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皇帝,接下來就是要論功行賞了,趙匡胤的親信部下石守信被封為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高懷德被封為殿前副都點檢、張令鐸被封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王審琦為殿前都指揮使、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其余眾將也都有封賞,原后周的三位宰執范質、王溥、魏仁浦仍位列宰執之位。
北宋新建,俗話說得好,槍桿子里出政權,當時軍隊承襲五代建制,主要分為中央禁軍和邊軍,禁軍屬于帝國的精銳部隊,趙匡胤第一時間把禁軍的控制權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但治國理政還需要原先的一幫朝中大臣,所以以范質為首的文官基本仍居原位。
趙匡胤這邊剛剛開國,忙里忙外的還沒理順朝政,那邊就有人開始給他添堵了。
建隆元年4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起兵叛宋。
昭義軍是后周極為重要的藩鎮,控制潞州(山西長治)、澤州(山西晉城)、沁州(山西沁縣),治所在潞州,北方是北宋的死敵北漢,南面出了太行山就是廣闊的黃河兩岸平原,進可直面北宋首都開封,退可聯絡北漢共據宋軍,對北宋危害極大。
李筠自后唐年間從軍,五代期間南征北戰,到了后周年間,受到郭威和柴榮多次提拔。趙匡胤代周建宋之后派人給李筠加封尚書令,李筠擰巴半天不愿接受,左右侍從勸了半天終于接受封賞。按照傳統規矩,李筠要在治所宴請開封前來冊封的使臣,結果這位大哥接下來的宴請期間居然把后周皇帝郭威的畫像掛起來,對著畫像嚎啕大哭。這哥們兒的行為把侍從們都嚇壞了,趕緊給使臣們賠不是。北漢皇帝劉鈞聽說這事后邀請李筠聯合起兵攻宋,李筠的長子李守節苦勸無果,趙匡胤知道李筠心有動搖,為了打消李筠的念頭,在李守節出使開封期間讓李守節給李筠帶個話,我未做天子時,你李筠做什么我不管,現在我既然是天子了,你難道不能稍稍的順從著我嗎?
李守節連夜趕回潞州報告趙匡胤的話,原以為父親能放棄叛宋的念頭,沒想到李筠聽了番話無動于衷,沒過多久便傳檄歷數趙匡胤篡逆之罪,正式起兵叛宋。
李筠起兵之初,搞突然襲擊攻占了澤州城,但他深知僅憑一鎮之力難以抵擋趙匡胤的討伐,便迅速綁了北宋在昭義軍的監軍送到北漢求援。
李筠身邊不乏能人,謀士向李筠進言,昭義軍面對宋軍實力懸殊較大,僅僅坐守孤城必然敗亡,如能及時南下出太行山占領洛陽,陳兵虎牢關,則據雄關天險足以抵擋宋軍,同時還可趁機攻占關中平原,把長安鳳翔一帶盡數占領,到時候據關中以圖天下,才是上上之策。
可李筠對此不以為然,告訴謀士,我是后周百戰之將,與世宗柴榮情同手足,只要是我起兵,所有軍隊必然前來投靠我,我怕什么。李筠對謀士的戰略不屑一顧,那么李筠除了上述一段吹牛逼的言論之外,自己的實打實的戰略是什么呢?
