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九集 遍地烽火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9712 2022-09-13 20:27:47

  芒碭山下,林外野營。仰望蒼穹,耿耿繁星。

  劉邦開懷大笑,聲振山林:是何言耶!你等既都逃命,我因何還要去驪山送死?從此我也要遠走天涯,再不復返矣!

  徒役聞此,大為感激,俱向劉邦倒身下拜,然后穿山度林,一哄而散。

  最后只余十多個壯士,留在原地不動。

  劉邦:你等因何不走?

  眾人:我等皆知,亭長向來心懷大志。今亦無處可去,愿隨亭長一起亡命。

  劉邦:既是如此,那便去休!

  于是乘著酒意,趁夜兼道而走,通過沼澤之地,欲投芒碭山中。只因道路不熟,行走半夜,漸漸迷路。

  劉邦:你等何人膽大,敢往前面探看路徑?

  許某:我去,我去。我最善走夜路,人稱許大膽者是也。

  劉邦聞此,笑而從之。于是便令許大膽往前面探路,自己與眾人皆都倚樹而坐,閉目休息。過不多時,忽聽大呼小叫,一個人影由遠及近。劉邦跳起身來,凝目望去,見來者正是許大膽,神色慌張,狼狽逃回。眾徒也被驚醒,一齊跳起身來。

  許大膽:嚇死我也,嚇死我也!

  劉邦:何事驚慌至此?

  許大膽:前行五里,有條大蛇擋路,足有房檁粗細。去不得了,還是回去罷!

  劉邦似乎宿醉未醒,大聲說道:大丈夫常行夜路,有何可怕者!

  于是舍了眾人,獨自大步上前,沿著許大膽手指方向而去。十余徒眾亦都酒醉,見狀意氣風發,遙遙跟隨在后。

  劉邦前行數里,果見一條大蛇,其白如雪,正橫臥道中。劉邦嚇了一跳,急忙拔出肋下長劍,將那大蛇揮為兩段。劉邦不理大蛇死活,繼續前行,因醉得厲害,躺倒地上睡去。

  眾人隨后跟來,只見一條大蛇橫在路上,斷成兩截,已經死去。

  眾人見狀,大吃一驚,游目四顧,不見劉邦身影,卻見一個小老太婆,坐在大蛇尸體旁邊,正在嗚嗚哭泣。只因其身穿黑衣,又值天色未明,故此先前沒有發現。

  許大膽果然大膽,舉步上前,問那老婦人道:可煞作怪!在這深山荒林之中,又是三更半夜,你這老嫗從何而來,又因何在此啼哭?

  老婦答道:適才有人殺了我兒,是以哭也。

  許大膽又問:令子是誰,被何人所殺?

  老婦說道:我兒乃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行于道間。不知何故,被赤帝之子來至,揮劍殺之。也是我兒天數如此,在劫難逃,故此啼哭。

  眾人聞聽,頭發皆乍,以為老婦乃是瘋婦,或是說謊。

  許大膽正要上前再問,不料一陣風起,那老婦忽然不見。眾人皆感驚詫,乃快步上前搜索,又行二三里,見路旁躺倒一人,仔細看時,正是劉邦,正在酣睡,鼾聲如雷。

  劉邦聽到眾人喧嚷,醒來坐起,問道:我怎生睡在這里?

  眾人七嘴八舌,便將剛才之事告之。

  劉邦聽罷,心中暗暗高興,由此更加自負,追隨者也開始對其心生畏懼。因見天色漸亮,于是率眾進入芒碭山中,就此占山為王,等待時機。

  畫外音:漢高祖斬白蛇起義之事,一看便知是劉邦為神化自己,精心策劃而為,與陳勝、吳廣“篝火狐鳴”如出一轍,當不得真。但因出于太史公《史記》,此后幾乎所有史冊,也將其載為信史,故此便成典故,流傳兩千余年。

  劉邦斬蛇入山之后未久,陳勝、吳廣起事于大澤鄉,并率義軍攻占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此時沛縣令也欲響應起義,于是議于縣吏蕭何、曹參。

