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大宋何所有

西夏建國

大宋何所有 猛男與拖拉機 13208 2022-03-04 19:36:15

  北宋朝廷上大臣們你來我往互相攻擊的同時,遙遠的西北黨項族再度崛起,景佑五年十月,當年黨項族武裝分子頭目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在靈州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登基稱帝,國號大夏,改年號天授禮法延祚。

  我真忍不住吐槽一句,李元昊沒文化是不是身邊的謀士也沒文化,這都什么垃圾年號,宋朝搞得四字年號就已經夠中二的了,西夏直接用六字年號,要不為啥大家都嘲諷西夏是落后生產力呢,年號就落后,國家肯定也先進不起來。

  話雖這么說,但西夏這個國家能建立起了著實不容易。

  回到真宗朝景德年間,李繼遷死后,兒子李德明繼承了王位。李德明年少時期跟著李繼遷東征西戰,過著艱苦卓絕的創業生活,隨著戰功的積累,也逐漸穩定了繼承人的地位。但也是因為多年戰爭,讓李德明深知自己部族實力有限,如果還是像父親一樣與大國為敵終日打仗只會掏空家底死路一條。

  李德明即位后,提出治國基本方針,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兩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穩定住部族南、北、東三個方面的局勢,集中優勢力量向西發展壯大自己。

  毛主席曾經說過,打仗需要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其實簡單一句話需要兩個關鍵步驟,第一步是把優勢兵力集中起來,第二步才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李德明已經做好了第一步,穩住遼宋兩個大國,三面安全,集中優勢兵力向一面發展。

  發展之前先報仇,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景德元年六月,李德明安排自己心腹部下假意投降潘羅支,之后自己佯裝小股部隊攻打六谷部族,潘羅支聽說之后沒有重視,率領百余名騎兵前去救援,結果李德明心腹趁著潘羅支在途中無大軍接應的機會殺了潘羅支,李德明趁機攻打六谷部落,奪得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市)。

  消滅潘羅支之后,從景德三年到天圣六年,整整二十二年時間李德明沒有主動發起過大規模戰爭,僅僅是派軍向西打打秋風,其他時間全部用來發展國內生產和對遼宋兩國打太極拳。

  天圣六年,西夏國內生產已經恢復元氣,錢糧充足,李德明準備開始實現他的西拓計劃。五月,夏軍出發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部隊主將是李德明兒子李元昊。

  李元昊生于咸平六年,得益于父親李德明的休養生息國策,自小受到良好教育熟讀經史子集,尤其酷愛研讀兵書,對各類軍事戰略戰術了然于胸。

  一般來說,生于安樂,沒上過戰場且熟讀兵書的人,往往打仗都不行,比如紙上談兵的趙括和高梁河車神趙光義。但李元昊完全就不是這種類型,他屬于天才類型,戰爭就刻在他的基因里,只需要一場戰斗把基因激發出來就夠了。

  果然,年僅二十五歲的李元昊率軍長途奔襲,砍瓜切菜一樣拿下了甘州,甘州回鶻可汗連夜逃亡。

  明道元年李德明病逝,李元昊繼夏王位。李德明給李元昊留下的是一個國泰民安兵強馬壯的政權,李元昊決定在父親的基礎上再接再厲領導黨項更進一步,建立獨立國家。

  建國稱帝需要資本,而當時西夏的勢力范圍仍然略小,面對遼宋兩個大國,如果沒有足夠的國土縱深恐怕連一次討伐都撐不住。西面的甘州回鶻已經被西夏占領,李元昊把眼光投向了西南面的河湟吐蕃。

  甘州回鶻主要盤踞在甘肅中部,而河湟吐蕃主要控制著青海東北部。明道元年,李元昊發動進攻,占領了河湟吐蕃的貓牛城(今青海大通縣),景佑二年,李元昊又發兵進攻青唐城,青唐城是河湟吐蕃的大本營,長期以來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集散點,是當時青藏高原上最繁華的城市。

  丟掉青唐城,河湟吐蕃部族等于失去了故土,所以河湟吐蕃在青唐城堅決抵抗,李元昊沒占著便宜只好退兵。第二年河湟吐蕃發生內亂,部族衰弱,無力再與夏軍抗衡,李元昊派兵陸續拿下了瓜州、沙州、肅州等河西走廊上的各個城市,至此,整個核心走廊全部被西夏所控制。

  在猥瑣發育的同時,遼宋兩國相繼給李元昊送來了敕書,遼朝按照舊例冊封李元昊為西夏王,宋朝按照舊例冊封李元昊為西平王。李元昊對兩國的冊封完全不感興趣,宋使來冊封時宣讀圣旨,李元昊不跪不拜一副強硬作風,冊封結束后召集群臣感慨,先王當年何必受這樣的冊封,我們國家如此強大,絕不應該臣服于他國之下。

  李元昊不知道這是他爹給他留下來的基業嗎?李元昊太知道了,但他還是要發表這番言論,他要挑起民意掌控輿論,為登基造勢。

  當然,建立國家可絕不是簡單的發表一番言論就能建立起來的,為了激發起民眾最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精神,李元昊下令,從文化上徹底改革,建立起黨項族特色的大夏國新文化。

  第一條是黨項族統統改姓,改回原來老黨項族的姓氏,李元昊同志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動作,不再用漢姓,給自己改成了黨項姓“嵬名”,又給自己改了名字“曩霄”,連起來就是嵬名曩霄,鑒于這個名字實在過于拗口還難辨認,以后我還叫他李元昊大家知道就行。

  你改沒問題,你原來是什么你還改回去什么,李元昊他們一家可是有黨項姓的,黨項原始鮮卑族一支部落,李元昊的祖上拓跋思恭在唐朝那也是響當當的一號人物,你現在不改回拓跋卻改成一個讀都不好讀的姓氏這算什么,黨項族過去的歷史不傳承了?

