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遷老實了,趙光義開始著手與遼國決戰事宜,可還沒來得及準備,后院又著火了,準確地講,是楚王宮著火了。
楚王趙元佐本名趙德崇,是趙光義的長子,與其他幾個皇子相比長得最像趙光義,從小聰明機智。趙元佐不僅聰明,而且擅長騎射,這在中原皇族之中是很少有的,趙光義即位后跟隨大軍參與了平定北漢之戰和高粱河之戰,在諸位皇子中威望最高。
文武雙全的趙元佐深受趙光義喜愛和器重,趙光義把趙元佐當做接班人來培養。可趙元佐雖然各方面都好,卻有一點不好,心地太善。
作為皇族成員,尤其是皇位繼承核心區域的皇族成員,心地善良是個大忌,權力的游戲不是溫情脈脈兄友弟恭,而是爾虞我詐生死相搏。
趙廷美謀反案發生后,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唯獨趙元佐屢次向趙光義申訴,辯解趙廷美是被冤枉的。趙廷美罪名坐實被貶謫,趙元佐悶悶不樂,后來趙廷美病死在房州,趙元佐憂郁成疾,精神狀態急轉直下,逐漸變得狂躁,發起病來甚至會持刀刺傷侍者。
雍熙二年九月,醫官報告趙元佐病情緩解,趙光義很高興,重陽節大宴諸王群臣,趙元佐因為尚未完全康復便沒被通知,宴會結束后諸王回宮,路過楚王宮時遇見趙元佐,趙元佐得知所有弟弟們都去赴宴,只有自己連通知都沒接到,于是借酒澆愁越想越郁悶,當晚一把火燒了楚王宮。
王宮都被燒了,如果再不處理怕是會讓天下百姓議論紛紛,趙光義下令將趙元佐廢為庶人,貶到均州。宰相宋琪苦苦勸諫趙光義念及親情把趙元佐留在開封,趙光義思想斗爭良久,還是派人把已經在貶謫路上的趙元佐召了回來,安排到了京城南宮居住。
趙元佐是花下的第四具骸骨,最鐘愛的長子落得個如此下場,趙光義嘗到了自己釀成的苦酒,可生在皇家誰又能獨善其身,趙光義躲不開,任誰做了皇帝也也躲不開。
路途的凄風苦雨,趙光義只能默默忍受,他是陰謀家,也是有骨肉親情的叔叔、二哥、父親,別人成了骸骨,自己又成了什么呢?
皇家的政治陰謀里,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
收拾收拾心情,趙光義把目光轉向了北方,幽云十六州的牽掛還沒放下,而此時,正式收復幽云最好的時機。
時間要回到三年前,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年初,遼國派出三路遼軍攻打宋朝邊關結果都被宋軍打敗,遼景宗決定再一次御駕親征,當年八月來到西京大同府召集軍隊,準備從山西方面大舉南下。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遼景宗身體一向不好,頻繁的征戰更是摧毀了他最后的生命,遼軍大軍還沒來得及完成集結,遼景宗便于九月病逝在大同府。
遼景宗一死,遼國的政局又動蕩起來,蕭綽雖然在遼景宗生前開始參與軍國大政,但那是遼景宗活著,說句難聽話,人家聽你的那是因為你家男人還在,你家男人不在了誰還理你那一套,更何況遼國的皇室貴族都擁有私人武裝力量,隨時篡奪皇位不是不可能的。
遼景宗給蕭綽留下了兩個顧命大臣,一個是耶律斜軫,一個是韓德讓。年幼的遼圣宗耶律隆緒即位后,蕭綽面對時局開始不安起來,召見兩位顧命大臣,淚流滿面的說道,目寡子弱,皇室貴族們手握兵權,邊關又有外敵虎視眈眈,該如何是好?
