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十八集 平定天下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8442 2024-10-23 12:55:26

  馬邑小鎮,寫滿滄桑。

  高滿政拜讀高祖親筆之書,感其誠意,遂幡然悔悟,入勸說苑君璋道:我本漢人,奈何屈身異類?不如盡殺突厥戍兵,率眾南歸。唐天子寄書來此,必定不肯虧負我等。

  苑君璋大怒不從,兩人不歡而散。

  高滿政恐被苑君璋謀害,便引本部軍夜襲其營,范君璋不備,狼狽逃奔突厥。高滿政乃殺苑君璋之子,以及突厥二百名守軍,舉馬邑降唐。

  唐高祖得高滿政來降甚喜,遂拜其為朔州總管,進封榮國公,令追襲苑君璋。

  高滿政奉高祖之命出兵,大敗苑君璋及突厥吐屯設。

  武德六年四月,吐谷渾接連進犯芳州、洮州、岷州等地,芳州刺史房當樹逃奔松州(今四川松潘)。唐高祖派岐州刺史柴紹前去救援岷州,柴紹誤入埋伏,被敵重重包圍。

  吐谷渾據高臨下,引弓射殺唐軍,箭如雨下,情況十分危急。

  然而便在此時,柴紹卻于陣前好整以暇,派人彈奏琵琶,并令二位女子翩翩起舞。

  吐谷渾士兵十分好奇,竟然紛紛停止射箭,只顧觀看美女跳舞。柴紹卻于此時暗派精銳騎兵,繞到吐谷渾背后突然襲擊,由是轉敗為勝。

  武德六年六月,苑君璋與突厥吐屯設侵犯馬邑,被高滿政擊退。

  此時劉世讓擁兵鎮守崞城,突厥兩處南侵受阻,遂施離間之計,特遣間諜曹般陁前至長安,謊稱劉世讓與突厥通謀,要叛變唐朝。

  唐高祖一向英明,但此番便信突厥離間之言,命將劉世讓召回殺死,籍沒全家。

  鏡頭閃回,補敘劉世讓其人。

  字幕:劉世,字元欽,京兆醴泉人,初任隋朝征仕郎。

  唐高祖李淵攻克長安后,劉世讓便以其所守湋川(今陜西扶風)歸附,李淵命為通議大夫。時有定汧源賊寇唐弼余黨侵犯扶風郡,劉世讓自請前往平定,為唐朝立下首功。因功授任安定道行軍總管,繼而奉命率軍抵抗西秦霸王薛舉。

  只因寡不敵眾,劉世讓不幸戰敗,與弟劉寶同被薛舉俘獲。

  薛舉命將劉世讓押至安定城下,教其往上喊話,說秦軍已分兵五路,進逼長安城下,以此欺騙城中守將開門投降。

  劉世讓假作許諾,卻往城中昂聲高叫:敵兵悉數在此,不足懼也。公等應竭力堅守,以求保全大唐門戶!

  秦軍諸將大怒,因請殺之,薛舉敬其節操,終不忍殺。劉世讓助弟劉寶逃回,報告敵軍虛實,唐高祖大喜,賜其家絹帛千匹。

  平定薛舉之后,劉世讓得以返回,唐高祖命為彭州刺史,不久又任陜東道行軍總管,隨永安王李孝基討伐呂崇茂之叛。

  一場激戰,各路唐軍皆都大敗,劉世讓、唐儉、獨孤懷恩等一眾唐將皆被敵軍俘獲。因知獨孤懷恩陰謀反叛,劉世讓設法逃回,將此要緊信息告訴唐高祖。

  當時李淵正渡黃河,準備前往獨孤懷恩軍營,得此消息大驚,復又大加慰勞:賢卿脫獄而至,豈非天命來救我!卿昔陷于薛舉,遣弟暗中逃回報告敵情;今又冒死來報險情,誠是為國以謀,而忘自身安危。

  乃封劉世讓為弘農郡公,賜莊園一座,田地百畝,錢一百萬。其后劉世讓因母死丁憂,復職后擔任檢校并州總管。

  竇建德援救王世充時,劉世讓率領一萬騎兵從黃沙嶺出發,襲擊洛州。恰逢突厥侵犯唐朝邊境,高祖詔令劉世讓率軍屯駐雁門。

  劉世讓率八百騎兵快速趕赴雁門,突厥處羅可汗大軍先到,劉世讓便退保武州。處羅可汗與高開道、苑君璋聯合攻打,劉世讓拼死以守。

  當時鴻臚卿鄭元璹被扣突厥,處羅可汗命其勸說劉世讓投降。

  劉世讓厲聲斥道:公為漢人,偉烈丈夫,怎能替夷狄作說客耶!

