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打贏了,接下來就應該是上報朝廷,提著敵人的頭顱領賞才對。等等,似乎還有一件事沒做,對,就是波才。作為后來人的我們知道曹操有一個習慣,那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絕。斬草不除根的事情,似乎跟曹操兄沒太多關系。于是還沒來得及擺慶功酒的曹操,就奔著波才逃跑的地方潁川而去。
然而走到一半,不走了,因為探馬回報,前面有黃巾軍,很多,一眼看不到頭。
曹操率領的是羽林軍,是這次戰斗唯一沒有傷亡的軍隊,所以人數應該還在五千人左右。五千人對付一眼望不到頭的黃巾軍,除非瘋了。曹操沒瘋,他一面令探馬將這個消息告訴后面的朱儁,一面思索著對策。
很快,他學到的《孫子兵法》交給了他一個計策,一個血腥的計策。這個計策曹操寫了下來,并命人交給后面的朱儁,總共十二個字:讓開敵峰,焚其輜重,吾襲潁川。既然波才傾城而出,那么直接開打無異于自尋死路,最好的辦法就是進攻他們的老巢——潁川。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朱儁兄也是這么想的,當接到兩人的戰報后,皇甫嵩立即命令主力騎兵下馬休息,所有弓箭手站在最前面。然后皇甫嵩帶著他們來到了一條小河的岸邊,并且在這些手下的后方畫了一條線:越過此線者,立斬無赦。他們面前的那條河雖然是條小河,但是水很深,因為人是無法走著到對岸的。我再說一遍,這雖然是條小河,但是水很深。
而此時的曹操已經來到了潁川城下,但令他不敢相信的是潁川城的城門是開著的。原來由于昨天在長社戰敗,波才軍不斷收到從長社來的殘兵傷員,而今天走的又急,一時大意沒有關城門,不好意思啊。這就怪不得別人了,曹操幾乎沒有費多少力氣就控制住了全城,而城內都是黃巾軍的家眷,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手中沒有武器的老百姓。他們在城里等著兒子或者父親、或者丈夫帶來豐盛的戰利品,來填飽自己饑餓的肚子,然而他們等來的卻是自己的敵人。
在后人眼中,尤其是到了《三國演義》里面,曹操動不動就是屠城,要不就是殺降,是個標準的殺人魔。我基本上是不同意的,因為戰爭嘛,你不殺掉別人,別人就會殺掉你。一個國家的誕生,往往是百姓的尸骨積累而成的。但是接下來這件事,我認為曹操做的很無恥,比屠城、殺降更無恥。
在控制全城后,曹操命令不允許殺掉城內任何一個人,因為還要留著他們替自己辦一件事。
接著,潁川城里沒有了老者衰弱的哀號,沒有了嬰幼的哭啼,因為他們已經走出城內,向著他們親人的方向而去,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出城的那一刻,已經給為他們而戰的親人帶來了滅頂之災。然而他們有什么辦法呢?對方是政府的正規軍,平時干的工作就是拿刀砍人,自己呢,平時只是拿著鋤頭種地的平民百姓而已。
這就是曹操要他們做的那件事,將這些黃巾軍的家眷趕到戰場,以吸引黃巾軍的注意力,沒辦法,自己軍隊的人數太少了。
而此時的黃巾軍正在死人,確切的說黃巾軍和皇甫嵩都在死人。因為兩軍的主帥都預感到此戰的意義非同小可。黃巾軍勝可直達首都洛陽,東漢滅亡;皇甫嵩勝可保證首都安全,黃巾軍滅亡。所以黃巾軍主帥也拿出了壓箱底的實力——督戰,確切的做法就是如同皇甫嵩那樣,在后方畫一條線,敢于越過者,斬無赦。所謂有進無退,所謂破釜沉舟,所謂將士一心,都是以死亡為代價。
就在兩軍各自艱難的時刻,更大的危機出現了,當然是指對于黃巾軍來說更大的危機出現了,因為朱儁率領的騎兵已經來到了他們的后方,不是殺人而是放火,他們一把火就把黃巾軍的輜重燒了。雖無風助,但沖天的烈焰已經讓黃巾軍看到了。這就是朱儁的目的,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亂其軍心,所謂的士心一亂,無心戀戰也。
而已經殺紅了眼的波才看到自己的軍事物資一把火被朱儁燒沒了,更是氣急攻心,人類暗藏的野性此時完全暴露,他命令軍隊不要去管后面的輜重,只要能打過去,能渡過河,那么勝利就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應該說,這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因為皇甫嵩的軍隊已經到達了極限。不僅弓弩手等特殊兵種已經傷亡大半,更要命的是步兵已經跟渡過河的黃巾軍開始了肉搏戰。所以,波才當時的命令是最正確的,可惜已經晚了。
就在黃巾軍已經把橋搭建好,波才已經跨上戰馬的最危急時刻,黃巾軍徹底亂了,他們不顧一切的向后方跑去,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家人。是的,在這關乎東漢王朝命運的最關鍵時刻,曹操回來了,趕著黃巾軍的家人,回來了。
波才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只剩下一個,死亡,既然如此,那就死吧,于是他沖向了那個宿命的對岸。事后,砍掉波才腦袋的人說,波才身上的箭已經滿的不知如何下刀。
而我們前面所說的那條不寬但很深的河已經斷流了,因為那里面全是尸體,有敵人的有自己人的。
而被曹操趕來的那些老百姓在跟親人短暫的相擁后,全部被殺,卻是短暫的相擁。
我們沒有任何資格去批判戰爭,因為無論正義與否都關乎著自己的命運。無論是拿刀的古人,還是拿槍的今人,其實都一樣,衣服變了,武器變了,但是那顆厭戰的心沒有變。
同樣的,我們也沒有任何資格去批判這場戰爭,因為一個是為了創造新世界,一個是為了保家衛國,孰對孰錯?但令我感到可恥的是曹操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的行為,沒錯他在我心中是個英雄,但要是有人說他趕著黃巾軍的親屬來擾亂黃巾軍的軍心沒錯的話,那么就應該讓他去嘗嘗那種我為魚肉的滋味。
戰后,原本流水的小河堵塞了,因為河里有尸體,很多的尸體;原本寬闊的平原上多了幾座小山,那也是尸體。
戰后幾人升官了,皇甫嵩得到了都鄉侯的爵位以及左車騎將軍(軍種司令,中將),而反敗為勝的朱儁經皇甫嵩的力保被封為西鄉侯并晉升為鎮賊中郎將(師級軍官),而立功最大的曹操也得到了濟南相(太守,相當于高官)的職位,達到了他曾夢寐的官職。在古代武將升官,不過如此,踏著敵人以及自己人的鮮血。
戰爭,從來不是過家家,從來都是血與火的拼殺,在戰場上,人的命是最不值錢的,而最苦的不是那些廝殺的戰士,而是那些平民百姓。
他們有什么錯?他們不過想安靜的度過一生,他們不過想吃飽穿暖,而那些野心家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顧百姓的死活毅然發動戰爭,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他們都可歸為畜生的級別。
想起一句詩,詩里寫著: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個國家的興亡,最有切膚之痛的,不是詩人,不是皇帝,不是那些掌權者,而是百姓!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每有朝代更替,不是百姓在受苦?
珍惜吧,來之不易的和平,希望戰爭,永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