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倉頡造雨字的時候開始,雨就有了這么一個獨特的樣子。上面一橫便是天,下邊的那些小點便是雨珠。這就是雨字最開始的樣子了。那個時候它的意思是云層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可是后來啊,他的意思就不是這樣了。
據《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就是古時候古代當倉頡造字的時候,出現了天空下糧食,鬼神嚎啕大哭的怪事。久旱的莊稼,如果有了雨水的澆灌,就得以復活或迅速成長。由此“雨”便引申為“滋潤”的意思。
而且在古人看來,下雨這種大事一定是由雨神來操控的。而雨神在古籍中常被稱之為雨師。比如殷商的雨神媚,還有西周的雨師。西漢之后的雨神奉赤松子。所以古人認為雨神不止一個。《楚辭?天問》:“號起雨,何以興之?”王逸注:“,翳,雨師名也。”《山海經?海外東經》:“雨師妾在其北。”晉郭璞注:“雨師謂屏翳也。”這些都可以拿來做證。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雨情與收成有密切的聯系。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條件下人們自把自然界的雨奉為神靈。也不足為奇了。
雨字牽托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盼望豐收的情感。所以這個用甲骨寫的雨字不僅僅是幾滴水而已。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