答案是沒有戰略。
這就叫人頭大了,兩軍作戰,至少要有個戰略,比如說你要先攻占哪里,后攻占哪里,先消滅哪一股敵人,再消滅哪一股敵人,最終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結果在李筠這里,什么都沒有,唯一有的就是我要造反。
雖然李筠沒有戰略,但他卻很有想法,他的想法就是北漢皇帝劉鈞,綁了宋朝的監軍送給劉鈞算是他給北漢納的投名狀,劉鈞對李筠的行為是非常贊賞的,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面對李筠求援的請求,李筠雄心蕩漾,不顧國內眾臣的反對意見御駕親征來援。劉鈞的軍隊行至太平驛時李筠來迎,劉鈞非常高興,封李筠為西平王,李筠卻不怎么高興,這位仁兄看到援軍之后大失所望,劉鈞雖是北漢皇帝,但北漢畢竟只是個彈丸小國,放在宋朝勉強算得上是個中等藩鎮的規模,其實劉鈞跟李筠的軍事實力本身也就是半斤對八兩,李筠把寶都押到北漢的援軍上,失望在所難免。
失望歸失望,總比沒有強,可李筠大哥突然又成了歷史盲,見到劉鈞之后坦誠交談,直言起兵叛宋主要是因為深受后周皇帝大恩不能辜負,說著還回憶起了往事種種。而北漢與后周是世仇,劉鈞的臉上笑容漸漸消失,雙方交談最終不歡而散。
畢竟都御駕親征了,到了人家的地方再反悔也有點兒說不過去,劉鈞思來想去,決定派部將盧贊作為監軍并率數千騎兵援助。李筠這時脾氣又上來了,派人過來給我當監軍幾個意思,根本不鳥盧贊,盧贊找李筠商量軍中之事李筠也是毫不理會,盧贊一怒之下就要帶兵回國,劉鈞好生安慰才勉強沒有離開昭義軍境內。
李筠還沒矯情夠,趙匡胤已經開始收拾他了。
四月沒出,北宋平叛部隊便已出發,軍方大佬石守信、高懷德領兵。
前面講趙匡胤封賞的時候兩位大佬分別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室和殿前副都點檢,由于侍衛司和殿前司不設正職,這兩位大佬幾乎就是當時軍方實權派的最高將領。
石守信,開封人,早年跟隨郭威南征北戰結識趙匡胤,后來跟著柴榮在高平之戰中奮力搏殺穩住戰局,又在后來歷次征討南唐中屢立戰功,受到柴榮和趙匡胤的賞識,跟趙匡胤更是多次出生入死,不夸張的說,就是過命的兄弟。
高懷德是河北真定的軍旅世家,父親是后唐名將高行周,高懷德從小就跟著父親跟契丹人干仗,交手多次沒讓契丹人占過一次便宜。郭威稱帝后跟著父親投靠郭威,由于打契丹的時候名聲太盛,投靠后周之后還是喜歡出任先鋒,打仗喜歡身先士卒,戰高平征南唐多次戰斗勇冠三軍,同樣是趙匡胤過命的兄弟。
兩個過命的兄弟帶兵平叛,趙匡胤卻并不放心,宋朝初建李筠便起兵叛亂,如果不迅速平叛,國內局勢將動蕩不堪,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多是因為沒處理好節度使叛亂造成的,趙匡胤此戰必須速戰速決,干凈利索的解決叛亂。
為此,他又安排了慕容延釗和王全斌從相州(今河南安陽)出兵,目標直指昭義軍的老巢潞州城。
當時的局勢是李筠親自占據著南邊的澤州,讓自己的兒子李守節鎮守潞州,石守信高懷德大軍五月初進抵澤州城,沒有急于攻城,而是就地駐扎,派出野戰部隊切斷李筠的糧道,李筠一看急了,出城就要跟宋軍拼命,結果正中宋軍下懷,在澤州城附近被擊敗多次,最終狼狽逃回澤州城困守。
按這個打法,李筠堅持不了幾個月就要完蛋了,可趙匡胤覺得太慢,決定給李筠吃個加速。
五月中旬,趙匡胤下詔御駕親征,到了澤州城下二話沒說,將石守信高懷德部與自己合并一處,親自指揮作戰,李筠僅僅一鎮之兵與宋軍實力懸殊太大,苦不堪言,完全架不住宋軍攻勢,幾次對壘之后部隊被打殘,劉鈞派給他的援軍盧贊軍被打的全軍覆沒,盧贊被陣斬,李筠躲在澤州不敢出城。
躲著也不是辦法,六月十三日,趙匡胤下令全力攻城,澤州城終于被攻陷,李筠自焚而死。老子既然已死,兒子也就沒有負隅頑抗的必要了,李守節在潞州城投降,李筠之亂就此平定,趙匡胤班師回朝。
回朝還沒兩個月,鬧事兒的又來了。
九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又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