  改完姓氏,李元昊又接著頒布第二條改革:衣冠改革。規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青綠色的衣服,而朝中大臣根據品級高低依次也有對應的穿戴搭配和顏色顏色,不能亂穿。

  改革衣冠的同時還有發飾,李元昊下達禿發令,禿發令規定剃光頭上中間部分頭發,兩側和后部留發,所有國人三天之內必須完成剃發,否則格殺勿論,堪稱西夏版“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在古代封建社會上草原民族常常都有“髡發”的習慣,早期的鮮卑、契丹、室韋包括后來的蒙古都有這個習慣,草原民族民風彪悍,也許是蓄發不利于衛生,也許是特殊的審美習慣,各個民族的髡發形式也各不相同。今天如果到寧夏歷史博物館還有豐富詳實的西夏國文化介紹,包括狂炫酷拽吊炸天的西夏發型,說實話,沒什么美感。

  再接下來就是絕對的重頭戲了,李元昊下令借鑒漢字和契丹大字,創造黨項民族新文字,經過西夏學術大家野利仁榮一通研究整理,制作出十二卷西夏文字典籍。西夏文字頒布之后李元昊下令,此后所有國家大事全部由西夏文記錄,國家開科取士、詔令發布等所有正式場合通用文字也全部采用西夏文。

  西夏文分別借鑒了漢字和契丹大字,也出現了漢字和契丹大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推廣起來非常困難,漢字我們都熟的,繁體字難寫,拋開港臺地區不說,就算讓我們現代人去寫繁體字也是不好上手,否則也不會有建國初期的漢字簡化運動。契丹大字就更不用說了,筆畫多結構復雜,后來為了方便民眾學習使用不得不再創造出一種表音文字契丹小字與契丹大字同時使用,就像日語里平假名+片假名一樣,這才慢慢的應用推廣起來。

  西夏文借鑒的這倆復雜文字的結果就是自己成了更加變態級的復雜,在民間普及程度并不好。由于西夏境內當時有大量漢人居住,平時語言文字還是以漢語為主,為了方便國民掌握西夏文和國際交流,后來西夏專門組織學者編纂了翻譯典籍《番漢合時掌中珠》,像雙語字典一樣專門介紹西夏文與漢字之間的對應關系。

  插句后話,西夏滅亡之后,國家所有文化典籍被蒙古人毀之一炬,西夏文成為死亡文字,導致后世出土的所有西夏文物、圖書全部無法解讀。清朝末年,俄國人科茲洛夫在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盜墓時發現了一部完整的《番漢合時掌中珠》,當即盜走,后經輾轉,這部國寶被藏于俄國圣彼得堡東方研究所。

  改革開放后,經過國家外事部門和文物工作者艱苦的談判,俄方終于同意我們派專業人員到圣彼得堡東方研究所借閱并翻拍黑水城出土文獻。由于當時還沒有成熟的電子掃描儀器和數碼相機,上海古籍出版社安排了兩名工作人員攜帶著笨重的傳統相機、膠卷、顯影定影藥水等器材來到圣彼得堡,從1993年開始,一直到2000年才完成全部國寶的翻拍、整理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在這幾年中陸陸續續出版了《俄藏黑水城文獻》,一共十四冊,包含整套完整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和其他重要的古典文獻。

  我在京東上看了下,每一冊的定價大概在一千五百塊左右,書籍紅底黑邊,側面鎏金字體非常考究,經典美觀的封面設計即使過了二十多年仍然讓人眼前一亮,漂亮的圖書里面包藏著我們國家悠遠綿長的美麗文化,讓人喜歡得不得了。

  相比起來現在一些小年輕動輒去買偶像紀念冊收藏、動漫人物特攝收藏、某個電影IP限量版手辦收藏這些個割韭菜行為,我倒是覺得搞一套《俄藏黑水城文獻》回來收藏更有性價比,全套下來不過萬把塊錢,這么劃算的寶藏圖書買來收藏,豈不美滋滋?

  《番漢合時掌中珠》的回歸讓西夏文起死回生,不少地區至今甚至還有西夏文的應用,比如寧夏省的發票防偽就使用了西夏文的“寧夏國稅”字樣,國稅定制字體,不法分子想造假都造不來。

  創制完文字之后,李元昊又召集學者制定了符合西夏國情的音樂、祭祀、占卜等禮儀制度。忙前忙后這么一大串,景佑五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正式登基稱帝。

  李元昊稱帝了,北宋朝臣上下一陣懵,這不對啊,以前這孩子他爹李德明一直都是大宋的好臣子,怎么到了兒子這里說反就反了呢?朝廷上下經過慎重商量制定了三項措施:削爵位、?;ナ?、邊境張貼榜文取元昊首級者賞萬金。

