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宴畢,張恪潁跟同窗約著出門賞月,張恪彧也被乳母等仆從帶著出門游玩逛夜市,張映儀則因剛到家,年歲又小,怕她累著,所以早早讓趙氏的兩個大丫鬟帶著去趙氏準備的內屋休息了。
張之賢、趙氏和張母坐在主廳旁的議事廳內,張母做上位,張之賢和趙氏分坐下首左右側。
張母身邊的楊嬤嬤給主家一一奉上解膩的清茶后,就退到主廳,方便主家談話。
張母緩緩啜了口茶,對張之賢道:“說吧。”
張之賢笑道:“瞞不過母親和夫人。”對著張母和夫人拱手討笑。
“哼。”張母假笑著睨著張之賢。
趙氏也含笑望著丈夫,只是笑容里也滿是“聽你胡謅些什么”的樣。
“母親,夫人,這個孩兒……是故舊之子。”張之賢開口道。他其實一路都在想著這孩子的事要怎么跟母親和夫人說。這孩子的身世實是不該太多人得知,但母親和夫人得知道,否則,若那件大事再起波瀾,母親和夫人也難從容應對。
而那件大事……很可能并未結束。想起偃柏城的尸體,晏忠清幼子時不時消失,張之賢正了正神色。
張母看著兒子沉思的模樣,也不催促。
“母親,可還記得一年前,晏太傅……”
一番話下來,張母已是神色肅穆,“伯明……”她想過孩子來歷可能不容于世,但萬萬想不到,自家的長子居然敢插手此事。
趙氏也是嚇了一跳,“老爺……”
張之賢嘆口氣道:“我也知此事最好不插手,但那時若不是……”
那件事牽連甚廣,說是貪污案,說是新任皇帝為排除異己,各派系爭斗,這其實都還未觸及重點。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讓人諱莫如深的永遠不是無休無止的勢力斗爭(非勢力爭斗原因)。即使是晏太傅一家,也不過只是其中的犧牲品而已。
張母想起那時各個官宦人家的樣子,人生百態于一夕之間盡顯無余。
趙氏終于緩過神來:“老爺,您是如何想的,只是給那孩子一個安穩的未來,還是……”
張母眼神一厲,看向長子。
張之賢看了趙氏一眼,又轉向張母:
“兒子也無意再生事端,只是既然有緣遇見那孩兒,怎能任她流落外頭。”
“最好是如此。”又轉念一想,“那孩子……還記得什么?”
張之賢笑道:“那孩子的周歲宴,母親可是去過的,算來也只是4年前的事。發生那事是前年,那時她不過三周有余罷了,即便還能記得什么,以后日子長了,也就忘了。母親不用擔心。”
張母想想也是,倒是自己急切了。
“雖然你以此次河澇為機,將這個孩子收養,但你素與晏家交好,當時之事也僅過去兩年,朝堂中多是深思之人,總有人會發覺。”
“母親放心,此事兒子已有決斷,必不會影響家里。”
張母看了看自己兒子那一副安穩的樣子:“你在外眼界開闊,看事必勝于我們這些家宅婦人。你自去做。我只享福便是。”
絲毫不提自己兒子那常劍走偏鋒的性子。
張之賢看著張母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笑笑,聲音柔了幾分:“母親放心,我哪次做事不是安安穩穩地過了。”
“哼,過是過了,可不一定是安安穩穩的。你們自去休息吧,我可不管了。”一副撒手不管事的樣子。
“夫人你可看清了,不是我不與母親說事,可是母親自己不愿啊。你以后可不能說為夫不體恤母親愛子之心啊。”張之賢開起玩笑。
趙氏忍不住掩嘴一笑:“母親多有憐惜我等,官人竟尚未知足。”
張母笑罵:“你,也就娶了個好媳婦,生了兩個好娃兒。也是看在他們份上,否則你看我管不管你。”又抓起桌上的一柄玉如意,佯怒:“豎子還不快離去,我這玉如意可惱了。”
張之賢與趙氏言笑恭禮離去。
御書房
皇上坐于書案前,看著手里的奏折:
“這次賑災做的不錯,所費不大,且民心安撫周到,查處幾個貪官污吏也很雷厲風行。”
張之賢立于御書房中央:“陛下鴻威,臣處理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正好趁這次機會恢復原職,吏部那一攤子……哼,自你走后,連一些宵小都敢跑出來耀武揚威了。趁著這次懲處的后勁未消,多查處一些蛀蟲無賴,讓他們把吃進去的全都給我吐出來。”
“皇上,吏部整治須圖圖徐之……”
“朕等不及了,這么久了,朕實在不想再在朝堂上見到那群人。你放心,即使時機未到,但妥帖安排,必不會失敗。”
“是不會,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實不可為。”
“現在動手,還可傷其十之五六,為我們保留些實力。再不動手,朕的忠臣可還有余?!”
張之賢沉默片刻:“皇上,臣此次南下,遇一女童,機靈有勇,尤其一雙眸子,像極晏大夫人。”
皇上驟然放下奏章:“你是說……”
“臣以其孤將其收為義女。”
“你為何不送回……是了,她本不該生。”
“臣自知還有其余妥善之法,但見其聰慧,難免想起……此童若能得其一二睿智,也可勉安其心。”
“也罷,就如此吧。”
“此外,臣細查當年之事,懷疑晏太傅還留有后手,其中之一應應在此女童上。”
“你發現了什么?”
“當年從抄家至大火,中間還余半日。臣與晏太傅也算是斗了十年有余,“說道此處,張之賢眼中似有懷念,”頗知此人性情,不僅善察人心,且做事必處處留有余地。當年的卷宗中有些斷聯之處,臣以為,有幾處似是缺失。只不知這缺失的在誰手上。”
“那你為何會認為是在一稚子身上?”
“臣當時發現這孩童時,已命人私下調查一番,當時逃出來的還有奶娘及其兒子兒媳,在逃出來后不到半年,奶娘被害,兒子兒媳失蹤。若不是有所求,為何對一女娃趕盡殺絕。”
“即使如此,現下也只剩一無知女娃。與其靠這孩子,不如盯著他們家老二老三老四,尤其是那老四,都這樣了還不安分,到處跑到處鬧,他是要干嘛?嫌自己命太長?!”
“臣以為,微處見實,現下臣得到的消息還不足以讓臣做出判斷,僅懷疑爾,也因此,臣須更多時日查出真相。”
“那你去查吧,朕……姑且再忍它一忍。”
“是。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