  蕭何便勸縣令,請將本縣流亡在外之人召回,以增加反秦力量,并可杜絕后患。

  縣令以為言之有理,便命屠戶樊噲,去邀請襟兄劉邦出山,回來擔任領兵之將。

  樊噲領命,在深山中找到襟兄,發現劉邦擁其數百之眾,正在山中啃食草根。

  沛令遣走樊噲之后,卻又突生后悔,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可謂引狼入室。由是命令關閉城門,并欲捉拿蕭何、曹參,免其為劉邦內應。

  蕭、曹二人提前聞訊,潛逃至于城外,往投劉邦營中,報以城中之變。

  劉邦笑道:似此等首鼠兩端之輩,能成得甚事!

  便請蕭何撰寫一道檄文,命樊噲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百姓,殺掉縣令造反。

  城中得書,立刻哄傳。縣令平時就不體恤百姓,以致眾民不滿。此時即得劉邦檄文,于是沖進衙門,誅殺縣令,大開城門,迎進劉邦。

  城中三老皆知劉邦乃是無賴,欲推蕭何、曹參為首,帶領大家起事。二人都是文吏,深恐一旦舉事不成,必被秦朝誅滅九族,為自保之計,就竭力推舉劉邦。

  眾人無奈,便齊推劉邦為首,共稱沛公,領導大家起事。

  劉邦卻無這許多顧忌,當下便即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就此招兵買馬,很快義軍擴充到三千人。此時是乃秦二世元年十月,劉邦已經四十八歲。

  在此之前一月有余,項梁和項羽叔侄起事,兵力已達萬人。

  劉邦起事之后,立即開始攻略周邊郡縣。乃攻胡陵、下方與,又與泗水監平大戰豐邑。泗水卒史周苛、周昌兄弟加入義軍,劉邦用為校尉。

  占領泗水之后,劉邦繼令雍齒把守豐邑,親自率軍進入薛邑,與秦軍大戰。

  薛郡守將戰敗,逃至戚城,沛公使左司馬曹無傷追擊,將其斬殺。劉邦率軍再至亢父、方與,魏相周市來攻,曹參率軍迎之。兩下交戰,不分勝負。

  便在此時,后方來報,雍齒背叛,并舉豐邑降魏。

  劉邦大怒,于是舍棄北征,親引大軍歸還,進攻豐邑。雍齒據城以守,沛公軍不能攻下。恰在此時,劉邦生病,還軍至沛,四面受敵,其勢甚危。

  正在此時,斥侯來報:東陽寧君與秦嘉立景駒為假楚王,屯守留城。

  蕭何進言道:今我勢孤,不如暫投景駒,以待養息,再俟機奪回豐邑。

  劉邦欲借軍馬攻豐,乃從其議,于是投奔景駒。行軍在途,忽見一支人馬自西面馳來,約有二三百人,為首者是個年輕文士,作道家裝扮。

  劉邦眼尖,早認出那人,便是九年前在下邳城內,觀看秦始皇巡游時所見道士。由是縱馬上前,揚聲叫道:張道長,故人相見,不亦樂乎?某乃沛郡劉季也!

  來者正是張良,亦欲去投景駒。忽在此地遇見劉季,不由大喜,于是揚鞭馳近,下馬相見,甚是親熱。午時就地扎營,造飯為炊,劉邦敘說斬白蛇起義之事。

  張良與劉邦一番交談,相見恨晚,于是披膽直言:某觀劉將軍氣度志向,絕非凡人,故能斬白帝之子。以某觀之,將軍龍鳳之姿,必不能為景駒此等燕雀之屬容之,且將被害。大丈夫立世創業,何必寄人籬下哉!將軍不嫌張良鄙陋,愿舉韓國之眾以助,可乎?