  沒什么卵用,民族意識一旦覺醒,不痛不癢的打壓只會激起更大的反抗精神。

  北宋沒派兵圍剿西夏,李元昊也不敢輕易對宋作戰,為了試探北宋虛實,他在稱帝的第二年寶元二年派人到陜西宋夏邊界的金明寨(今陜西延安西北)扔下文書、錦袍、玉帶等物品,并在文書中寫明約北宋金明寨守將李士彬叛宋歸夏。

  文書被巡邏的守軍發現,上報到宋軍主帥夏元亨那里,夏元亨看了文書之后一笑了之,李士彬跟西夏是世仇,怎么可能投降西夏,即使投降也不可能做出如此明顯的露餡行為,必定是反間計。

  李元昊熟讀兵書顯然有些囫圇吞棗,反間計的精髓在于以假亂真,搞得這么一出蹩腳的反間計被宋軍一下子就識破,計謀的精髓還差點火候。

  一計不成李元昊再使一計,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正月,李元昊集結十萬大軍號稱要攻打延州(今陜西延安),延州主官范雍嚇得趕緊奏報朝廷請求增兵,結果還沒等朝廷回復,李元昊又不打了,還派人專門送信到范雍這兒承認錯誤,表示要痛改前非,范雍一看李元昊要和平相處那肯定好,于是便不再增派守備力量。

  李元昊忽悠了范雍之后,馬上派出大量黨項武士偽裝成流民混入金明寨附近,李士彬向范雍請示能否把這些流民安置到南方,結果范雍回答李士彬,把他們流放到南方還不如就地安置增加我們的勞動力。

  這批武士將是宋軍戰敗的根源。

  沒過多久,李元昊再次發動進攻,邊境戰報傳來,范雍大驚失色,金明寨是延州的防御前線,一共大小堡壘三十六個,范雍指示李士彬嚴防死守,三十六個寨一個也不能丟。

  本來李士彬率領的宋軍兵力將近十萬,當面鑼對面鼓十萬對十萬跟夏軍硬剛未必打不過,但十萬人分散把守三十六座堡壘那就是十萬除以三十六,每座堡壘就只剩下兩千七百人,十萬對上兩千七,兩千七必死。

  全軍都勸李士彬不要分兵把守,李士彬兒子李懷寶更是死諫,分兵必輸。但軍令如山,李士彬不敢抗命,無奈之下只好分兵把守,每個寨都留了守軍,結果李元昊率領騎兵主力過來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把三十六個寨一掃而光,宋軍根本無力抵抗,李懷寶奮力抵抗戰死沙場。

  李士彬一看這仗要輸,趕忙上馬撤退,然而身邊的士兵已經被之前來延州安置的黨項武士收買,給他準備了一匹病馬,李士彬騎著病馬根本跑不動,上去就被西夏軍生擒。

  金明寨失守,延州城等于暴露在夏軍的鐵蹄之下,范雍慌了,趕忙詔令附近的宋軍前來防守,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劉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分別率部前來。

  到了仁宗年間,北宋軍制逐漸穩定,不像太祖太宗朝那樣大佬們亂掛職。仁宗朝地區方面軍事一把手為都部署,相當于大軍區總司令,由于太過重要一般由中央派遣的經略擔任,比如后來的夏竦。除了都部署之外,還設副都部署,往往擔任一行政路的軍事長官,相當于軍長,帶兵少的五千八千,多的數萬人比如劉平、石元孫都是副都部署。再往下就是都監,一般來說只率領一支部隊,兵力一般也就是幾千人到萬把人。

  李士彬以一名都監的職位手底下能管那么多人,是因為修建堡壘需要,手下不全是戰斗兵力,還有大量的工程兵、運輸兵、屬于特殊情況。

  劉平本是文官,進士及第后擔任御史,后來因在朝中跟丁謂不對付被貶出京,宋朝有文人帶兵的習俗,而且劉平在地方任職時曾有過行俠仗義的英雄事跡,輾轉來到西北領軍。石元孫這位將領來頭就更大了,只介紹一句,他是開過功臣石守信的孫子,軍旅世家。

  劉平、石元孫倉促來援,根本來不及召集大量兵力,只是率自己所部各兩千人,兩路宋軍匯合后來到了延州城外的三川口駐扎。當時已經到達延州城的還有其他三路宋軍,分別是黃德和部、萬俟政部和郭遵部,由于戰事緊急,三將跟劉平石元孫一樣都只帶了自己直屬部隊兩千人前來,這樣,延州城下終于集結了總共一萬宋軍。

  五路宋軍中劉平品級最高,于是劉平號令五路宋軍合兵一處共同迎敵,劉平的戰術思想非常正確,分兵只會慘敗,團結在一起才有勝算。但劉平忽視了一件事,那就是夏軍有十萬大軍,之前李士彬的十萬守軍都已經被擊潰了,現在就憑他手上區區一萬余人的宋軍指望什么跟夏軍對抗?況且五路宋軍互不統屬,只是臨時湊到一起參與會戰,劉平對其他四將的節制能力非常有限,這場戰斗可以說從沒開打之前,宋軍就已經輸了。

