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了楊太,南宋南方的暫時沒什么大的叛亂勢力了,張浚回京面圣,提出了他的北伐構想。
樞相張浚是個有志向的人。
在川陜的幾年,雖然經歷了與曲端不合、遭逢大敗,但后期提拔吳階吳璘兄弟和尚原之戰大敗金兀術,至少穩定住了陜南局勢。南宋西線幾年間無戰事,紹興四年張浚奉詔回京,原以為能回京主持對金作戰,可沒想到一回來就被彈劾坐鎮陜西時打了敗仗,被貶謫到了福州。
別人不知道張浚的戰略意圖,趙構還不知道嗎?要不是張浚在陜西拼了老命跟金軍死磕,金兀術也不會率軍入陜,趙構也不會在江南有喘息之機。不管張浚在陜西是勝是敗,戰略意圖已經完成了,在趙構這里就是有功之臣。
紹興四年九月,就在宋軍在襄陽戰場上一路高歌猛進之時,金齊聯軍在江淮戰場南下也同樣連戰連捷一直打到廬州,后來因金太宗吳乞買病重金兀術害怕朝中政變火速班師才作罷。
從廬州東渡長江,距離臨安就很近了。守臨安必守長江防線,守長江防線必守江淮,為了把江淮一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張浚向趙構提出了四路并進的北伐構想:
韓世忠率部從承州、楚州一帶出發,攻打淮陽(今江蘇邳州市);
張俊率部進駐盱眙;
劉光世率部進駐廬州;
岳飛率部進駐襄陽;
以上四路同時發兵克復中原,另有殿前司公事楊沂中率部作為后隊,隨時支援四路宋軍。
趙構沒有反對張浚的北伐戰略,張浚很快就著手部署幾路宋軍,滿懷信心的準備收復中原還都開封,甚至迎回二圣也說不定。
但張浚沒有鬧明白一個道理:路線錯了,越努力就會輸的越慘。
不說自古以來,就宋朝開國以來,大規模軍事作戰捋一捋,雍熙北伐、五路伐夏,這些損兵折將最后還是鎩羽而歸的戰爭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分兵。
圍剿小股敵人可以分兵包圍一網打盡,對付實力強勁的敵人集中優勢兵力尚且不一定能打贏,更何況分兵?
張浚以為北伐伐的是偽齊,卻不想想偽齊背后的金國怎么可能坐視不理。
又是一場注定要輸的北伐。
有意思的是劉豫似乎知道南宋要向自己動手,先下手為強了。紹興六年正月,劉豫派重兵進駐淮陽,南侵之勢一觸即發。淮陽是韓世忠的防區,戰爭中取得先機非常重要,韓世忠一看齊軍蠢蠢欲動,干脆也不等朝廷號令了,紹興六年二月率軍渡過淮河圍攻淮陽。
偽齊雖然在淮陽重兵云集,卻都不經打,城外野戰屢戰屢敗,最后干脆閉門不出,不打了。
齊軍不打了,宋軍可不會善罷甘休,韓世忠在淮陽城外就地扎營,準備困死淮陽。
淮陽城內齊軍多為臨時拼湊,戰斗力低下。危急時刻劉豫又想起宗主國金國,趕緊求救,金國朝廷派了金兀術率軍救援。金兀術奉召率大軍前來,韓世忠見偽齊搬了救兵,自己也搬救兵,向鄰近的張俊求援,請求合兵一處共同對付金齊聯軍。
張浚當時在盱眙,宋代盱眙與今天的盱眙位置基本一致,韓世忠所在的淮陽在今天的邳州,與盱眙距離170公里,這個距離步兵行軍最多三天就能到。
張俊拒絕發援兵,韓世忠孤軍深入勢單力薄,只好退軍撤回楚州。
張俊的俊雖然是人字旁,可這個人為將以來的種種表現卻越來越不像個人,像個貪生怕死、趨利避害的鼠輩。
在南宋領兵作戰已久的張俊其實早在北宋建中靖國年間就參軍了,建中靖國元年年僅十六歲的張俊在家鄉鳳翔府參軍對抗西夏,在童貫統領的西軍中因仁多泉城之戰的立下戰功被擢升為承信郎,成為一名基層軍官。
