣啦等等,呵呵,倘若我要一一反駁,就要花幾天幾夜了——雖然我很愿意這樣做,不過我今天實在沒有這個興致。當然,我絕不是說上述東西的影響不存在,而是我以為要從哲學的高度來這樣理解則是不夠的。具體的分析過程我就不說了,如果說排除我們中華文明落后的偶然性來探尋其中的必然性,則我從我的理論中得到的結果就是我們文明的多樣性不夠,換句話說,是我們文明的復雜性欠缺,混沌性不夠。
還是那個類比,如果把文明看作是一種基因,很好,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我們人類的很多國家都千方百計尋求各種物種,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不管是有用的還是沒用的,都保存起來,做成種質資源庫,當作寶貝一樣珍藏。就比如說是大豆吧,良種大豆營養豐富,產量也大,可是卻有很多國家千方百計來我們中國弄一些野生大豆品種回去,這是為什么呢?既然有了好的,何必還要留戀壞的?原來,生命的可貴在于其無限的可能性和多樣性,雖然某一種大豆品種確實很好,但是基因的變化是無可限量的,品種單一就意味著變化的基礎樣本數量少,也就意味著我們所能取得進躍和發展必然不夠多不夠全面。雖然,良種大豆的產量和營養價值已經足夠顯示它自身的價值,但如果因為有了一種最好的良種大豆就把其他所有的大豆品種統統銷毀,這無疑是短視的,而且幾乎注定會釀成大錯。倘若單單依賴于某一個大豆品種,則倘若出現一種專門針對這一品種大豆的病蟲害(基于基因進化的無限多樣性和不可預測性,這是必然的),則注定全軍覆沒。這就仿佛中國古代哲學上講的“天尚不全”,所以世上本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又可以用辯證法來說明,則是倘若矛盾的一方過去強大以至于要毀滅對方,那么矛盾就會轉化和自我否定。自然進化的效率不如人類培植來的高,來得快,但那種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和穩定性則是人類選育所無法比擬的。當然話又說回來,倘若因為要保持大豆品種多樣性就不讓推廣良種大豆,這顯然又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當我們談到中華文明的優越性的時候常常說我們民族有一個很大的骨子里的優點,就是統一,我們民族對統一的追求是不遺余力的,我們很早就實現了民族統一,文化啊,制度啊,經濟啊都高度統一,即使是飲食也只有些許區別,幾千年來也是合多分少,這樣打造出的民族固然具有堅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還有歸屬感,然而到了近代自從我們遭受到巨大打擊之后,卻又常常有人在高唱說我們民族太沒有凝聚力沒有斗志,其實這實在是冤枉了。其實最強的東西往往也是最弱的東西,對中國人來說,最值得驕傲的自然是我們自古以來根深蒂固的文明優越感,這一驕傲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當這最強的一面遭到打擊的時候,民族精神也為之一墮,險些永無出頭之日了。我們其實很有斗志的,就像大家常常很佩服德國人是如何團結英勇。其實普魯士或者說是德意志軍隊傷亡率一旦超過三成就一定會潰敗,比起解放軍志愿軍之類中國強軍的斗志那是天上地下之比了。一旦中國人修補了某種缺少的東西,在同樣條件下絕對不會比別人差,往往還要強很多——問題只是在于我們能否修補回去。文明的統一性在很多時候是有好處的,在很多時候也有壞處,一個具有高度統一性的文明如果是找對了地方就會變得異常強大,而如果情況一旦相反,則會變得異常弱小(日本文化比我們統一的更厲害,這樣的民族一旦適應了環境下成長得很快,但一旦環境變化,衰亡得也一樣快,這種文明不具有像大國文明那樣的生命力和內在穩定性)。還有一個更壞的壞處在于,具有高度統一性的文明一旦走到歧路上去,則往往很難回頭,會變得很容易受到攻擊。這就像一個再好的大豆品種倘若不吸收其他品種的長處,則必定會失之偏頗。
人的品種和大豆品種在邏輯上其實也差不多,從自然界的價值觀來說,人并不比大豆更高貴些,倘若試圖滅絕劣等人種,實際上也就是在滅絕自己。沒有那些看起來劣等或者有某些不足的種族,則喪失了他們最終也會損害到自己。文化也一樣,從我的理論來說,文化也可以說是有優劣的,就像大豆品種一樣,終有好些壞些——就看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判。倘若一味按照自己的標準,以為自己的就是好的,別人的就都是不好的,即使事實真的是這樣,如果將這種優勝劣汰進行到底,則就像消滅所有野生大豆而只種植自己需要的品種一樣,最終是要釀成大禍的。所以說,雖然大豆品種按照特定的標準來說確實各有優劣,但每種大豆既然存在著,就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一種大豆倘若要以自己的意志來決定其他種大豆的命運,一定要消滅對手,則最終會消滅它自己。自然界有其凜然不可侵犯的法則,任何人倘若試圖扮演神的角色來決定其他人的命運則必然要遭受到嚴厲的懲罰——一切順其自然吧。我們最多只能讓良種大豆多種一些,卻不應該試圖銷毀其他豆種。
混沌具有一種獨特的美,一種復雜但卻令人難以言表的美感。往往最簡單的法則會發展出最復雜的事物,并最終導向混沌,系統所受的約束越小,復雜性就越高,最終所能達到的發展程度也越大,生命力越強。一切不必要的約束都是不需要存在的,道理越簡單就越接近真理,這就像圍棋的規則比象棋簡單得多,但圍棋的深邃和復雜卻遠遠超過象棋,越多約束,則發展越有限,這就像越是開放自由的社會涌現的天才越多一樣。
混沌系統具有他自己的法則,不受人的意志的左右,也不要試圖用人力來做太大的改變,它就是那樣地生長著,生長著。
靠,好不容易寫了下篇,電腦重起,全部白寫了,在網吧上網就是如此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