  劉平輕敵冒進,李元昊卻還在故意示弱,正月二十三日,李元昊派出幾百人佯攻,宋軍一鼓作氣上去就消滅了這股夏軍,剛剛消滅一股夏軍,李元昊又派了一支騎兵進攻,宋軍還來不及休整馬上繼續應戰,西路都巡檢時郭遵身先士卒帶頭殺入夏軍中,手持一把鐵杵斬殺數名夏軍,所向披靡。

  但逐漸的,兩軍的差距顯露出來了,夏軍后繼部隊源源不斷,而宋軍疲態盡顯逐漸不支。更要命的是關鍵時刻,其中一路主將黃德和領著自己的兵跑了。

  總共也就萬把人苦苦支撐,其中兩千人正打著跑了,這場仗直接一邊倒,劉平派自己兒子劉宜孫追上黃德和,拉著黃德和馬韁繩勸黃德和帶兵回去,黃德和完全不聽勸,策馬而遁。

  宋軍陣中少了一塊,直接導致陣型大亂,李元昊發起總攻,夏軍開啟了屠殺模式,最后萬俟政、郭遵戰死,劉平、石元孫收拾了一千余名殘兵且戰且退,退守到延州城西南,扎起營寨修筑工事防守。

  第二天正月二十四日黎明,夏軍發起最后一次進攻,直插入宋軍陣中將劉平和石元孫兩部一分為二,宋軍在無力抵抗全軍覆沒,劉平和石元孫戰敗被俘。接著李元昊大軍圍攻延州,眼看著延州城就要丟了,碰上天降大雪,夏軍軍需跟不上沒吃的沒穿的,最后只能退兵。

  此戰后果極為惡劣,要知道當時西夏國內像樣的州也就靈涼甘夏銀五個州,滿打滿算能夠撐得起的也就十萬人級別的軍事行動了,但就這一次行動就一戰而勝。金明寨的十萬宋軍已經是延州的全部守備力量,此戰直接導致西夏東南部與北宋接壤的北宋延州被打殘,從此延州面對西夏等于不設防,消息傳回開封,舉朝震驚。

  要知道,自從澶淵之盟后,北邊遼國不來打了,李繼遷死后西北也不打了,北宋已經承平日久三十多年沒打過大仗了,可沒想到這次跟西夏剛打了一仗居然敗的一塌糊涂,經朝議,黃德和臨陣逃跑被判腰斬、延州主官范雍貶官。

  該殺的殺了該貶的貶了,陜西方面必須要重新安排官員主持軍政大局,朝廷經過考察安排夏竦任陜西經略,總管陜西一切軍政事務。

  夏竦,江西九江人,從小聰明好學,父親是個軍人,在澶淵之戰時戰死,朝廷撫恤家屬給夏竦安排了官職。澶淵之盟結束后,朝廷舉行了賢良方正開科取士,相當于在忠孝賢良的這批人中定向選拔高級公務員,夏竦作為英雄后人也參與了此次選拔,一舉中第,此后逐步獲得升遷。

  大中祥符年間,王欽若丁謂大肆吹捧天書運動,夏竦根本不參與,朝廷安排夏竦去玉清昭應宮任職,這在當時是絕對的追求進步的快速通道,然后夏竦去了之后只是恪盡職守,不獻頌文,不獻祥圖,這樣的異類在朝中當然無法久留,不久之后丁謂便借故把夏竦貶去了地方。

  寶元二年七月,夏竦來到陜西任涇原路安撫使,康定元年三川口之戰后陜西方面無人可用,朝廷便升任夏竦為招討使經略整個陜西,為了做好帝國西北防御工作,朝廷又先后調韓琦和范仲淹來到陜西。

  韓琦,相州人(今河南安陽市),自小父親去世,母親獨自撫養小韓琦,韓琦自小聰明過人,嚴肅端莊不愛說話,聰明加上刻苦讀書,天圣五年,年僅十九歲的韓琦考中進士,步入官場。

  天才人生的開端,都是近乎一致的相似。

  任職地方期間,韓琦母親病逝,三年丁憂之后,朝廷起復韓琦并調入中央任職。景祐三年,韓琦任職右司諫,沒錯,就是之前范仲淹任職的那個崗位,右司諫。

  擔任諫官的韓琦沒有辜負諫官的職責,開足馬力向朝廷諫言,提出大量切實存在而且中央處理不當的問題,在他的進諫之下,先后有兩位同平章事、兩位參知政事黯然下課,史稱“片紙落去四宰執”。

  除了彈劾朝堂,韓琦對皇親也不客氣,真宗楊淑妃是仁宗乳娘,景祐三年楊淑妃病逝仁宗追封太后,其弟楊景宗進京奔喪,見到仁宗居然提出索要一處京城府邸。給楊太后守靈期間更是不尊禮數,喝的酩酊大醉,在靈堂大呼小叫。回到地方之后更是目無法紀,甚至毆打地方官。

  仁宗素來心善,楊景宗多次出格仁宗只是警告,大家對楊景宗這個皇親也都不愿多招惹,但韓琦可不會慣著他,直接向中央上梳彈劾楊景宗,楊景宗被貶官。

  如果宋朝有微博的話,那么肯定能看到被貶出京的前任右司諫范仲淹常常給現任右司諫韓琦點贊。

  寶元二年,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利州(今四川廣元市)遭逢雨災,朝廷派韓琦到當地任兩州安撫使。韓琦到任之后,裁撤冗官、開倉濟民,拯救當地上百萬災民。