耶律斜軫和韓德讓當場表示,請太后信任自己,一定為大遼竭盡全力。蕭綽安排耶律斜軫兼任北樞密院使,留在朝中總管所有宗室事務,韓德讓總管侍衛,耶律休哥留在南京防備北宋。做完這一切之后又聽從韓德讓的建議詔令所有宗室親王不得私自相會,除非受朝廷命令否則不得輕易離開府邸,把手里有兵的親王們監控起來,讓他們不敢放肆。
耶律休哥在南邊防北宋,耶律斜軫和韓德讓在朝中鼎力支持蕭綽和遼圣宗母子,遼國的皇位交接班算是有驚無險的過渡了下來。
遼圣宗即位當年僅僅12歲,雖然政權平穩過渡,北宋卻依然認為遼國是主少國疑,正是脆弱的時刻。在南京留守的耶律休哥知道宋軍遲早還要來進攻,于是悄悄地修筑城墻加緊戰備,對外卻放出間諜制造煙霧彈,傳播遼國政治昏庸民不聊生局勢動蕩等謠言。與此同時又招撫歷次戰爭中向北宋投降的老百姓,只要肯回歸遼國就不計前嫌的施以救助,分給田產用以耕種,幽云地區財力物力恢復很快,軍備愈加充分。
北宋不知道遼國已經準備好了,遼國知道北宋不知道自己已經準備好了。李繼遷跑路之后,趙光義正式將北伐提上日程,經過近一年的準備,雍熙三年正月,在得到河北雄州(今河北雄縣)守將賀令圖關于幽云守備空虛的奏報后,趙光義下令北伐。
此次北伐陣容強大,趙光義格外重視,主帥由軍方老大曹彬親自擔任,副將由遼國的老對手崔彥進擔任。具體的進攻安排,趙光義安排了三路進攻:東路軍由米信任主帥,杜彥圭任副將,從雄州出發進攻;中路軍由田重進,袁繼忠任副將兼監軍,從飛狐(今河北來源)出發進攻;西路軍由潘美任主帥,楊業任副將,王侁為監軍,從雁門關出發進攻。
趙光義對戰爭的規劃很美好,上次在高粱河就是因為集中兵力才被遼軍包了餃子打了個全軍覆沒,這次干脆分兵進擊,一路打不過你我搞三路,就算一路被打趴下了我還有兩路,另外兩路能打贏也行。
戰爭不是紙上談兵,不是說簡單的三路大軍一路輸兩路贏就能贏的,現實往往是一路輸了之后另外兩路或者望風而逃或者不戰而降或者被對方乘勝殲滅。
往前,西漢除了衛青霍去病二人之外,漢武帝多少次派人北伐匈奴,分路進軍能打贏的有幾次?隋煬帝東征高句麗兵分二十五路,號稱百萬大軍最終能直接參戰的又有多少?隋朝在遼東輸的慘不慘?往后,北宋還神宗朝組織了五路伐夏,明朝五路進攻薩爾滸,哪一次不是吃的敗仗。
分兵進攻不是不行,而是你的軍事實力必須要遠超對手,要么你是正規軍對方是土匪這種檔次,要么你是韓信岳飛這種軍神,對軍隊的統帥能力能碾壓對手。
可惜當時的北宋,不具備這些條件。
一場一開始就注定要輸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戰爭一開始就以一種詭異的方式展開,作為全軍絕對統帥,宋軍大佬中的大佬曹彬本該是坐鎮中軍,穩扎穩打向前推進,卻一反常態一馬當先連續攻克固安、涿州等城池,連斬遼軍數將。曹彬三月初五開始進攻,十七日便打到了涿州,涿州離北京有多遠大家都知道的,宋軍軍威大振,一時勢不可擋。
主力中軍先行進攻,其他幾路宋軍也坐不住了,中路軍也發起了進攻。中路軍的統帥田重進是由周入宋的老將,早年跟隨趙匡胤打仗,北宋建國后參與了平定北漢之戰,戰后在北方防備遼國。袁繼忠在打完李繼遷之后沒閑著,被趙光義安排做田重進的副將,兩個人率軍進展很快,三月初六從定州出發,三月初九就到了飛狐,打敗了遼軍在當地的駐軍。遼國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臨時拼湊了兩萬雜牌軍前來迎敵,田重進在飛狐城南埋伏下軍隊,等大鵬翼的遼軍前進到埋伏圈附近時派了一只佯攻部隊去進攻,沒想到遼國這只雜牌軍連佯攻部隊都打不過,一交戰就跑,田重進無奈只好領著主力一起追擊,擊潰了遼軍,生擒大鵬翼。