  劉邦聞言大喜,乃放棄投奔景駒念頭,引軍復還沛城,便以張良為廄將。

  安排防守未妥,又聞斥侯來報:秦少府章邯以南陽為基,遣部將司馬夷攻略楚地,兵屠下相,已至碭鎮。

  劉邦大驚,不知所措。

  張良進言:留城東陽寧君,是我舊友故交。秦軍既來,某愿前往留城,以唇亡齒寒利害說之,使其與主公聯手,共抗秦軍可也。

  劉邦大喜,便具厚禮,使張良赍持前往,使曹參同行。張良奉命而往,來至留城,見了東陽寧君,說以聯手沛公共抗秦軍之事。

  東陽寧君正擔心自己勢孤,無力為戰,及聞劉季斬蛇起義之事,又見張良肯與劉邦聯手,便知其非常人,于是一拍即合,答允聯手對敵。

  張良、曹參完成使命,回報沛公。劉邦心下大定,乃約同東陽寧君,聯手率軍向西,迎擊司馬夷。沛、留聯軍在蕭縣與秦軍激戰,結果不利,劉邦與東陽寧君退至留城。

  劉邦敗回,悶悶不樂。

  張良笑道:秦軍乃平滅六國精銳,百戰之師,我皆黔首百姓,故而戰之不利。主公雖敗,元氣未傷,尚可再戰。來日可避敵鋒銳,擊其虛弱,如此如此,必獲全勝。

  劉邦聞計,精神大振,信心再起。乃請東陽寧君補充軍隊,調撥糧草,來日出城,自與樊噲分兵兩路,再次進攻秦軍。

  樊噲便依張良所定計策,正面佯攻秦營。只三五個回合,樊噲詐敗佯輸,將司馬夷引出六十里外。劉邦早率主力埋伏林中,見司馬夷被樊噲遠遠引走,立即大舉攻打秦軍大營。

  激戰三日,劉邦奪取碭鎮,俘獲秦軍六千人,取得大勝。接又乘勝攻取下邑,奪此重鎮。劉邦軍隊過萬,由是雄心大起,乃從下邑出發,再攻豐邑,結果仍然不下。

  樊噲獨與司馬夷糾纏,堪堪將??;豐邑又不能下,劉邦大急,自覺勢危。

  張良復又獻計:項梁在薛,軍馬萬余,其鋒甚銳。主公何不親往求援,聯手對敵?

  劉邦大悟,于是留下軍隊繼續圍攻豐邑,自率百騎至薛,來見項梁。

  閃回結束,薛城縣衙。

  項梁親迎劉邦上堂,敘禮讓座,命人獻茶。

  寒暄已皆,劉邦說明來意,請求聯手抗秦。項梁欣然允諾相助,乃增撥士兵五千。

  項梁:沛公,此五千兵馬,皆是三楚子弟,身經百戰,當足用否?

  劉邦:足用,足用。若蒙再派數名能征慣戰之將,則更感激無地。

  項梁:好。便以五大夫級軍官十名,分別率領五千兵馬。你諸將人等,隨沛公去奪豐邑,一切聽其委派,不得違拗。

  諸將:喏!

  劉邦見項梁如此慷慨,感激至甚,再拜稱謝,乃領援兵而回。因拼力進攻豐邑,日夜攻打,次日終陷該城,獲得全勝。

  雍齒見不是頭,只得棄了眾軍,自己仗著馬快,單騎投奔魏國。

  劉邦重得豐邑,大喜不禁,乃大發牛酒,犒賞三軍。又具重禮,發付五千楚軍還薛,托十名五大夫領軍,替自己再三向項梁致意。

  項梁得其兵回,乃派侄兒項羽攻打襄城。因其城堅,又城上防備精良,一時攻打不下。

  項羽奮其神勇,持戟沖至城下,又棄戟持劍,奮力先登。時近未時,終將襄城攻陷,即將守城軍民全部活埋,然后回報叔父。

  項梁聞說侄兒屠城,心中不喜,怒責道:昔日白起殺降,自身惡死;李信嗜殺,終難封侯。只因二世不憫天下蒼生,乃至諸侯皆反。汝如此好殺,我項家寧無后乎!

