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反遼的第一站阿骨打選在了遼國東北的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東南),這里是遼國管理女真部落的第一線,拿下寧江州,可以從管理上切斷遼國對女真諸部的一切聯系,將所有女真人歸于自己麾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阿骨打糾集了女真諸部所有兵馬也只有兩千五百多人,遼國寧江州守軍具體數字不詳,但遠多于阿骨打的兵力。阿骨打進軍路上遇到了遼國東北巡邏的渤海軍,主帥耶律謝十一看女真軍氣勢洶洶向州府進軍知道來者不善,還沒來得及圍上去阿骨打這邊已經率先進攻,兩軍頓時殺的不可開交。
女真軍也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阿骨打統一指揮下居然還爭先恐后的往前沖。阿骨打弟弟完顏斜也不聽指揮,沖到一半被阿骨打派兒子完顏宗干拉了回來,所率部眾就這么一上一下把女真軍的陣型給整亂了。
耶律謝十一看女真軍陣型有亂深知機不可失,連忙拍馬殺向完顏斜也退卻的方向,女真軍被撕開一道缺口。
對方要是趁勢從缺口沖進來把女真軍撕裂,那就沒后面大金什么事兒了。關鍵時刻也是耶律謝十倒霉,坐騎腳下拌蒜一頭把他給甩下馬來,天賜良機到來,阿骨打顧不上罵弟弟,馬上張弓搭箭,接連射中好幾個過來救主帥的敵軍,敵軍再有往耶律謝十處靠近的全部被阿骨打射退,一時之間渤海軍的攻勢硬生生被阿骨打一人攔住。
趁著阿骨打在射下屬,耶律謝十慌忙上馬,又被阿骨打射中后背當場斃命。主帥一死,這幫渤海軍軍心大亂,阿骨打乘勢號令全軍全殲敵人,渤海軍四散奔逃,阿骨打首戰告捷。
一戰而勝,阿骨打馬不停蹄接著向寧江州城奔去,到了城東正好遇見城外遼軍。寧江州是邊防重鎮,守軍一半是渤海人士兵一半是契丹士兵,寧江州一把手不是別人,正是當年苦諫天祚帝防備女真的蕭兀納。
也是蕭兀納倒霉,天祚帝不理朝政,樞密使蕭奉先愚蠢無能還狂妄自大不把女真人放在眼里,蕭兀納就算再想防備,手里沒兵,只有寧江州數千邊防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兩軍交戰后渤海軍戰斗異常兇猛,打的女真軍招架不住,可遼軍中的契丹士兵卻打到一半支持不住開始逃跑,好好的戰斗突然跑了一半的友軍,渤海軍見勢不妙只好跟著撤退,蕭兀納一看大勢已去只好也一起跑路,阿骨打全軍輕松占領寧江州城。
女真人第一次占領正規州縣,當時就有人勸阿骨打建國稱帝,但阿骨打審時度勢頭腦非常清醒,當下還不是稱帝的時機,遼國依然強大,想要抗衡遼國,女真還需進一步壯大。
為了更進一步壯大女真,阿骨打做了兩步安排,當時遼軍與女真軍作戰的有很多渤海人,渤海軍作戰勇猛而契丹軍卻不堪一擊,爭取渤海人加入抗遼大軍便是阿骨打的第一步安排。
渤海人與女真人同源同種,二者都是隋唐時期靺鞨族人,渤海人在南部屬于粟末靺鞨,女真人在北部屬于黑水靺鞨。唐末粟末靺鞨人建立了渤海國,遼國興起后被阿保機攻滅,但遼國雖然攻滅了渤海國,在經濟文化上卻遠不及原渤海國的繁榮昌盛,相當于一個落后民族征服了先進民族,再加上在渤海國故地推行的政策也不怎么得人心,渤海人的起義運動一直沒停過。
既然本是同族,又都對遼國有敵意,那就容易爭取,阿骨打派完顏婁室去招諭周邊所有女真、渤海族群,完顏婁室不負所托,短短一個月內召集來大量民眾,女真軍兵力得到補充。