靖康年間金軍南下,張俊隨種師中與金軍作戰,種師中兵敗殺熊嶺死戰殉國,張俊率部突圍逃往大名府投奔了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構。此后張俊就一直以親衛軍主帥的角色陪伴著趙構身邊,苗劉兵變時韓世忠進城之后張俊也隨之進城護駕,再后來金兀術南下搜山檢海,趙構出海逃往而張俊就留在明州阻擊金軍,為趙構逃往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多年的保護讓張俊贏得了趙構的信任,南宋朝廷穩定下來后,張俊被委任領兵出鎮一方,先后在各地平叛,劉豫稱帝后便長期駐守江邊,防備北方偽齊南下。
多年的勞苦功高讓張俊在南宋軍界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但是隨著韓世忠岳飛不斷的在對金齊作戰和國內平叛中取得勝利,兩人的地位也快速提高,到了紹興年間,南宋軍界以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和岳飛四人地位最高,全都手握重兵關乎國家安危,被后世稱為南宋“中興四將”。
四人中以張俊最為年長,按理說最年長也該心胸最寬廣,可張俊完全不是個心胸寬廣的人,對后來依靠戰功提拔上來的岳飛韓世忠一百個看不慣-老子熬資歷熬了這么久才熬到這個地位,你們就憑著打贏了幾場仗就想跟老子平起平坐,不可能。
強烈的嫉妒心扭曲了張俊的心,從前還對小弟岳飛關愛有加的上級到了現在對韓世忠岳飛黑眼不待見,紹興六年的淮陽之戰坑韓世忠只是個前菜,以后他還要接著給同事挖坑,最終葬送一世英名。
東邊不亮西邊亮,韓世忠被擊退,張俊拒絕出戰,但張浚手中還有岳飛和劉光世兩張牌可打。紹興六年六月,劉光世奉命從淮西出發進攻壽春,岳飛奉命從信陽出發進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縣)。
劉光世此次出擊一改此前消極畏戰的精神面貌,進取心高漲,仿佛改頭換面重拾尊嚴,出征不久就攻下了壽春城。
然而好景不長,劉豫聽說壽春城陷非常擔心,派兒子劉麟親率大軍前來抵御。劉麟多年與宋金兩國打交道,對南宋的心理摸得門兒清,自己雖然率領軍隊前來,但練兵尚淺難以形成戰斗力,硬拼難以贏過宋軍,于是劉麟想了個奇招,讓手下全部換上金軍衣服,假裝成金軍行軍。
齊軍來迎戰劉光世不怕,可金軍來了就不一樣了,得知金軍逼近劉光世馬上上疏張浚要求撤退,被張浚嚴令堅守不得撤軍。
你不讓我撤我就不撤了?金軍來了死的是我又不是你。抱著活下去的信念,劉光世根本不管張浚不得撤退的軍令,不等劉麟打過來便棄城逃跑,準備渡江南下。
張浚坐鎮后方,四路宋軍都還沒北上走遠,劉光世棄城逃跑的消息很快傳了過來,又急又氣的張浚率軍來到采石磯,派人給劉光世傳令,速速回到廬州堅守,如有一人敢渡江南逃,到了采石磯統統就地處斬。
劉光世一看領導這架勢是要跟自己玩兒命,算了不敢退了,又回到廬州駐守。他這一來一回不要緊,倒是給齊軍留足了軍隊會師的時間。當時偽齊東路軍由劉豫侄子劉猊率領,在東路逼退韓世忠后迂回來到中路,想要與劉麟會師包劉光世的餃子。
江淮戰場就這么大,宋齊兩軍動向彼此都一清二楚,劉猊向西進軍之后,張浚害怕兩路齊軍會師圍殲劉光世,急派楊沂中去阻擊劉猊。
紹興六年十月,楊沂中率部渡江北上,在藕塘(今安徽定遠縣)遭遇劉猊所率齊軍。雙方見面上來就開打,偽齊軍隊還是一如既往的不經打,加上韓世忠退軍后金軍并未再參與作戰,劉猊這支齊軍很快便敗下陣來,戰斗到最后劉猊僅率數名騎兵逃走,齊軍一萬多人投降。