  項羽口中諾諾連聲,心內其實不服。

  此時項梁聽說陳勝確實已死,便以盟主自待,檄命各部反秦將領,皆到薛城議事。檄文到至豐邑,劉邦念其前番派兵相助,欣然前往參加。

  時有居巢人范增,年已七十,好出奇計。因惡秦政殘暴,一向住在家中,不肯出仕。此時聞說項梁召會諸路軍馬,離家至薛,來說項梁。

  范增:陳勝之敗,理所應當。此后亡秦重任,當在將軍之身也。

  項梁:先生何以言此?

  范境:秦亡六國之時,楚國最無罪過,是屬無辜受伐,天下不服。且自懷王至秦不返,楚國人懷念至今。因此楚南公曾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今陳勝首事反秦,不立楚王后裔而自立,其勢故不能久。將軍起于江東,楚地蜂擁而起,爭相歸附者,正因將軍世代是為楚將,故能擁立楚王后代之故也!

  項梁深以為然,乃命從民間尋找楚懷王之后,立其為主。數日之后,有人自田野間尋到懷王之孫羋心,當時正在為人放羊,引見項梁。

  夏六月,項梁即與諸路義軍首領商議,共立羋心為主,仍稱故號楚懷王。項梁身為諸路義軍盟主,自號武信君,又拜陳嬰任上柱國,賜封五縣,隨懷王羋心建都盱眙。

  懷王即位,諸路義軍皆來參賀。張良隨同劉邦應召來會,與項梁故友相見,歡若平生。

  楚懷王即位典禮已畢,張良先與沛公商議:我欲趁此懷王即位,楚國恢復之際,勸項梁更封六國之后,未知沛公以為如何?

  劉邦:好倒是好。但先生欲就此舍棄劉邦,自立基業乎?

  張良:非也。我家世代皆為韓國故臣,向以復國滅秦為志。倘若復韓,便與主公聯手,再創沛國大業,不亦可乎?

  劉邦:既是如此,我怎好阻止先生復國大業?只望其事早成,你我復得相見!

  張良應諾,于是前來私見項梁,下以說辭道:將軍已擁立楚王后代,楚人皆感念將軍大恩,以為重生父母,感激涕零。若復立六國之后,則天下誰不唯將軍馬首是瞻?

  項梁:此言甚善。若依賢弟之意,誰可為韓國之王?