  鄭元璹慚愧而退。劉世讓堅守月余,敵軍退卻。鄭元璹其后回朝,向唐帝詳述劉世讓堅貞勇敢表現,高祖特加褒獎,賜給良馬、金帶,并金帛眾多。

  襄邑王李神符鎮守并州,劉世讓多有冒犯,因而被削名籍,流放康州。其后未久,唐高祖征召劉世讓回朝,咨以邊事,命守崞城,至此終死于突厥離間。

  閃回結束。劉世讓既死,高祖派遣右武侯大將軍李高遷北上,協助高滿政同守馬邑。

  苑君璋帶萬余突厥騎兵來攻馬邑,未料李高遷突至,與高滿政內外夾攻,范君璋大敗。頡利可汗聞報大怒,親率突厥大軍圍攻馬邑。

  李高遷出城迎戰,臨戰時忽然膽怯,竟率部下二千多人趁夜出逃。突厥軍半路截殺,大敗唐軍,李高遷人馬損失過半。

  頡利可汗乘勝引軍猛攻馬邑,高滿政率兵迎戰,有時一日十數戰,慘烈異常。

  頡利可汗攻城不克,意欲罷戰,便遣使往長安,向唐朝求賜婚姻。唐高祖詔準,但以突厥退兵,撤圍馬邑為和親條件。

  眼見大唐與突厥即將化干戈為玉帛之際,未料隋朝義成公主為報隋煬帝滅國之仇,從中作梗,出面阻止賜婚議和。

  義成公主此時在突厥已生活三十余年,先嫁啟民可汗,后又陸續改嫁其三子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

  據突厥習俗,可汗正妻在部族中有絕大威勢,且可參與軍政大事。義成公主既為四任可汗正妻,在突厥權勢尤其高熾。

  頡利可汗拗不過義成公主,只得罷議和親,再行征戰。由是聯合燕王高開道,請其制作攻城器具,合力圍攻馬邑。

  又過十數日,馬邑城中糧食吃盡,高滿政只好打算棄城而走。

  便在此時,馬邑城中卻忽生變亂。武德六年十月二十日,唐將右虞侯杜士遠于殺死主將高滿政,率兵獻出馬邑城門,投降突厥頡利可汗。

  苑君璋進入馬邑城內,大加報復,殺死高滿政部下三十余人,并其家人妻子,一個不留。

  兇信傳至長安,唐高祖悲憫良久,為其輟朝一日,復拜其子高玄積為上柱國,命承襲父親官爵。十月二十五日,頡利可汗與唐朝議和,將馬邑歸還唐朝。

  唐高祖李淵任命秦武通為朔州總管,駐屯馬邑。

  苑君璋部下都是中原人,厭惡此等內訌不已,又多年來疲于奔命,半數死于征殺,于是大多脫離,轉而投奔唐軍。

  苑君璋恐懼非常,恐再遭內亂,便遣使向唐軍主動投誠,請防守北邊贖罪。

  李高遷報與朝廷,唐高祖允諾,并遣雁門人元普為使,話符前言,送其免死鐵券。

  未料便在此時,恰遇突厥頡利可汗派人前來招降,苑君璋復又猶豫不決。其子苑孝政諫道:父親既答應降于唐朝,又要貳于頡利可汗,是自取滅亡也。今糧食殆盡,人心又離,若不及時決斷,恐再發生意外變故,兒孝政不忍見此慘禍!

  因見父親不應,隨即單騎南奔。苑君璋急使人追回,然后召集眾人商議。

  恒安人郭子威進言:恒安地勢險要,城墻堅固,足以駐軍屯兵。且突厥正當強盛無比,主動為我依靠,將軍居此以觀天下風色可也,何必束手受制于人?

