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社的報告廳里,畢忠正在給報社的干部職工上心理輔導報告課。社長胡偉剛坐在第一排觀眾席的中間,他的旁邊是兩位副社長,左邊是劉曉宇,右邊是鄧華平。剛剛劉曉宇在主席臺上作為主持人介紹了畢忠,然后就走下來聽課。
畢忠打開PPT,第一頁是標題,一行醒目的紅色黑體大字寫著——健康心理的五個動態平衡點。
畢忠簡短開了個頭,表示胡社長點名讓自己來報社作一個心理知識的交流,其實自己的內心是誠惶誠恐的,希望今天自己的一些粗淺體會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有益的參考。
畢忠說,“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而且覆蓋人群的年齡從青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人都會涉及。這也是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的不良后果,今天由于時間的原因,我就不按照常規的講法來說了。我簡明扼要匯報一下自己這些年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所采用的辦法,概括地說是找到五個動態平衡點。由于很多專業的知識,大家都有接觸過,我不想人云亦云,從自己的親身體會去說,或許能提供一點點參考,也請大家批評指正”。
胡偉剛知道畢忠的心理學有料,一看畢忠今天的標題還挺有新意的,并且還有點懸念,五個動態平衡點,可能會有期望值不要太高等等內容吧。
胡偉剛正在想的時候,畢忠的PPT翻頁了——第一,找到遠與近的平衡點。
畢忠說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每一個人目前遇到的很多心理問題,是因為在心理問題形成之前,或者是觸發心理問題的學習、工作或者生活的問題形成之前,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考慮和采取相應措施去解決,最后就導致了學習、工作或者生活方面出現了大的問題,進而同步產生了心理問題。另外矛盾無處不在,一個人不可能做得百分之百未雨綢繆,能預防到將來不出任何大的問題。因此,在每一個階段,還是要就學習、工作或者生活方面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梳理,防患于未然,同時也不要整天憂心忡忡,擔心將來會出什么亂子,找到這個平衡點,就是要抓大放小……”。
“第二,找到多與少的平衡點。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某一段時間他可能可以統籌去做幾件事,不過隨著他做的事情越多,分在每一件事的時間就越少,所以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善于抓重點,否則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將一事無成。所以一個單位的主官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工作沒能抓住重點的后果就是讓屬下疲于奔命,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說得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如果沒有使命感,工作松松垮垮,最后也是一事無成,到時空虛感太過強烈也會影響心理健康。所以正確的處理方法是既牢牢把握住重點,又兼顧一些其他事宜,使到節奏有條不紊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