  張良:今韓國諸公子中,橫陽君韓成最賢。將軍可立其為韓王,以增樹楚國黨羽。若將軍肯從,則在下當為將軍設謀,使韓國世代為楚之翼護,誓不相負。

  項梁擊節稱善,便派張良前往三晉之地,找到韓成,立為韓王。

  張良自任韓國司徒,隨韓王成率千余故國人馬,向西攻取韓國故地,奪得數城。

  秦少府章邯聞報,急遣大軍來伐。韓軍寡不敵眾,所得城池隨即又被秦軍奪回。張良保護韓王成逃走,率余部在潁川一帶游動。

  鏡頭轉換,按下中原大亂,六國復起,再說漠北匈奴。

  秦二世元年,當秦始皇駕崩,公子扶蘇及大將軍蒙恬冤死之際,冒頓即位單于,就任匈奴部落聯盟盟主之位。

  冒頓本姓攣鞮氏,乃頭曼單于長子。頭曼晚年喜得少子,便欲廢黜太子冒頓,而立少子為嗣。于是便使冒頓遠離部落,去做月氏部落人質。冒頓無奈,只得灑淚啟行。

  其后未久,頭曼卻發兵急攻月氏,欲借月氏人之手,來殺冒頓。

  未料冒頓甚為聰智,聞說父王發兵,便用計盜馬逃歸。

  頭曼由此贊賞冒頓壯勇,命其統率一萬騎兵,重用為大將。

  冒頓惱恨其父欲借月氏之刀殺己,更恨幼弟奪己太子之位,便借手握重兵之機,圖謀造反自立。于是就命工匠,制造一種響箭,謂曰“鳴鏑”,以此訓練部下騎射之技。

  數月之后,冒頓閱兵,命部眾演習身技。于是身登將臺,向眾軍下令道:凡我鳴鏑所射之處,你眾人當一齊射之。倘有不全力射擊者,定斬不饒。

  由是大舉狩獵,先射鳥獸。鳴鏑到處,凡見有人不射其目標者,冒頓立命殺之。

  其后不久,鳴鏑所至,眾矢猬集,行動劃一。

  冒頓復以響箭射擊自己愛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者,冒頓立殺不赦。

  又過些時日,冒頓又用響箭射擊愛妻,左右之人恐懼,不敢射擊,冒頓又盡殺之。又過些時,冒頓引眾出獵,用響箭射擊單于坐騎,左右之人皆都從射,其馬立死。

  冒頓遂以百匹良馬,向父王賠罪,單于不知兒子用意,并不怪罪。

  經過射馬事件,冒頓由此便知,左右之人皆可為用。

  忽有一日,頭曼單于外出打獵,命冒頓率其部眾隨行。剛至獵場,冒頓便用響箭射向頭曼單于。左右隨從見鳴鏑到處,不假思索,皆都箭射頭曼單于。

  剎時之間,頭曼身中數十支利箭,當場身亡。冒頓刺殺成功,立刻引兵返回王帳,將后母、幼弟及不服從大臣全部殺死,就此自立為單于。

  東胡首領聞說冒頓殺父登位,便派使者來說:我家單于久愛頭曼單于所乘寶馬,你若以此相贈,我王便承認你乃匈奴諸部之主。若不聽從,便發兵來攻,伐你弒父之罪。

  冒頓知道東胡強盛,于是征求部下意見。

  眾臣齊道:頭曼單于所乘千里馬,乃是匈奴名駒,豈應獻給東胡耶!

  冒頓單于:非也。不可因一棵大樹,而喪失整個森林。

  不顧群臣反對,便將千里馬送給東胡。東胡王見此,以為冒頓懼怕自己,乃得寸進尺,又提出索要單于閼氏,以為自己妻子。來使道罷此意,冒頓左右皆怒。

  匈奴眾臣:東胡雖強,欺我太甚。請殺掉東胡使者,然后出兵攻之!

  冒頓權衡利弊,忍辱含恥,對群臣說道:怎可因一女子,而拒絕鄰國之請哉!

  于是盛飾閼氏,送往東胡,再次滿足東胡王無禮要求。

  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里,就此松懈防備。冒頓則乘機穩固統治,擴充軍備,訓練兵馬,一刻不息,只待奮起一擊,盡雪前恥。

  東胡與匈奴之間有塊空地,無人居住,廣闊千里,雙方都在邊境修起哨所。東胡王欲圖獨據其地,又派使者來說冒頓:交界哨所之間空地,匈奴人不能去,我王欲占有之。

  冒頓聞此,再次征求群臣意見。

  群臣鑒于前番兩次忍讓之事,便有說可予者,有說不可者,亦有模棱兩可者。

  冒頓大怒道:國之土地,乃民族仗以生存根本,寸土且不可讓,況千里之地乎!

  于是立殺東胡使者,又命誅殺群臣中說給東胡空地者。眾臣見此,無不凜然。

  冒頓立即上馬:聚集大軍,襲擊東胡!

  于是金鼓擂動,號角長鳴,大軍瞬間聚集。匈奴軍懷憤而發,皆如出山猛虎,千里奔襲。東胡人猝不及防,一戰大潰。東胡王被殺,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

  冒頓單于乘勝回師向西,進攻河西走廊雍州月氏,迫其西徙,從而解除東西兩面威脅。緊隨其后,冒頓先后征服樓蘭、烏孫、呼揭等二十余國,控制西域大部。

  其后未久,冒頓又向北征,一舉擊敗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使其紛紛臣服。繼而揮師向南,兼并樓煩及白羊河南王轄地,重新占領河套以南。

  短短數年之內,匈奴遂據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廣大地區,將草原上各部引弓之民合并為一家,擁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