  苑君璋贊同其議,遂將唐使元普送到突厥。

  頡利可汗感其誠義,送以錦裘羊馬,以作慰勞。

  苑君璋進駐恒安,籌備再攻馬邑,與唐朝對抗到底。部下由此大怨,爭投恐嚇信于行轅門內,并傳語眾軍:若不早日降唐,必將苑氏父子誅滅。

  苑孝政害怕至極,復欲策馬出城投降唐朝,卻被苑君璋拘禁,不得自由。其后苑君璋每與突厥入寇馬邑,進犯太原,使邊民吃盡苦頭。

  鏡頭轉換,按下馬邑,復說長安。

  突厥頻繁騷擾北疆,唐朝常年派兵防御作戰,軍糧耗費嚴重,邊地人民不勝其荷。

  有鑒于此,并州大總管府長史竇靜上奏朝廷,力陳形勢,請在并州屯田,以節省饋運。許多朝臣認為屯田麻煩,表示反對,竇靜據理力爭。

  最終高祖采納竇靜意見,在并州地區實行屯田。其后每年收入谷物可達數千斛,足支軍用。李淵大喜,擢拔竇靜為檢校并州大總管。

  秦王李世民聞說竇靜屯田大見成效,亦上疏奏請,在并州境內推廣經驗,增置屯田。

  武德六年六月,瓜州(今甘肅酒泉)總管賀若懷廣率部到達沙州(敦煌西),正遇沙州人張護、李通起兵反唐。賀若懷廣率隨從數百人退保子城,被張護等重重圍困。

  涼州總管楊恭仁聞報,派兵前去援救,卻被張護等人打敗。張護進圍子城,殺死賀若懷廣,擁立汝州別駕竇伏明為主,復率兵圍攻瓜州。

  瓜州長史趙孝倫組織人馬奮力以抗,將其擊退,并乘勝反攻沙州。

  是年九月,竇伏明以沙州降唐。此為唐初一路反賊,不屬隋末反王煙塵,故此不曾錄于正史,后世大都不傳其名,按下不提。

  此后不久,唐廷派安撫使李大亮前往洪州,鎮壓張善安所部盜匪。

  李大亮引軍來至洪州,隔贛水布陣,與張善安遙相對話。因見其意動,遂單騎過河,到達張善安兵營,與其攜手攬腕共語,以示彼此無猜。

  武德六年十二月,張善安只率數十名親兵,到李大亮營中回訪。唐軍將張善安親兵擋在門外,只請其一人獨進。張善安兀自不疑,坦然直入中軍。

  李大亮設宴以待,就說往年之事,歡若平生。

  酒過三巡,張善安說道:善安當初既然降唐,便無反叛之意。怎奈被部下將士所誤,重新淪落綠林,悔之莫及。今欲率部歸降,又恐天子不能免罪。

  李大亮說道:張總管既有歸降之意,則與我便是一家人也。弟必于帝前全力遮護,以全家性命擔保賢兄無罪。

  張善安稱謝不已,然而神色間畢竟不愉,似懷隱憂。

  李大亮恐生反復,便生一計,暗遣心腹出帳,對張善安隨從道:汝等還不速逃,更待何時?張善安因與我家元帥口角相爭,今被拘帳中,既將開刀問斬矣!

  眾隨從聞之,急上馬回歸大營,報說主將被李大亮扣留。諸將大憤,便皆爭嚷,欲集全軍出動,準備渡河攻打唐營,解救張善安。

  便在此時,李大亮使者忽至,宣布張善安手書:我已重新歸附唐朝,恐公等不從,故不返矣,你諸將去留自便。

  眾將欲待不信,卻見果是主將筆跡。原來是李大亮趁張善安酒醉之時,誘其所書。眾將不由大嘩,皆都痛罵:好個張總管!只圖自己榮華富貴,不惜出賣兄弟,去討好別人。如此薄情寡義,我等何必靦面相隨,不如散伙也罷。