宋軍押著大鵬翼來到飛狐城,飛狐城守將一看領導都被抓了頓時失去戰意,主動投降。
左路軍潘美那邊也是一路勢如破竹,三月初九潘美率部出雁門關,除了在關口遇到遼軍野戰部隊并戰勝之后,所經過的城池大多望風而降。打到四月初,潘美已拿下包括云州在內的山西全部州縣,于是留下楊業鎮守山西,自己率左路軍主力向東進軍。
米信的右路軍基本上沒怎么露臉,原因很簡單,他的行軍路線被曹彬的主力中軍霸占了,曹彬一路上風馳電掣電閃雷鳴,成了全街上最靚的仔,米信只好郁悶的在附近打打醬油,找點落單的遼軍教訓教訓,幾乎沒什么戰績。
這種狀態對于米信來說是非常不爽的,米信,奚族人,奚族在古代是契丹族的姊妹族,同根同源,米信之所以沒有在遼國從軍而是跑到北宋任職是因為五代時期機緣巧合之下在后周參軍,由于武藝高強被郭威賞識,后來趙匡胤也待見他把他安排在親軍里,跟隨自己左右。趙匡胤平定李重進時曾有騎兵向趙匡胤沖來,被米信一箭射死。趙光義即位后參加了平定北漢之戰,后來也被安排在了北方防守遼國,多次打敗遼國的進攻。
面對宋軍的多路進攻,遼國卻沒有分兵拒之,三月初六宋軍出擊,當天耶律休哥就開始向朝廷緊急匯報,由于遼國皇帝正在春季捺缽,行宮不在五京之中,等到信使把一封又一封的軍情公文送到跟前時遼圣宗當時就急了,跟蕭綽兩人馬不停蹄的一路南下,三月十三日來到駝羅口(今涿州東北)。
遼圣宗到了駝羅口之后,很反常的沒有立即與曹彬主力決戰,也沒有分兵攻打潘美田重進方面軍,而是不停地調兵遣將,從東北和漠北不停地往南調兵。耶律休哥率軍與曹彬的主力隔著涿河對峙,兩邊都是百戰名將,兩邊都不敢輕舉妄動。
對峙沒幾天,曹彬先挺不住了。
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對于宋軍來說速戰速決是唯一的取勝途徑,遼宋主力開始對峙之后,耶律休哥并沒有閑著,憑借著遼軍優秀的騎兵部隊,他每夜都派騎兵去宋軍營地騷擾,結果小股騎兵騷擾的路上遇見了大禮包,把宋軍的糧道給劫了。
糧道被劫幾乎宣布了宋軍的死刑,曹彬所率的主力約有十萬大軍,士兵吃不上飯嘩變那就是分分鐘的事。耶律休哥四月初四劫的糧道,四月初十曹彬就開始撤退,一路退一路小心拒敵,遼軍趁機追過來,宋軍勉力招架,打了幾場敗仗退回起點雄州城,先前打下來的固安、涿州又都統統還了回去。
軍隊吃不上飯士氣正低,能把士兵們平安的帶回來再做打算,曹彬展現出了一名優秀的指揮官在逆境中的統帥能力。退回雄州之后,曹彬召米信前來會師,兩路宋軍加一塊十好幾萬人,宋軍士氣大振。
當時曹彬的中軍主力有副將崔彥進、名將李繼隆、米信前來會師之后軍中也是一幫大佬,作為大佬中的大佬,曹彬是唯一有威望鎮得住場面的人,而曹彬接下來的表現卻令人失望。他聽從了部將們立功心切的建議,命令全軍每人攜帶五日的干糧,重新攻打涿州。
軍隊剛剛被人家耶律休哥打敗,不重新規劃戰略,反而僅僅帶點干糧就又上去跟人家干,曹彬這種行為無異于賭徒,賭的是全軍將士的生命。
曹彬大軍向涿州挺進,一路上耶律休哥率輕騎不停的騷擾,宋軍疲憊不堪,行軍速度很慢。從雄縣到涿州,我在高德地圖上丈量了一下,五十公里,宋軍走了多久呢?