  救災結束后,韓琦回京復命,當時陜西戰事吃緊,韓琦根據時局上梳了一封剖析陜西局勢的奏疏,仁宗非常重視,當即派韓琦到陜西任安撫使兼招討副使,協助夏竦經略陜西。韓琦又向仁宗推薦范仲淹一同赴陜西對抗西夏,恰逢當時范仲淹被貶官在越州(今浙江紹興),而貶官期間也一直沒有停止給朝廷上梳有關陜西戰事的奏疏,仁宗一琢磨都是國家棟梁,對陜西戰局也都有深入分析了解,那就安排上,于是也派范仲淹到陜西任安撫使兼招討副使,同為夏竦副手。

  當時陜西與西夏接壤的主要有三個地區,從西往東分別是涇原路(今甘肅東部)、環慶路(今甘肅慶陽地區)和鄜延路(今陜西延安地區),涇原路由韓琦坐鎮,環慶路由任福防守,鄜延路由范仲淹主持。

  鄜延路的延州宋軍在此前已經與夏軍戰斗多次,范仲淹來到之后重新整備軍隊,嚴明軍紀。以往范雍治下與夏軍戰斗,宋軍按照軍官品級高低出戰,低級軍官先上,高級軍官后上,需要的兵馬自己去點。范仲淹一改這種惡習,嚴格要求各將領率自己人馬,平時自己操練,戰時統一聽從號令令行禁止。

  范仲淹其實是在違規操作,按照宋朝軍事制度,武將定期輪換,作戰時憑符節領兵上陣,故而有宋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然而互不認識就沒有心理負擔,就像我們今天上班如果領導每個月換一茬那我們肯定就是每天都劃水摸魚,反正領導也待不久。范仲淹非常清楚這種現象帶來的危害,但他是帶著打贏西夏的使命來的,規矩約束普通人那是規矩,規矩在大佬面前形同虛設,范仲淹就這么干了,而且效果不錯,在他的麾下逐漸涌現出若干杰出將領,包括后來遠征交阯的郭逵、西夏的老對手種世衡和名將狄青。

  只不過當時,將軍們還稍稚嫩。

  整頓完部隊之后,范仲淹開始實施他的軍事計劃:修筑堡壘,一步一步蠶食西夏,蠶食到西夏撐不下去主動投降。

  范仲淹派種世衡在延州城北二百里宋夏兩國邊境線上鑿石取水筑城,造了一座堡壘叫青澗城,距離西夏核心州銀州、夏州都非常近,筑城期間夏軍屢次來進攻都被宋軍打了回去,青澗城建好之后夏軍不敢輕易進攻延州,恨得咬牙切齒,李元昊活動區域更是大受限制。

  韓琦的與范仲淹的軍事思想不一樣,主張速戰速決,避免持久戰拖垮國家經濟,集中兵力一次性干掉西夏。

  兩位大佬各執己見,各自練兵整備軍務,讓領導夏竦發現一個嚴峻的問題,韓琦和范仲淹這兩位大佬,他控制不住。

  宋朝一貫的作風是文官掛帥出任地方軍事一把手,夏竦是陜西經略招討使,整個陜西的軍政一把手,但韓琦和范仲淹都各自有一套成熟的對夏政策,夏竦支持這個,那個不同意,支持那個,這個不同意。

  夏竦慫了,只好派人向中央稟報,聽朝廷決斷。

  其實韓范兩人主張各有道理,貫徹誰的思想都不見得有錯,但作為國家軍事行動,必須有絕對統一的行動方針。夏竦的匯報到了中央,不久傳來回復,朝廷指示涇原路、環慶路兩路兵馬組織進攻,范仲淹的鄜延路仍然筑堡招降。

  其實中央出現這種決策也不奇怪,當時中央的首相是呂夷簡先生,有這位先生在,跟沒這位先生在,感覺也沒什么區別。

  接下來的仗其實不用打,只要打,宋軍肯定敗。

  李元昊不會給宋軍猶豫的時間,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號稱十萬大軍進攻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韓琦派任福率涇原、環慶兩路宋軍約兩萬人迎戰,兵力懸殊太大,韓琦知道不能硬拼,暫時只要能打退夏軍就行。特意交代任福從懷遠城后方沿著宋軍堡壘行軍,觀察夏軍形勢,夏軍此次聲勢浩大不易戰勝,可以在夏軍回軍路上設伏,一定不要輕敵冒進。

  二月初十任福率軍出發,到了懷遠城附近正好遇上一隊宋軍當地守軍迎戰夏軍,還沒等任福大軍趕到這股夏軍就潰不成軍跑了,丟下一地糧草輜重??吹较能娕芰?,任福的先鋒桑懌策馬便追,任福一看也跟著上頭追了起來,宋軍全軍跟上一起,一直追到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六盤山西),天色已晚,任福和桑懌追的太快太遠就在好水川直接駐扎,后面兩位都監(此處都監屬于宋朝掌管邊防軍事的官職,與皇宮中負責某個部門的宦官所任“都監”不同)朱觀、武英率后隊在南側五里外的龍洛川駐扎。