  隨即各引本部人馬,潰散而去。

  此時李大亮便趁張善安醉臥帳兵,派將出兵追擊,俘虜其部眾大半,余者逃入山林。

  張善安直到酒醒,方知部眾已經離散,不由大恨李大亮使用詐計,但已后悔無及。

  李大亮由是凱旋班師,將張善安押送長安,來見唐主李淵。張善安甘心認罪,并聲稱自與輔公祏并無來往,唐高祖李淵信以為實,遂赦免其罪,并優厚相待。

  及至輔公祏敗亡,唐軍繳獲張善安與輔公祏往來信件,報予天子。由是鐵證如山,張善安無辭可辯,遂被高祖命斬于長安市衢。

  張善安部眾不多,但縱橫淮南多年,且曾誅殺周法明,亦屬一路諸侯,至此謝幕。

  武德六年末,白簡羌、白狗羌各遣使者到唐朝入貢,求為附庸。

  諸羌風俗大致與黨項相同,原來曾依附吐谷渾或黨項。白簡羌有精兵一萬多人,皆都勇猛善戰;白狗羌只有騎兵千人。

  武德七年正月,唐朝便在白簡羌、白狗羌之地,設置維州(今四川理縣北)、恭州(今四川小金川西),派遣太守前往管理。并設州刺史,募兵訓練,以守其土。

  同年二月,高麗王建武亦派使臣來唐,并請唐天子頒賜歷法。唐高祖冊封建武為遼東郡王;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朝鮮半島由此附唐。

  此時黃河南北、江淮上下諸路反王諸侯俱滅,北方割據勢力只余高開道。

  因見唐朝勢力日益強大,本有投降之意,但自知有反覆之罪,最后決定效仿苑君璋,憑恃突厥以做后盾,不再作降唐之想。

  字幕:高開道,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出身鹽戶,矯捷勇武,能追及奔馬。

  隋末格謙發動河間起義,自稱燕王,擁眾十萬,是為十八家反王之一。高開道投奔,并不被格謙所看重。

  有次格謙遭到隋兵圍捕,諸將皆都不敢入圍救援。高開道單槍匹馬奮戰,獨自連殺數十名隋兵,解除圍攻。格謙得免于難,隨即對高開道刮目相看,派其為將軍。

  大業十二年,隋將王世充受命進剿河北,格謙兵敗被殺。高開道率余黨百余逃往海邊,其后軍轉掠滄州,北上攻掠戍堡,從臨渝到懷遠,全都被其攻占。

  當時隋朝右武衛大將軍李景守衛北平(今河北盧龍),高開道率兵圍攻,年余不克。

  遼西太守鄧暠領兵救援,李景率部遷到柳城;后來預還幽州,在路上被強盜殺死,高開道于是攻取北平。

  唐武德元年,高開道率軍攻陷漁陽郡(天津薊縣),擁有甲馬數千,徒眾萬人,自稱燕王,建都漁陽,年號始興。

  便在此時,又有懷戎縣僧人高曇晟,乘縣令設齋寺廟,與五十名僧人裹脅參加齋會信徒反叛,殺縣令以及鎮守將領,自稱大乘皇帝,國號為“佛”,立尼姑靜宣為耶輸皇后,建年號為法輪。高曇晟聞說高開道勢力強盛,遂派人前往招降,并封為齊王。