四天。
陰歷的五月份就是陽歷的六月份,陽歷六月的時候北京有多熱大家大概都了解,曹彬就這樣,領著宋軍在大太陽底下苦苦的走了四天,士兵們口干舌燥又不敢貿然分頭找水,只能在路邊的爛泥堆里舀點水澄澄喝,終于走到涿州后發現,涿州已是一座空城。
耶律休哥深諳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就是為了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早已令遼軍把城內糧草輜重一卷而空撤出城外,城中剩的只有饑腸轆轆的老百姓。
曹彬陷入了困境,出發時只帶了五天的干糧,計劃著打下涿州城補充一下糧草接著推進,沒想到遼軍把涿州席卷一空。面對滿城幾乎全是漢人的老百姓,曹彬又不能讓宋軍去搶,這下宋軍可成了老母豬鉆籬笆,進退兩難了。
從雄州前進到涿州走了四天,以目前宋軍的糧草和士氣來看,再往前走估計哪兒也不夠去的,進攻是死,留在涿州也只有等死,曹彬決定再一次全軍撤退。
根據北宋的國家政策,幽云地區老百姓能遷回宋境的必須要遷回來,于是曹彬撤退時帶了一大批老百姓,老百姓先走,宋軍殿后。當時宋軍糧草已經見底,軍隊餓著肚子行軍越來越混亂,耶律休哥就跟著宋軍后面,也不攻擊,就是騷擾。
不是耶律休哥不想進攻,曹彬大軍就算再狼狽還有十幾萬人,耶律休哥所部僅僅不足五萬人,真要撲上去,估計會被餓著肚子的宋軍當飯吃了。
五月初三,蕭綽領著遼軍主力從駝羅口趕來了。
當夜遼軍主力發起總攻,宋軍力戰不支,把糧車輜重車都拉出來用以抵擋遼軍的騎兵,可遼軍從各個方向進攻根本抵擋不住。曹彬米信領著親兵各自逃走,剩下的宋軍就像陷入了修羅場,被遼軍一場屠殺。曹彬搜集了一些殘兵來到拒馬河邊準備渡河,耶律休哥又追到拒馬河一陣屠殺,曹彬是被徹底打懵了,只能不顧一切的跑,照這個節奏,曹彬米信倆人被耶律休哥生擒只是時間問題。
拒馬河南岸,李繼隆救了宋軍。
耶律休哥追到南岸,李繼隆已經提前率部穩住了陣腳,耶律休哥一到便一陣搏殺,李繼隆所部在此次敗退中沒怎么受損失,戰斗力驚人,與遼軍一時之間難分高下,鏖戰多時遼軍居然先招架不住了,引兵就撤。李繼隆一看遼軍跑了那哪能行,領兵就追,最后眼看追不上了便退回了滿城。
耶律休哥躲開了李繼隆,卻沒有撤退,而是接著去追殺曹彬米信的主力去了,他在沙河又追上了宋軍,耶律休哥又是一馬當先領兵就沖,宋軍一觸即潰,戰死的宋軍尸體堵塞了沙河,丟棄的盔甲武器就像小山一樣。曹彬米信兩人最終還是逃了出去,領了一些殘兵逃回了高陽(今河北高陽),十幾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曹彬米信的主力被擊潰,遼國騰出手來開始收拾另外兩路宋軍。由于主力被殲滅,不可能拿的下幽州城,另外兩路宋軍早在遼軍反攻前就接到了朝廷要求退兵的命令,潘美和田重進各自領兵撤退。
來反攻另外兩路的遼軍主帥是耶律斜軫,遼軍與宋軍主力對決勝利之后,蕭綽留下了一些掃蕩戰場的兵力,把其他的兵力增援給了耶律斜軫。
蕭綽雖是女人,卻有著極為高明的軍事思想,之后北宋還會見識到這個女人的厲害。
耶律斜軫集中兵力向西進軍,先是在蔚州打敗了留守的賀令圖,又奪回飛狐、寰州。田重進先前在蔚州左等右等等不來潘美,已先行撤退至定州,耶律斜軫打探到田重進已撤遠了,決定把離得近的潘美干掉。
耶律斜軫大軍氣勢洶洶,潘美卻還沒來得及內遷百姓,楊業向潘美建議在東面的應州城外設下伏兵和強弩,護送老百姓從應州旁的石碣谷進入雁門關,遼軍如果來追擊就在谷口決一死戰。
楊業的建議是當時保全宋軍的唯一辦法,耶律斜軫大軍目的是全殲宋軍,以當時宋遼軍力對比,潘美的西路軍兵力遠遠不及耶律斜軫的兵力,打是打不過的,能全身而退就是勝利。
楊業的建議雖然理智,卻被王侁嘲諷,陰陽怪氣的說楊業白白領了數萬精兵卻膽小怯戰,眼見遼軍殺過來卻不敢正面迎敵,白瞎了楊無敵的稱號。
王侁一句嘲諷不過癮,還要再加一句,得非有他志乎?
