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感知也。”老師輕念,拂袖而坐。
我謹小慎微地跟坐在一旁的蒲團上。
“用所見所感作字。”我答道,“才可傳遞出真切的感受。”
老師不動聲色,揚袖問道,“那你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從高臺望去,眼前的村寨林木只剩下墨色的輪廓,一切仿若被白紗遮蔽,只留下朦朧。
“天色幽暗,風中有塵。”我伸手探出,感受到空中的涼氣和濕意,“好似地下之土從天上飄落。”
“不夠。”
我拈起長葦,點水而書。
“天陰似雨。”我畫出一個云蓋,在下面點上三滴雨水,又想了片刻,拂袖擦去雨滴,“但卻無雨。”
“不夠。”
的確不夠,但應該加點什么進去呢?
風中有塵,難不成要加個風字進去?不行。風字繁冗,揉入其中只會顯得臃腫。況且,光有風字也不夠,又該如何表現(xiàn)揚塵之感,濕寒之意呢?
我不得其解,便將視線投向高臺外。
所見之處盡是混濁,連咫尺之物都看不真切。
眼前?!
“分明睜眼,卻不可視物。”我性情大起,在云蓋下畫下一只眼睛,“宛如雙目被蒙,只得以手探物。”
在眼睛的兩旁,我又畫上伸出的胳膊和手掌。
老師只是一瞥。
“你打算如何念它?”
我仔細端詳那字,它形體端正,結構簡潔,寥寥幾筆卻能傳遞出我的所知所感。
“學生認為此字應讀……”其實我心中早有想法。
“霾。”

小狼超超
霾字的古義為“大風揚塵,土從下也”。甲骨文作為人類的第一種文字,我試著從作字的場景入手,寫了此篇短文。在沒有文字的時候,古代人們又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