  高開道擁兵數萬,實力遠勝于高曇晟,接其“諭旨”之后,哈哈大笑。遂將計就計,派數千軍馬留守漁陽郡,自領主力軍西進,欣然歸降高曇晟。

  三個月后,高開道突然襲擊懷戎縣城,輕松擊潰高曇晟軍隊,并殺此位佛國天子。

  畫外音:高曇晟自起事到被誅,在位三個月,實在不值一提。但因后世諸多演義及評話以其為原型,復塑造出高談圣形象,反倒使其名聲大噪,竟為《鎖五龍》其中一龍。

  武德二年,唐高祖李淵遣營州總管鄧暠發兵漁陽,一戰打敗高開道,振旅而歸。武德三年,高開道卷土重來,仍自稱燕王,改年號天成,再次設置百官。

  是年九月,唐將羅藝守衛幽州,被夏王竇建德軍圍困,遣使向高開道求救。高開道早欲與其結交,便率騎兵二千前去援助,竇建德率軍撤退。

  唐高祖李淵詔命高開道為蔚州總管、上柱國,封為北平郡王,并與羅藝同賜李姓。此時未知高開道作何想法,竟率輕騎五百到達幽州,欲對羅藝下手。

  羅藝毫不設防,即在府中設宴與其暢飲盡歡。高開道自己良心發現,宴罷離開幽州。

  武德五年,幽州發生饑荒,羅藝派遣老弱前往蔚州就食。高開道接待周到,傾其所有以供。羅藝大悅,隨即調撥兵士三千,牛車數百輛、馬驢千余匹前往借糧。

  高開道忽然反目,北與突厥連兵,且與羅藝斷絕往來,重稱燕王。

  同年劉黑闥進犯山東,高開道與其聯合,率軍進攻易州,后派部將謝棱詐降羅藝,請其派兵救援。羅藝率眾接應,將到懷戎,謝棱突然倒戈,縱兵將其擊破。

  高開道便引突厥南侵,恒州、定州、幽州、易州等地盡遭突厥騎兵蹂躪。

  突厥頡利可汗因高開道部眾善用攻城器具,便命其為先鋒,一道攻拔馬邑。至武德六年春,突厥與唐朝議和后返師,中原群盜亦相繼平定,高開道由此便欲歸降唐朝。

  謀士勸道:大王無故攻擊羅藝,多次反復叛唐,今若歸降,焉能取信李淵?

  高開道聞此,于是又改其志。但其部將多是山東人,皆都思還家鄉,由是漸漸離心。

  武德六年五月二十八日,高開道帶領奚族騎兵侵犯幽州,被唐朝幽州長史王詵打敗。

  時有靺鞨部首領突地稽,因曾帶兵協助唐朝攻打劉黑闥,被唐高祖特許將其部落遷到幽州昌平,以為大唐北藩。

  高開道帶領突厥侵犯幽州,被王詵擊敗,復遭突地稽帶兵阻截,因而大潰,勢力由此大衰。是年七月,高開道掠奪赤岸鎮,又劫掠靈壽、九門、行唐三縣,之后率兵離去。

  八月,高開道率領突厥奚族軍再犯幽州,復被唐軍擊退。九月二十九日,高開道帶領二萬突厥騎兵侵犯幽州,又戰不利。因屢敗屢戰,將士無不大怨。

  高開道與杜伏威喜好相同,曾招募壯士數百人以為養子,使在閣下以充護衛。時有劉黑闥部將張君立自突厥逃歸,來降燕王,高開道命其與愛將張金樹分督其兵。

  武德七年二月十八日,張金樹暗令左右數人,佯作與高開道諸養子嬉戲。至晚進入閣內,暗自斷其弓弦,又取刀矛兵器,皆都藏于床下。

  天黑之后,張金樹率部造反,鼓噪來攻,高開道急遣諸養子出戰,但皆都找不到兵器,又弓弦已絕,不能發矢。

  張君立早與張金樹通謀,引兵在外城舉火相應,于是高開道中軍大亂。諸子困窮無計,恐被剿殺,爭先出閣歸附張金樹。

  高開道知道難免于死,便披甲持刀,據堂而坐。復命擺酒,與其妻妾奏樂酣飲。

  張金樹見而畏懼,不敢進逼。天將亮時,高開道先縊死妻妾兒女,而后自殺。張金樹將高開道假子全部殺死,于武德七年二月遣使降唐。

  高祖任命張金樹為北燕州都督,以其地設置媯州。

  高開道此一路隋末反王,就此便為秋日落葉,隨風飄散矣。

  有一則關于高開道趣聞軼事,未知真假。是說高開道在幽州起兵之時,于作戰中被流矢射中面頰。高開道命喚軍醫入帳起箭,軍醫說箭射入骨,恐不能拔。高開道聞言大怒,親手拔劍殺之。又喚一位民間郎中入內診治,郎中說要拔箭并非不可,但恐將軍難忍其痛。高開道聞言愈怒,又揮劍殺之。第三次找來一位木匠,二話不說,即開箱取出斧鑿刀鋸,干起活來。于是割開臉皮,鑿開骨頭,打入楔子,使骨頭裂開寸許縫隙,終于取出箭頭。整個手術過程之中,高開道不僅未曾呼痛,還命人奏樂上菜,開懷暢飲,連叫痛快。