這就很陰險了,大家都知道楊業是北漢降將,可只要是盡職盡責為國盡忠,降將照樣是國之棟梁。
秦叔寶尉遲恭,哪個不是降將?哪個不是大唐的千古名將?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將軍卻總懷著一顆自尊的心,面對王侁的嘲諷,楊業要用軍人的方式為自己贏回尊嚴,楊業當場表示,自己不怕死,只是不愿白白送死,今天你既然懷疑我怕死,我就帶頭與遼軍決一死戰。
楊業清點所部,領軍出征前流著淚對主帥潘美說,此戰兇多吉少,屬下本是北漢的降將,朝廷卻赦免我的死罪,還信任我讓我繼續帶兵。此次遼軍來進攻并非我不愿迎敵,而是想找到占據致勝的把握才適合出擊,為國建功,如今我去與遼軍決戰,將以自身把遼軍引入陳家谷(今山西朔縣西南),請將軍在陳家谷兩側埋伏下強弩,待遼軍進入埋伏圈后夾攻,我軍方有一絲勝算。
潘美同意了楊業的計謀,帶兵在陳家谷埋伏下來。
楊業率部向遼軍進攻,耶律斜軫知道楊業大名不敢怠慢,將遼軍一分為二,令副將蕭蘭達率一部埋伏起來,自己親率一部迎戰楊業。楊業與耶律斜軫兩軍交戰不久,耶律斜軫佯裝敗退,楊業追擊,陷入包圍圈,耶律斜軫率部殺回,楊業陷入苦戰。
楊業從早戰斗到下午,終于突圍出遼軍的埋伏圈,而此時王侁卻因等不到楊業,帶兵離開了陳家谷,潘美作為主帥,居然未加阻攔。
潘美是最大的責任人。
突出重圍的楊業滿懷希望的回到陳家谷以為右軍的強弩會及時射出,配合自己反擊遼軍,卻發現陳家谷空蕩蕩,先前埋伏的宋軍一個也不見了。
史書記載,楊將軍拊膺大慟。
悲痛欲絕的楊業轉過頭來,率領僅剩的楊家將士與遼軍展開了最后的廝殺,身被數十創,僅剩的百余名士卒全部戰死,兒子楊廷玉戰死,楊業手刃近百名遼軍。最后戰馬受重傷不能支撐,被遼軍將領一箭射下馬來。遼軍抓住楊業之后并沒有殺,而是準備帶回朝廷,可楊業不愿受辱,絕食三天而死。
一代將星隕落,潘美和王侁全身而退回到宋境。
雍煕北伐結束,遼國論功行賞,封賞之前,耶律休哥把宋軍的尸體堆在一起,筑成了京觀。畢竟是一場大勝,遼國人舉國歡慶,接下來的封賞卻頗有些尷尬,因為耶律休哥已經是于越了。
于越是遼國百官之首,耶律休哥實在封無可封,于是遼圣宗就加封耶律休哥為宋國王,戰勝宋軍,成為宋國的國王,遼圣宗頗有些黑色幽默。
耶律斜軫被加封為太保,其余各將也都有封賞。
北宋這邊,曹彬米信被貶官,潘美直接連降三級,王侁因被士卒舉報是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被趙光義一氣之下免除一切官職,流放金州(今甘肅榆中)。
一年以后,潘美郁郁而終,終年六十七歲。平心而論,潘美為人宅心仁厚,在北宋初年立了無數戰功,帶兵軍紀嚴明也算百戰名將,可一生打的最后一場仗卻是如此窩囊的敗仗,還背上了害死忠良的惡名,在后世更被刻畫成了大奸臣潘仁美,這對于潘美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恥辱。
但想要贏得名將的榮耀,就要做好背負恥辱罵名的心理準備。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戰死沙場也許才是名將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