自己本來就是紙老虎,現在友軍也被殺退了,劉麟意識到不能再在前線待著了,率軍北返。
別看宋齊兩軍在淮西戰場上打的你來我往,在不遠的襄陽戰場上卻是打成了幾乎一邊倒的局面,因為襄陽戰場是岳飛在領兵作戰。
岳飛麾下的宋軍陣容整齊戰斗力強,原本也屬于宋軍精銳,可就在臨北伐前不久,紹興六年三月,岳飛母親病逝。
教育孩子精忠報國的偉大母親病逝,岳飛傷心不已。早在洞庭湖平叛期間岳飛就因積勞成疾患上目疾,此次母親過世傷心過度目疾加重,安葬完母親后岳飛上疏請辭,要到廬山上為母親守孝三年。
大戰在即岳飛要回家守孝?張浚當時就急了,派人去請岳飛回來,并奏請趙構讓使者攜帶金牌下詔將岳飛奪情起復,結果岳飛還是不愿下山率軍北伐。
宰相的話不聽,皇帝的話居然也敢不聽,趙構派了個宦官專門跑到廬山上名為慰問實為督促,并下令岳飛屬下張憲牛皋王貴等部將,全部給我上山請岳飛回來,岳飛不回來所有人軍法處置。
再不下山部將們就要被砍頭,朝廷態度異常堅決,南宋不是北宋不輕易殺大臣,只要有驕橫不服管的武將說殺就殺,張浚在陜西時候曲端、張哲都是一路宋軍主帥,不聽話就是殺。岳飛知道朝廷不是鬧著玩兒的,既然已經這樣表態了,只能下山,起兵北伐。
紹興六年七月,岳飛從襄陽出發,先是派牛皋攻打鎮汝軍(今河南汝州市),攻陷鎮汝軍并活捉其守將。接著派王貴董先等人攻打虢州(今河南盧氏縣),攻陷虢州并繳獲軍糧十五萬斛。
岳飛率軍深入偽齊境內,除了一路上連戰連捷外,偽齊百姓義軍也紛紛前來歸附,岳飛立下規矩,凡是前來歸附的百姓和義軍,如果愿意留在軍中當即就可以編入軍中一同作戰,不愿留在軍中的,發放糧食資助其南下渡江,到南宋居住。
作戰勇猛再加政策親民,岳飛此次進軍如同滾雪球,軍隊不僅沒有減員還不斷壯大,到了八月份,攻陷偽齊商州(今陜西商洛市)。
商州這個地方位置非常重要,處于長安和洛陽之間,距離長安二百多里,距離洛陽六百多里,想要從秦嶺南側進入長安必須要經過商州,而商州到長安的二百多里距離,急行軍兩天之內就能到達,一旦占領長安,南宋北伐形勢將大為改觀。
但打到商州之后岳飛發現問題來了,隨著實力壯大戰線拉長,后勤開始跟不上了,即使在偽齊境內繳獲大量糧草依然經不住軍隊的日常消耗。
當時岳飛部宋軍遠離南宋首都臨安府數千里遠,朝廷調運糧食要從長江逆流而上運至襄陽然后再經過陸路往前線運,商州地處秦嶺腳下路途崎嶇難走糧食運送困難,岳飛見后勤難以保障,便率主力回到襄陽,留下少量軍隊駐守商州。
岳飛退了回去,偽齊可不愿善罷甘休,紹興六年十一月,劉豫派兵進攻商州,岳飛自上次退兵回來之后目疾加劇一直在養病,但為了迎擊齊軍還是率軍出征。
不過這一次還沒等岳飛主力北上走多遠,前線便傳來消息:齊軍已被宋軍打退,軍情解除。原來是岳飛派駐在前線的董先、牛皋等部將已經就地防守反擊打垮了齊軍,岳飛還沒使勁兒,齊軍就敗了。
岳飛麾下宋軍之所以有如此強悍的戰斗力,與其治軍思想密切相關。
我們常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戰爭的場景:某些高級將領在中軍大營對著地圖一番指手畫腳,軍令傳下去,指哪兒打哪兒,最后軍號一響戰馬一沖,結束,勝利,敵人完了。就好像戰爭就該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樣。
真實的戰爭與戲劇中的場景相差太大了。且不論大規模會戰怎么調兵遣將,就說最最基本的,數萬人的軍隊這些人你怎么管?