  武德七年三月,唐政府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下設尚書、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內侍六省。再下設御史臺并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九寺,其次將作監,再次國子學,再次天策上將府,再下是左右衛到左右領衛,為十四衛。東宮設置三師、三少、詹事,及門下、典書兩坊,家令寺、率更寺、仆寺等三寺,以及十率府。王、公設置府佐、國官,公主設置邑司。

  以上全為京城職事,州、縣、鎮、戍官職全為外職事官。文散官從開府儀同三司到將仕郎,共二十八階;武散官從驃騎大將軍到戎副尉,共三十一階。

  勛官從上柱國到武騎尉,共分為十二等爵位。

  同年六月,太子李建成私派親信慶州都督楊文干,使其招募壯士送往都城,以備宿衛。唐高祖將幸仁智宮(今陜西宜春)避暑,李建成使四弟齊王元吉暗算秦王李世民,并派爾朱煥、橋公山送盔甲與楊文干。

  爾朱煥、橋公山二人行至豳州,因敬慕秦王李世民功高蓋世,為人寬厚仁義,便向唐高祖揭發此事,告發太子與齊王合謀,縱容楊文干起兵為亂。

  李淵震怒,命召楊文干入見,質對其事。

  楊文干聞知事情敗露,遂擁兵造反,攻占寧州(今甘肅寧縣)。高祖先派左武衛將軍錢九隴與靈州都督楊師道率兵鎮壓,后又命秦王李世民親率大軍到寧州平叛。

  七月初五日,楊文干被其部將殺死,傳首長安。

  武德七年八月,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聯手進犯,劫掠原州、忻州、并州等地,震動關中,京都長安戒嚴。繼又進攻綏州,被刺史劉大俱擊退。

  秦王李世民率兵前往抵御,當時關中陰雨連綿,糧道受阻,將士疲憊。

  兩軍遇于豳州,布陣對壘。李世民獨騎馳到突厥陣前,先責備頡利可汗同意和親,今又違約;又謂突利可汗:卿昔曾與我結盟,言明有急相救,今引兵相向,何無手足之情哉!