人口一多,管理就是問題,在阿骨打起兵之初,所有部落都是他從深山老林里帶出來的舊部,他本人與各部之間小首領都很熟,指哪兒打哪兒只要發號施令就行了。可現在前來投奔的老百姓和士兵越來越多,僅靠之前那種親朋好友熟人關系來管理根本行不通,阿骨打便把之前部落里用過的猛安謀克制度拿出來,推向全州,形成制度,固化管理。
所謂猛安謀克制度,非常類似于王安石的保甲法,多少人一保多少人一大保。阿骨打規定,所部百姓每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當時部下全民皆兵,軍民不分家,猛安謀克既負責民政管理又擔任軍事長官。此后凡下達政令軍令,阿骨打只下達給猛安,由各猛安傳達給自己所轄謀克,令行禁止嚴格軍事化垂直管理。
不要小看猛安謀克制度,但凡是能夠用制度來管理部眾的都是管理學大師,團隊大了怎么樣才能更高效的管理團隊?為什么我黨要搞三灣改編?為什么教員要把黨支部建在連上?歸根到底其實就是一個原因,帶隊伍要靠制度,不能全靠領袖個人魅力,山大王永遠成不了大業。
阿骨打這邊又是擴充隊伍又是軍制改革,遼國天祚帝那邊好像啥事兒沒發生一樣。寧江州戰敗的消息傳來時,這位爺正在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打獵,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有大臣就提出,女真雖然弱小,但最近幾年來從平定蕭海里叛亂到攻占寧江州,實力眼見著日益坐大,必須要大兵壓境斬草除根。
建議很中肯,可樞密使蕭奉先卻不覺得,當年頭魚宴上他就沒把阿骨打放在眼里,現在阿骨打連寧江州都打下來了,他還沒意識到威脅。給天祚帝建議,何必發大軍征伐,小小女真部落,我們派東北邊軍一戰而平就行了。
僅僅一州而已,天祚帝也沒太當回事兒,就按樞密使的意思來安排吧,在東北邊區集結遼軍七千人屯兵混同江邊,準備待時機成熟打過江去干掉阿骨打。
阿骨打當時兵力滿打滿算不足五千人,遼軍在兵力上肯定是有著優勢的,但問題是蕭奉先太過輕敵,七千人的遼軍有三千是奚王府的屬軍,兩千人是中京的守軍,還有兩千是臨時從各地征集來的散兵游勇。
奚王府屬軍還算能打,中京守軍就類似于靖康之變時的開封禁軍,戰斗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臨時征集的散兵游勇就更是一坨屎了。而且為了給家人爭功,蕭奉先派了自己弟弟蕭嗣先任主帥,蕭兀納你不是很想保家衛國嗎?上次打敗了這次給你機會,安排蕭兀納跟著蕭嗣先一起出征擔任副將。
就這種配置,遼軍能打贏才是出了鬼了。
蕭嗣先領著這只雜牌軍大搖大擺的來到混同江邊駐扎下來,阿骨打高度緊張,立即率擴軍后的全軍三千七百人全數迎戰。女真軍星夜兼程趁夜渡江,到了早上天剛蒙蒙亮時候遼軍發現女真人在渡江,趕緊殺過來想給女真軍來個“擊其半渡”。
當時阿骨打情況萬分危急,本來自己兵力就不如遼軍,而渡過河女真軍還不足千人。但是沒辦法,打不過也要打,再怎么困難也要打,千余名女真軍就這么跟遼軍主力殺了起來。
也是合著阿骨打運勢旺盛,眼看著就要被包了餃子的女真軍突然從背后刮來大風,之前我們已經領教過多次大風決定占據的例子,這次也不例外。大風一起遼軍眼睛都睜不開,過河的女真主力趁勢急行軍過河,包圍圈里的女真軍也是士氣大盛,河兩岸的女真軍終于匯合,在混同江南岸的出河店發起全面進攻,遼軍完全沒法兒打只有潰退的份兒。
