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
此人乃前濟南相(曹操的前輩)荀緄之子。
年少時,曾讓與許邵同名的半仙級人物何颙相過面,颙曰:王佐才也。
應該說,這是一個十分準確的評價,所以,很多人爭相與之,其中就有袁紹盟主。
事實上,這些大軍閥們之所以爭相與之,非要荀彧不可的原因,并非是因為何颙對荀彧的評價有多高,而是看中了此人背后的關系網,以及其家庭出身。
這還得從其家世說起。
荀彧有一個祖父,曾經做過郎陵令,生有八子,因各個才能俱佳,被稱作“八龍”。
前面說了,荀彧的父親荀緄曾做過濟南相,而荀彧的叔叔做過司空,其家世顯猛自然不必多說,關系網復雜之處,更是令人乍舌,因為不僅后來被稱作“三國最為杰出”的戰略家郭嘉是他引薦給曹操的,就連晉朝的奠基者司馬懿同志也是其引薦的。
而且,人家也屬于士族這個圈子比較厲害的人,所以,那些軍閥們才會竭力爭取。
只是,荀彧這個人多一些傲骨,少一些平淡。比方說,董卓專權后,他便不給董卓面子,棄官回家。其實,這也算身不由己,誰讓自己是士族分子呢?面子工程也是要做的嘛。
后來,輪到袁紹了。
袁紹夠牛了吧?人荀彧照樣看不上,覺得袁紹這個人終究屬于宵小,不能成大事,所以當其得知曹操打了勝仗,并且心甘情愿的放走了所有敵人的家屬后,便認為如此心胸之人,必能成就大事。
于是,在此種心理的作用下,義無反顧的投奔了曹操,并且成為其軍事戰略顧問,總統曹操將來事業的藍圖。
總的來說,公元192年,對于曹操來說是個不錯的年份。
自己打勝仗了,有地盤了,不用如同秋葉般隨意飄零了;有軍隊了,有人才了,不用為了一條計謀反復勸阻自己了;有官職了,得到認可了,不用在像以前被人看不起了。
更為緊要的是,自己開始拉攏士族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可,士族怎么會讓曹操拉攏?要知道,曹操坐濟南國相的時候,曾經不遺余力的打擊過這些士族分子。
有仇不報非君子,況且,這些士族成員各個都認為自己是君子。
其實,也沒什么,利益而已。
此時的曹操為了盡可能的得到這些實際上影響輿論走向,手中掌握眾多人脈資源的士族們的支持,在迎接早已名存實亡的漢獻帝到許都后,不得不以朝廷的名義給這些士族們更高的名分。
比如,荀彧,官職便是侍中尚書令。
當然了,荀彧是曹操的自己人,這是曹操當初一廂情愿的想法,到了后來,便是很難說了。
可曹操又心不甘情不愿的讓這些人自由發展下去,于是,便推出了一條政策——遏制士族和發展自己勢力的政策——屯田制。
只是,就在曹操信心滿滿,打算照此做下去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這個意外的名字叫做匈奴,確切一點說,是他們的首領于夫羅。
匈奴,可謂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
其分布十分廣泛,剛開始在蒙古建國,后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
之所以分裂,實在不得已而為之,說起來,那叫一肚子苦水。
許久許久以前(原諒我知識匱乏,真不知道具體日期),在東北亞草原生活著一群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過著逐草而牧的生活,并沒有具體的生活農作物,后來,這些人感覺這樣的日子太沒準,太艱難,看到自家的隔壁住著一群安逸的家伙,于是開始了歪腦筋。
他們逐漸的開始聯絡,聯絡后開始組建聯盟,最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家——匈奴國。
可他們發現,縱然自己有騎馬射箭的高超本領,依舊不能把隔壁那些家伙拿下。原因很簡單,那些家伙的腦子靈活、人多。于是他們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一直等到一個叫做周幽王的王,為了博得嫂子的笑容,不惜失國之險,耍弄了自己國家的部隊,對于匈奴而言,真是天賜良機。
于是,匈奴開始進攻,第一次嘗到了不用四處走動就能獲得糧食的甜頭后,一發不可收拾,妄想取得整個中原。
中原的王自然不肯滿足他們的這個愿望,于是有了趙武靈王這個虛心求教的學生,驅逐了匈奴這位老師。再后來,戰國末年趙國的大將李牧又將匈奴擊敗,再再后來,秦始皇修筑了長城。
眾所周知,長城修筑的目的就是為了抵御匈奴。而且,秦始皇為人較狠,為了讓匈奴徹底死了入侵中原這條心,命蒙恬為大將,沒事找事的去打匈奴,然后史書上出現了這樣的話“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這時候,匈奴也算老實了一點,但,這個老實的心態是有日期的。這個日期終結在一個叫做冒頓單于的人手上。
此人胃口極大,在收拾掉了那些小的匈奴部落后,開始了祖輩的工作——進攻中原。
當時,漢高祖劉邦剛剛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可一聽匈奴這幫孫子打算進攻中原,劉邦同志想都沒想隨即調遣軍隊三十二萬與匈奴對抗。對了,匈奴是四十萬人。
雖然劉邦同志后來敗了,可跟后世某些帝王相比,還是稱得上漢子一條,對得起他的國號。
于是,劉邦為了國泰民安,采取了和親的手段。只是,劉邦沒想到,這些求和的舉措恰是助長了匈奴的囂張。自此之后,但凡是個理由,匈奴便會進攻一下中原,漢朝為了休養生息不得不采取了戰略防御。
七十年后,終于到了漢武劉徹的時代。
在那個激情澎拜的年代,匈奴終于知道了:好人,不是讓欺負的。
興許被欺負久了,漢武帝大手一揮便讓名將衛青、霍去病兩路夾擊終于將不可一世的匈奴顏面造地。
時間又到了東漢,當劉秀執政后,認為,匈奴就是一群外來戶,且沒戶口,必須徹底讓其搬遷,于是大力出兵,匈奴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得不分立成南北。
南匈奴相對來說比較安分守己,自己默默的搬到了中原附近,開始了玩弄政權的生活。后其趁著中原大亂,顧不及他們的錯峰,自己成立了政府,如漢趙、胡夏等。日子雖然并沒有多大的改變,但起碼人家也是一國家,雖然也經常性的受到漢人不歡迎的舉措,有時甚至刀兵相見,讓其滾去,甚至亡國。但有尊嚴的死去,總比某些人無恥的活著強。
這里的“某些人”就是南匈奴的同宗,北匈奴。
實事求是的講,若是北匈奴這幫人聽點話,學習一下南匈奴,沒準漢人也就安排你一個存身之地。可這幫人偏偏就不知道自己斤兩,一直不斷入侵河西走廊等東漢一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征伐又開始了。
這次征伐讓北匈奴又老實了一段時間。之所以用“又”是因為,如同其祖先一樣,這些人老實是有日期的。
于是,等到東漢末黃巾起義,全國大亂,此時的北匈奴首領于夫羅想起了自己的祖先。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于夫羅深陷在祖先輝煌歲月中無法自拔,只是,他及時的了解到,再輝煌的過去,終究是過去,那旮瘩也就這么短的輝煌,不夠稀罕人啊。
于是,他想重造輝煌,所以,趁著東漢大亂,聯系起了起義軍。
第一個人便是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