  第二天一早,宋軍繼續沿著好水川深入追擊,任福沒有等朱觀、武英的后隊前來會合,而是繼續保持高速前進。追到羊牧隆城(今寧夏隆德縣西北),先鋒部隊發現一批泥封的銀盒子,里面有跳躍響動聲,桑懌不敢打開,等到任福過來,任福沒怎么擔心,讓人直接打開所有盒子,結果一打開盒子,原來全是帶著哨子的白鴿,白鴿一出盒子四散飛走,一時間遮天蔽日,風吹動哨子嘩啦啦作響,如同詭異的鈴鐺。

  李元昊導演傾情奉獻的這場恐怖片,正式上演。

  夏軍從好水川東側的六盤山上沖鋒而至,宋軍還來不及列陣,猝然迎戰,被夏軍的騎兵分割包夾成好幾塊,但宋軍也是騎兵為主,回過神之后開始反擊,雙方從清早廝殺到中午,眼看著夏軍源源不斷的撲上來,宋軍漸漸不支,且戰且退往山上退,想接著山勢俯攻夏軍挽回敗局。

  宋軍還沒上到山上,夏軍陣中突然豎起一面高達兩丈的旗子,旗子向左揮,山頭左側沖出一隊精銳騎兵;旗子向右揮,山頭右側沖出一隊精銳騎兵。宋軍還沒來得及上山,就被兩隊精兵沖下山來,夏軍借著山勢徹底沖垮了宋軍的陣營,這場戰斗終于演化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桑懌戰死,任福左突右沖,身上被射中了十多枝箭就像刺猬一樣,身邊親軍護衛勸任福趁機逃跑,任福說,我是主將,如今兵敗只有以死殉國。說罷接著戰斗,自己的坐騎三次被夏軍射死,然后三次換馬再戰,先后被夏軍刺中臉頰喉嚨,最終戰死,兒子任懷亮也一起戰死。

  任福主力全軍覆沒,李元昊率軍撲向朱觀、武英的后隊。

  朱觀、武英所率的后隊本來就以步兵為多,主力在三川口覆沒之后,這只不足萬人的后隊面對夏軍幾乎等于待宰的羔羊。夏軍很快包圍了宋軍,然而兩人仍然堅持戰斗,從下午一直打到日落,打到后來武英身受重傷已經無法堅持戰斗。朱觀、武英跟夏軍搏命的時候,周圍的宋軍也趕了過來,羊牧隆城的都監王珪率四千五步兵、渭川都監趙津率兩千騎兵在夏軍的包圍圈之外沖了幾次都沒能沖破夏軍的包圍圈。

  終歸是寡不敵眾,朱觀、武英、王珪和趙津率領的宋軍加一起不過一萬多人,夏軍號稱十萬即使有水分,兵力也遠多于宋軍,包圍圈里的宋軍支持不住首先潰散,于是夏軍開始追殺,接著外圍的王珪、趙津部跟著潰敗,宋軍徹底崩潰,武英、王珪、趙津全部戰死,朱觀收拾起一千余名殘兵趁夜逃回。

  好水川之戰傳入京城,再一次舉朝震驚,要知道,即使是跟遼國作戰,宋軍一次性被殲滅一萬人以上的戰役也不多,三川口之戰被殲十余萬,好水川又被殲一萬多,北宋好歹也是個大帝國,輸的在國際社會上抬不起頭。

  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論軍事能力,北宋這邊沒一個比得過李元昊的,在那個狄青還只是個中下級軍官,種世衡也不能獨當一面的時代,李元昊就是最強。

  北宋以文抑武,文臣具有天然的高級社會地位,比如范仲淹、比如韓琦,這兩位大佬在中央連宰相都不放眼里,到了地方更是各有一套主張,互相說服不了,而節制兩位大佬的夏竦手底下一共三張牌,除了范仲淹韓琦之外就是環慶路的守將任福,任福是武將,對他來說夏竦韓琦范仲淹都是大佬,大佬們打架他不管,大佬們說啥他都聽。

  李元昊知道北宋內部意見分裂,北宋不知道李元昊知道自己內部意見分裂。狡猾的李元昊為了給大佬們火上澆油,偷偷的跟范仲淹書信往來談條件,范仲淹知道李元昊不會輕易投降,但是為了貫徹自己穩扎穩打的戰略思想便不斷寫信勸說,李元昊想穩住范仲淹,范仲淹也想穩住李元昊,李元昊知道范仲淹主守,范仲淹不知道李元昊知道自己主守。

  好水川之戰前,范仲淹派去送信的使者到了夏州便被李元昊扣下,一直到好水川之前結束后才把使者放回去,范仲淹在等待李元昊回復的間隙人家已經把宋軍包完餃子了。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李元昊段位明顯比北宋幾位大佬高得多。

  對于這一戰,朝廷的反應也挺有意思,史書記載,首相呂夷簡驚呼,一戰不如一戰,可駭也!