此戰遼軍多位將領戰死,倒是主帥蕭嗣先,一看大風來了打不過,丟下將士自己先跑了路,阿骨打率軍追擊,戰后所獲不可勝計。
大軍打了敗仗,理應問罪追責,而蕭奉先害怕問責起來弟弟被砍了,就給天祚帝建議不要治敗軍的罪,否則他們在當地怨氣上來了大肆劫掠又要成為國家的禍害。沒想到天祚帝居然同意了,戰敗的全軍上下一律從輕發落,蕭嗣先僅僅被免了官。
打仗打輸了,從來都是主將處以軍法,其他軍官各自降罪,跟基層士兵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對于基層士兵來說是真正的勝敗乃兵家常事,天祚帝兵將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愚蠢的簡直令人發指。
賞罰不分明極大的傷害了遼軍的作戰積極性,當時軍中盛傳,戰則有死無功,退則有生無罪。就這士氣這種氛圍,誰還給大遼拼命,留著自己小命能活著就不錯了。
可不管士兵怎么想,阿骨打不打不行,既然蕭奉先的人不行,天祚帝就改派西北路招討使蕭敵里任主帥,蕭兀納再次任副將,統兵駐扎在斡鄰濼(今吉林農安縣西北),準備擇機干掉阿骨打。
事實證明即使蕭奉先不參與,天祚帝自己安排的將領照樣不能打,蕭敵里在斡鄰濼駐軍還沒多久就被阿骨打派兵偷襲,全軍死傷慘重,主帥蕭敵里、副將蕭兀納雙雙被免職。
打了敗仗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這次斡鄰濼之戰期間遼軍發現,女真軍隊居然在數量上頭一次與自己旗鼓相當,能夠派的出一萬以上的兵力了。本來就士氣低落,再加上連續打敗仗,遼軍中逐漸流傳出一句可怕的預言: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接二連三的勝利給阿骨打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百姓和兵源,遼國東北的賓州(今吉林農安縣)、咸州(今遼寧開原市)、祥州(今遼寧遼陽縣)紛紛望風而降,阿骨打實力大增。
弱小的時候低調發育,強大起來之后必須高舉高打,在手下人不斷地勸諫下,阿骨打意識到機會來了。天慶五年正月初一,阿骨打正式稱帝建國,以完顏部所處會寧州(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為上京,改稱上京會寧府。國號大金,改元收國,遼國天慶五年即位金國收國元年。
稱帝當天阿骨打曉諭百官,遼國以鑌鐵為號,只因鑌鐵堅硬。但鑌鐵雖硬終將腐朽,唯有金不腐不壞。女真諸部世居之地盛產白金,族人崇尚白色,故取國號大金。
建國稱帝,國號與遼國針鋒相對,阿骨打拋棄了所有后路,誓要與遼國斗爭到底。
建國后第一件事,是要拔掉遼國嵌到金國的一顆釘子,達魯古城。
達魯古城是黃龍府重要城池,遼軍有重兵駐守,當時守軍主帥耶律斡里朵、左都統蕭伊蘇和右都統耶律章奴共擁兵五萬,金軍打過來時并不驚慌,而是直接擺開架勢迎敵。
阿骨打此次進攻傾巢而出。右軍將領完顏宗雄率先進攻,打退遼軍左軍,接著左軍進攻不力眼看著就要被遼軍反推,阿骨打急令完顏宗雄回救左軍,于是完顏宗雄繞道遼左軍背后,完顏婁室和完顏銀術可在正面率金軍左軍前后夾擊,遼軍左軍也被打退。
遼軍左右軍全部敗退,金軍中軍由完顏宗翰率領直奔遼軍中軍,完顏宗干率一支偏師在策應中軍,遼中軍再次不敵又被擊敗。