一支軍隊就像一支施工隊,主帥就是項目經理,手底下有形形色色的各種角色,隊伍越大越難管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古往今來世間只有一個韓信,岳飛能管好軍隊,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治軍思想的。
首先岳飛帶兵有個核心價值觀:反抗侵略,收復國土。只要你認同這個核心價值觀,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因什么原因投降過金國或者偽齊,都可以來歸附,從最廣泛的層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愛國力量。岳飛麾下名將楊再興曾經是叛軍將領,名將董先曾經是偽齊將領,但是沒關系,只要愿意跟著岳飛反抗金人,就是最親密的戰友。
還是教員那句老話,把自己的朋友搞的多多的,敵人搞的少少的。
其次是賞罰分明,當時很多將領帶兵帶到后來軍隊里關系戶橫行,有關系的就能升官發財,沒關系的就要靠邊站,根本不以戰功論賞罰。岳飛不一樣,因為岳飛本人不愛財,每次打了勝仗,“凡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不私”。
岳飛對部下有一條規定非常有名“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士兵薅了百姓的莊稼,斬。又有士兵撞壞了百姓的屋頂,追查之后也是要殺,百姓哭著為之請求才免其一死,代以一百軍棍。岳飛舅舅犯了罪,即使是母親苦苦哀求依然大義滅親,不徇私枉法。
軍隊里沒有關系戶,只要有戰功就能得到犒賞,士兵總能保持旺盛的戰斗力。
另外就是岳飛超強的個人素質,岳飛除能拉三百斤強弓力氣大外,還有著非常高超的武學水平,使得一手的好槍法。早在從征王彥時就憑借出色的槍法單騎殺敗盜賊首領黑風大王,進而大破敵軍。其職業生涯早期更是因為個人武功高沖鋒在前,殺的敵軍陣型大亂而打出了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斗。
強將手下無弱兵,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這些屬于基礎層面,在此之上,岳飛在臨場作戰時頗有古之名將風范,那就是深謀遠慮,“詭計多端”。在之前的歷次戰役中,無論是牛首山伏擊金兀術,或是在新野城外利用兵種相克全殲李成所部齊軍,亦或是在不熟悉的洞庭湖水面上誘敵深入關門打狗,在岳飛這里能智取絕不硬拼,即使占據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也要以最小代價吃掉你。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岳飛說了,帶兵打仗運用之妙要存乎一心。
說了這么多,其實岳飛的軍事戰略思想就算寫一篇博士論文也研究不完,概括起來講就是與同時代的名將相比,岳飛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在優秀領導岳飛的帶領下,部將張憲、牛皋、王貴等人也獲得了巨大的成長,都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名將。十一月的這場反擊偽齊的戰斗岳飛基本就沒上戰場,剛剛走到蔡州時幾個部將已經提前把齊軍打跑了,岳飛率軍返回鄂州,臨行前李成再一次率軍前來騷擾,這一次岳飛理都沒理李成,只是派王貴率部去解決,李成這個老對手也是越打越慘,以前勉強還能跟岳飛過過招,現在王貴打過來都招架不住,落荒而逃。
回到鄂州之后,岳飛召集了所有被俘的齊軍,曉以大義,發放錢糧,愿意留下來的可以加入岳飛部下繼續從軍,不愿意留下來的可以回老家自謀生路。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人民子弟兵不會忘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