  首相大人了,一把年紀了,咱也不知道他是真心沒見過世面還是故意冷嘲熱諷,簡直沒一點兒宰相的威嚴,成何體統。

  相比于吃瓜看戲的首相大人,仁宗是最郁悶的,因為接連大敗愁的飯都吃不下去,經群臣合議,下詔貶韓琦為秦州(今甘肅天水秦州區)知州、貶范仲淹為慶州知州(今甘肅慶陽市),免去夏竦陜西經略招討使職務,派資政殿學士陳執中到陜西任經略招討使。

  改變了人事任命,依然沒有改變邊境宋軍的命運,北宋即將迎來第三次大敗。

  接連兩次大勝給了李元昊極大的信心,在謀士張元的建議下,一個宏偉的目標浮現在了他的眼前。

  西夏的國土南至祁連山,東至賀蘭山,在祁連山和賀蘭山的東南角交匯處,六盤山向東南處延伸,一直綿延到關中平原,關中平原的最南端就是長安。

  拿下長安,對于任何一個割據政權來說都意味著割據走向統一、反賊走向正統的開始,是所有割據政權夢寐以求的目標。

  諸葛亮五出祁山望長安而不得溘然長逝,赫連勃勃自北而下一戰奪取長安,李元昊的實力比赫連勃勃強多了,當年赫連勃勃發跡的統萬城也是西夏的國土,多少次午夜夢回,李元昊的眼前全是赫連勃勃攻入長安的景象,只不過主角換成了自己。

  謀士張元不是個簡單人物,本為陜西華陰一個普通讀書人,在宋朝屢試不中,但這位讀書人心氣高的很,不甘心浪費大好青春年華,得知李元昊在西北風起云涌,居然主動跑去夏州想要投靠李元昊。

  到了夏州城總歸要引起李元昊的注意才能建言獻策,張元伙同一個叫做吳昊的朋友在夏州城中心地段一家酒館里天天喝酒,喝完酒還在墻上涂鴉“張元吳昊來飲此樓”,城內守軍很快看到涂鴉,犯了李元昊的名諱,馬上把張元抓了起來送到李元昊跟前。

  李元昊看張元讀書人樣貌便細細盤問,這一盤問下沒想到張元直接給李元昊出了一版西夏版的“隆中對”:北結契丹共同抗擊趙宋,抓住機會取關中之地,拿下長安便可與北宋隔潼關對峙,徹底站穩腳跟。接下來是學西晉統一三國還是學隋朝統一三國,就看李元昊的決策了。

  戰略的核心要素在于拿下長安,而自六盤山東側進攻長安需要經過渭州,渭州是涇原路治所,韓琦被貶之后,朝廷派王沿做渭州知州,葛懷敏為涇原路副都部署。

  葛懷敏這個人是軍旅世家,父親葛霸在太宗朝曾經立過戰功,后來葛懷敏就蒙蔭做了官,在邊關帶兵時參與過幾次平叛逐漸升遷,韓琦被貶之后調任涇原路副都部署。范仲淹對葛懷敏有個評價,說這人不會帶兵。

  慶歷二年九月初一,李元昊再次興兵十萬攻打涇原路最北處的鎮戎軍堡壘,葛懷敏奉命抗敵,根據以往經驗,李元昊一旦出動從來都是兵力強大氣勢洶洶,所以王沿特意交代葛懷敏,到沿途堡壘憑堅城防守敵軍。九月初九,葛懷敏召集涇原路幾位主要都監許思純、趙珣、曹英、劉湛、劉賀等人在瓦亭寨集結,宋軍總計接近兩萬兵力向北出發。

  宋軍一路向北,九月二十日走到接近鎮戎軍的一處叫做養馬城的堡壘時,趙珣勸葛懷敏,西夏進攻我們肯定是想速戰速決,硬碰硬我們不是對手,現在已經到了接近邊境的養馬城了,不如就地駐防,夏軍來了之后我們背靠城池以逸待勞,加上鎮戎軍在后面截斷夏軍糧道,等到夏軍自己糧草不濟時候,我們再反攻他們才是十拿九穩。

  葛懷敏不聽勸,下令兵分四路,繼續向前方定川寨前進。

  沒人知道葛懷敏在想什么。

  九月二十一日,四路宋軍中劉湛率領的宋軍首先遇敵,李元昊親率主力,沒有懸念的干掉了劉湛部宋軍。葛懷敏與其他幾路宋軍剛剛到達定川寨,還沒來得及援救劉湛,李元昊已經率主力追了過來,夏軍將定川寨團團圍住,毀掉堡壘外圍過河的板橋,接著又截斷定川寨的水源,宋軍陷入困境。

  宋軍無奈只得應戰,劉賀率羌族士兵組成的蕃軍守寨西,葛懷敏率中軍守寨東,曹英率本部兵馬守寨東北。夏軍首先進攻劉賀,劉賀麾下的蕃軍幾乎沒什么抵抗就潰不成軍,葛懷敏中軍訓練有素戰斗力比較強,與夏軍陷入纏斗,曹英率部也與夏軍搏殺。

  兩軍激戰正酣,突然刮起了東北風,夏軍順風俯攻如虎添翼,宋軍頂風仰攻眼睛都睜不開,如此一來,夏軍順勢就殺入宋軍陣中,宋軍大亂,士兵四散奔逃。曹英臉部中箭無法堅持作戰退回城中,葛懷敏也身受重傷被部將救回城中。

  打了一天的仗,宋軍敗局已定,到了晚上,李元昊在城外點起篝火,對著城頭喊話,說你們宋軍主帥不是會用陣圖嗎?你不是很能打嗎?如今被我軍團團圍住,你倒是出來打啊。

  宋軍已經如同驚弓之鳥,打不動了,當晚葛懷敏召集眾將定下突圍方案,第二天天明,葛懷敏率部突圍,宋軍猛地沖出來,夏軍一時間沒擋住,結果等宋軍往東沖了二里路程之后遇到了長城界壕,界壕深達六七丈,而界壕上的橋已經被夏軍燒掉了。