至此遼軍左中右三軍全部敗退,金軍此次戰斗與以往數次戰斗都不同,以往無論是偷襲還是借風還是怎么著,總有軍隊作戰以外的因素,可這次與五萬遼軍完全是當面鑼對面鼓的硬碰硬,金軍占據了絕對的壓倒性優勢,野戰一舉殲滅敵人,是真正的不可敵。
但是很有意思,拿下達魯古城后,阿骨打并沒有急著繼續跟遼國開戰,而是開始跟遼國議和。
牛逼的政治家都明白一個道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能通過政治談判爭取來的利益就盡量通過談判來爭取,實在談不下來的,也要用談判來給自己爭取時間和時機,換句話說就是忽悠對方麻痹大意,接著趁其不備打丫的。
天慶五年的金國雖然建國,可疆域僅有今天吉林省中部和遼寧北部一帶,連當年的渤海國都遠遠不及,國力跟遼國相去甚遠,戰爭打的就是國力,阿骨打深知硬拼還是打不過,當務之急他需要花時間消化國內新增的人口、整編新增的兵源。
于是在遼國不斷的修書斥責阿骨打僭越之后,新生的金國回書一封,強調遼金平等,并且提出希望遼國交還戰犯阿疏,并且把東北的軍事重鎮黃龍府遷走,這樣兩國才能和平發展。
阿骨打再提阿疏實在讓人啼笑皆非,當年是完顏部把人家紇石烈部吞并了,結果人家首領跑都不準跑必須要回來向他臣服,在天祚帝看來這簡直就是你們部落間小孩子打架,跟他堂堂大遼有什么關系,再說了,你們完顏部也好紇石烈部也好,歸根到底都是大遼臣民,天子可不能拉偏架。
阿骨打把阿疏當作口袋罪給天祚帝往里套,天祚帝把阿骨打當作螻蟻繼續不當回事兒,引渡阿疏都談不攏,更何況遷走黃龍府。
黃龍府總領遼國東北五州三縣,金國領土都是原黃龍府下轄州縣,有黃龍府在,東北的領土就有法理上的正統,黃龍府一旦遷走,也就意味著遼國正式承認金國政治地位,天祚帝就算再昏庸也不可能答應。
阿骨打打著談判的旗號忽悠天祚帝,天祚帝就真跟阿骨打扯起來了,從天慶五年正月到八月整整八個月時間遼金兩國罕見的不打了,來回派使者扯來扯去,愣是沒扯出來一條和談的結果。
天慶五年九月,遼國殺掉了金國的使者,宣布不再跟金國談了。
這天祚帝不地道,兩國交戰向來不斬來使,你大遼也是號稱天朝上國,咋就殺使者呢?
原因是阿骨打趁著和談期間偷偷把黃龍府給打下來了。
遼金兩國和談期間,完顏宗翰和完顏宗弼倆人曾分別單獨給天祚帝上疏,自稱女真邊陲小國不堪一擊,求天朝速來懲戒。看似示弱實則挑釁的上疏讓天祚帝非常憤怒,調兵遣將準備將金國徹底剿滅。
沒想到阿骨打已經率金軍先行一步,直奔守備空虛的黃龍府。由于達魯古城之戰后,遼軍在黃龍府一帶兵力已被金軍幾乎全殲,黃龍府也沒有什么像樣的守軍,金軍一來沒怎么攻打黃龍府便開城投降。
形勢岌岌可危,天祚帝再也坐不住了,下詔御駕親征,遼軍兩路合圍金國。
其中一路天祚帝親率,以樞密使蕭奉先為先鋒官,敗將耶律章奴為先鋒副將統領先鋒兩萬人、圍場使耶律張家奴為中軍主將統領蕃漢軍十萬共十二萬從駱駝口(今農安縣南部)向東進軍。
另一路由都點檢蕭胡睹姑任主將、樞密直學士柴誼為副將率漢軍三萬從寧江州南方向北進軍。
按照正常行軍計劃,兩路遼軍應該一路打進寧江州會師,然后從寧江州再往深山老林里打,把阿骨打趕到混同江里摸魚或者趕到山上挖人參,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遼軍氣勢洶洶大兵壓境的關鍵時刻,遼國內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