  兩位可汗被其離間,由此相互懷疑。

  李世民約與來日決戰,回軍扎營,卻趁雨夜襲擊突厥大營,致使突厥兵退五十余里。復又派使臣前往勸說突利,致使頡利欲戰,而突利不從。

  頡利只得聽從突利意見,使其與夾畢特勒阿史那思摩來見李世民,請求和親罷戰。李世民答應,并與突利結為兄弟,突厥由此撤兵。

  唐高祖大憂突厥邊患,召集群臣詢問備邊之策。將作大匠于筠提出,可在五原、靈武黃河岸邊設置水軍防守。

  中書侍郎溫彥博說道:當戰國之時,魏國曾筑長塹遏止匈奴,此法現亦可用之。

  唐高祖深以為然,遂派桑顯和到邊境大道外挖塹,并召江南船工大造戰艦。又重建隋時所置十二軍,每日操練。

  武德八年,頡利可汗侵略靈州、朔州,在新城大敗唐代州都督藺謩。

  唐高祖大怒,命有司將給突厥書信全都改稱詔敕,以夷狄下邦視之,下令迎戰。于是敕命三路御敵,使大將張瑾兵駐石嶺,李高遷兵駐大谷,秦王李世民兵駐蒲州道。

  圣旨既下,唐與突厥就此展開大戰。

  張瑾未達駐地,突厥兵已越過石嶺,既而圍困并州,再攻靈州,侵擾潞、沁二州。

  李靖此時已平定江淮嶺南,亦被調回長安,命為潞州行軍總管,率兵出潞州道;原行軍總管任瑰屯駐太行,以防突厥由此進入河北。

  鏡頭閃回,復說李靖近況。

  自平定梁王蕭銑之后,李靖就此巡守江淮,并經略嶺南。

  輔公祏乘杜伏威入朝竊據丹陽,舉兵反唐。李淵便命李孝恭為帥,李靖副之,率李世勣等七大總管東下討伐。

  輔公祏派大將馮惠亮率三萬水師駐守當涂,陳正通率二萬步騎駐守青林,以鐵索橫亙長江,以阻斷水路。并筑建月城綿延十余里,以為犄角之勢。

  李孝恭召集諸將議事,諸將道:馮惠亮、陳正通掌握重兵,欲守險不戰,因此筑壘固守,倉猝之間不能攻取。不如直指丹陽,掩襲輔公祏巢穴,馮惠亮等人自然不戰而降。

  李靖卻力排眾議道:輔公祏精銳雖然集中在水、陸二軍,然其所領中軍更為驍勇。馮惠亮城柵尚且不能攻取,輔公祏固守石頭城,豈可輕易攻取?若我軍直奔丹陽,旬月之間不能攻下,則前有輔公祏,后有馮惠亮,腹背受敵,恐非萬全之計也。馮惠亮、陳正通身經百戰,決不懼野戰,只因輔公祏命其持重防守,故此不出,以疲我軍也。今若進攻馮惠亮、陳正通城柵,必可出其不意,得建奇功。消滅敵賊之機,只在此一舉。

  李孝恭早已領教李靖用兵如神,于是不聽眾將,贊同其議。

  于是便率黃君漢等將先攻馮惠亮,將其擊破。叛軍被殺傷及溺死者萬余,馮惠亮敗走。李靖乘勝而進,率輕兵再至丹陽。

  輔公祏大懼,遣軍師左游仙領兵駐守會稽為援,自擁兵東走吳郡。李靖隨后全力進擊,終擒輔公祏、馮惠亮、陳正通,江南悉平。

  李淵設立東南道行臺,授任李靖為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因極口贊道:李靖乃蕭銑、輔公祏膏肓之病,古時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無有能比李靖者也!

  江南屢遭兵禍,民生凋敝,李靖鎮撫有方,乃使江南安定。

  閃回結束,李靖奉命還京,引兵北伐突厥。

  李靖未至,兩軍已經交鋒,唐軍初戰不利,連連受挫。張瑾在大谷迎戰突厥兵敗,中書侍郎溫彥博失陷于突厥手中,鄆州都督張德政戰死。

  頡利可汗知道溫彥博乃是皇帝近臣,向其逼問唐朝兵力虛實,溫彥博堅貞不屈,不肯吐露,被流放到陰山苦寒之地。

  繼而突厥進攻廣武,敗于任城王李道宗之手,欲谷設擄掠綏州,與唐朝請和而去;其余諸路突厥兵攻克并州數縣,進入蘭、鄯、彭州等地。

  唐軍四面攔擊,雖然有時小勝,但不能盡制。不久突厥軍又侵犯原州,折威將軍楊屯據城死戰,將其擊敗,發兵屯守大谷。

  突厥頡利可汗率十余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李靖統率萬余江淮兵趕至,駐守太谷,與并州總管任瑰迎擊突厥。

  由于突厥來勢兇猛,諸軍迎戰再次失利,任瑰全軍覆沒,唯李靖軍得以保全。

  此戰之后,李靖權任檢校安州大都督。

  武德九年,頡利可汗攻打原、靈二州,包圍涼州,進而侵犯涇、原。李靖在靈州與之交戰,激斗終日,突厥兵乃退。突厥又侵犯西會州,包圍烏城,徘徊于隴、渭之間。

  李靖又與突厥戰于秦州,斬殺突厥一名特勒,三名大將,俘虜一千余人。(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剑川县| 克东县| 大姚县| 咸阳市| 西吉县| 无为县| 潞城市| 阿克| 五莲县| 蒲城县| 南汇区| 陕西省| 淳安县| 鲁甸县| 苏尼特左旗| 观塘区| 舒城县| 嘉鱼县| 武邑县| 惠州市| 彰武县| 澄江县| 嘉黎县| 涞源县| 凤城市| 东光县| 靖江市| 伽师县| 和顺县| 东辽县| 长岭县| 克拉玛依市| 湾仔区| 思茅市| 安阳县| 兰州市| 镇宁| 和硕县| 诸城市|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