  宋軍忙著找橋亂作一團的時候,夏軍從后面追上來了,原來放你出來,就是為了讓你絕望。

  接下來的屠殺失去了懸念,葛懷敏、曹英、趙珣等十四名將領戰死,宋軍將近兩萬人全軍覆沒,除死傷近萬人外,被俘九千多人,最后僅剩一千余名殘兵。

  定川寨之戰后,李元昊乘勝南下進入渭州腹地大肆擄掠,十月,搶購了之后向東進軍,兵鋒直指長安。打到彭陽(今寧夏彭陽縣)時時任原州知州景泰率兵五千前來抵抗,李元昊故技重施,詐敗設下伏兵,等著景泰來自投羅網,沒想到景泰直接不前進,派人上山消滅伏兵。

  李元昊率中軍等伏兵信號,等來等去等來了伏兵被消滅的消息,本想再打,結果發現手下的將士只是吃了一場敗仗都不愿再打了,將士們都搶夠了。

  夏軍打過來,李元昊為了激勵將士,許諾大家進入宋境可以隨意搶掠,定川寨之戰后渭州遭到嚴重劫掠,夏軍上下已經搶的盆滿缽滿,而景泰這次前來僅僅是挫敗了夏軍的伏兵,卻讓夏軍士氣大落:原來夏軍不是每戰必勝的,既然已經搶完了還留在宋朝這邊做什么?

  李元昊想打進長安,張元想打進長安,但麾下的西夏中下層軍官甚至大部分高級軍官對打進長安沒什么興趣,李元昊知道士氣一旦下滑就必須撤,宋軍可以一敗再敗,但夏軍只要失敗一次那就是滅頂之災,他不能冒險。

  李元昊撤了,后方來報,太子病死,他要回去處理后事。別看李元昊前線屢戰屢勝無限風光,后宮里的爛賬簡直理不清。甚至跟前線的殘酷戰爭相比,后宮的血腥程度一點都不遜色。

  李元昊的母親姓衛慕,李德明剛死沒多久,李元昊尊母親為衛慕太后,繼位沒多久,景祐元年,衛慕太后的弟弟李元昊的舅舅衛慕山喜謀反,被李元昊提前下手殺掉,接著李元昊把衛慕氏所有人綁上石頭沉入河底滅了族。一般來說謀反的大罪滅族也可以了,誰知道李元昊實在是太狠,說衛慕氏還有一個漏網之魚,太后衛慕氏也要殺。

  沒人敢向太后行刑,李元昊一看都不敢是吧,我自己來。于是真的端了一杯毒酒跑去太后宮里淚流滿面的跪請太后飲鴆自殺,衛慕太后一看兒子來逼自己自殺,又氣又悲將毒酒一飲而盡,李元昊怕被人戳脊梁骨,交代對外宣布太后突發疾病而死。

  毒殺了親娘之后,衛慕氏只剩下最后一個僅存的獨苗,李元昊的表妹兼皇后,衛慕皇后。衛慕皇后從小由衛慕太后養大,太后視如己出,與李元昊雖為表兄妹但情同親兄妹,李元昊害死太后之后,衛慕皇后悲憤交加痛斥李元昊,李元昊牛逼慣了哪會受這個氣,就在殺皇后時發現皇后已經懷孕,不得已只能先打入冷宮。

  衛慕皇后打入冷宮之后,李元昊又立了個皇后姓野利,野利皇后上位之后一直惦記著冷宮里的衛慕皇后,等到衛慕皇后生了孩子之后就給李元昊吹枕頭風,說衛慕皇后的孩子長得不像李元昊。

  天性狡猾的李元昊面對女人時智商總是不在線,情同親兄妹的皇后怎么可能背叛皇帝,但李元昊聽了野利皇后的話,越看孩子越不像自己,于是將衛慕皇后和孩子一起賜死。

  衛慕皇后死后,野利皇后給李元昊生下三個兒子,老大李寧明被李元昊立為太子,李明寧跟李元昊性格完全不一樣,李元昊殘忍好殺,李寧明溫良恭儉讓根本不熱衷他爹那一套。李元昊見太子軟弱便問他如何養生,李寧明說少殺人。又問他如何治理國家,李寧明說要清心寡欲。

  兩句話給李元昊氣的,這孩子一點兒霸王之氣都沒有,以后怎么繼承江山,交代內侍以后不允許太子來見自己。

  李寧明知道李元昊殘忍的性格,一下子把李元昊惹惱了也是惴惴不安,慶歷二年十二月,李寧明憂懼過度竟然病死了。

  李寧明死后,李元昊又立了李寧明弟弟李寧令哥為太子。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乐安县| 襄樊市| 开化县| 宣武区| 辽宁省| 昭平县| 清苑县| 黄梅县| 炉霍县| 哈尔滨市| 香格里拉县| 宿松县| 富民县| 泾川县| 封丘县| 隆安县| 泰顺县| 上杭县| 龙南县| 吉首市| 云阳县| 博客| 邯郸市| 密云县| 大邑县| 蒙山县| 牙克石市| 泌阳县| 辽阳市| 康保县| 秀山| 黄陵县| 津市市| 南昌市| 大足县| 寻乌县| 江安县| 望江县| 元谋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