  冒頓雄踞大漠南北,統一草原,就此建立起強大匈奴帝國。

  鏡頭轉換,按下漠北,復說中原。

  楚懷王羋心建都盱眙,設立眾官,任命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被命為令尹。

  此時天下反秦起義已如決堤之勢,勢不可擋。六國遺族紛乘其便,復立國號。

  陳勝部將周市,帶兵奪取魏國舊地,眾人欲擁戴其為魏王。周巿不肯,聞說原魏國寧陵君魏咎現在陳縣,便派人前往迎請。因五請而至,立為魏王,周市自任相國。

  秦二世二年端月,章邯北上進攻魏國,圍困魏王咎于臨濟。

  魏咎知道章邯厲害,自己難以抵敵,遂派相國周市透圍出城,前往齊、楚兩國求援。

  齊、楚兩國倒也仗,分別委派田巴、項它為將,各率本國之軍,隨同周巿援魏。

  章邯用兵如神,設伏半路,分別擊敗齊、楚援軍,周巿力戰而死。

  魏咎聞說援軍失敗,周市戰死,知道臨濟難保;遂遣使者前往秦軍大營,以保護城中百姓為請,向秦軍約降。談判成功,使者還報,說秦帥章邯準降,不予屠城。

  當秦軍入城當日,魏咎投火自焚,以示己與秦王勢不兩立。

  魏咎之弟名叫魏豹,見兄長投身烈火之中,放聲大哭,趁亂騎馬出城,逃往楚都盱眙。楚懷王給予魏豹數千軍馬,令其再奪魏地。

  魏豹帶兵而往,重新攻略魏地,打下二十余座城池,自立為魏王。

  鏡頭閃回,按下魏地,復說齊國。

  當周市奉魏咎略魏之時,原齊國王族田儋及堂弟田榮趁機起兵,率領家奴,殺死縣令。田儋自立為齊王,率兵擊退周巿,之后趁勢東進,奪取齊國舊地,就此宣布復國。

  彼時秦嘉立楚國貴族景駒為王,并派公孫慶出使齊國,欲聯合齊王,一起進攻秦軍。

  齊王田儋說道:我聞楚王陳勝戰敗,不知生死。你楚國焉可不報我知,便即擅立新王?

  公孫慶反駁道:齊國也未經請示楚國,就自立為王。楚國因何要請示齊國,才能立王?況反秦是楚國首事,本應號令天下!

  齊王大怒,乃殺公孫慶。

  秦二世二年六月,齊王田儋率軍救援魏咎,兵至臨濟。章邯早就設下埋伏,命士兵銜枚夜出,分襲齊、魏聯軍。齊、魏兩軍大敗,齊王田儋敗死,田榮收集殘部,敗走東阿。

  齊人另立齊王田建之弟田假為王,田角為相國,田間為大將,以御諸侯。

  章邯追擊田榮到東阿,圍困城池。

  項梁聽說田榮危急,率兵來救,于東阿大破秦軍。章邯向西敗退,項梁緊追不舍。

  田榮解圍,聽說齊人另立新君,勃然大怒,于是回師,攻擊新齊王田假。田假不敵,逃到楚國,齊相田角逃到趙國。大將田間到趙國求救,如今滯留趙國,不敢回來。

  田榮乃立田儋之子田巿為齊王,己為相國,并命弟田橫為大將,重新平定齊地。

  秦二世聞說章邯敗于項梁,乃派兵出關支援,章邯軍勢復盛。

  項梁于是遣使至趙、齊兩國,請求出兵,共同對付章邯。

  田榮對來使道:除非楚國殺了田假,趙國殺田角、田間,齊國才會出兵。

  使者無奈,便以此言回報。楚懷王不肯殺田假,趙國也不愿殺田角、田間。因此齊相田榮發怒,拒絕出兵相助項梁。

  秦二世二年九月,項梁久候齊國援軍不至,獨自發動攻擊,在定陶再度打垮秦軍。

  此時劉邦前來助戰,與項羽聯手戰于雍丘,再次大敗秦軍,斬殺三川郡守李由。

  項梁連戰連勝,于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神色。上將宋義見此,入帳規勸。

  宋義:兵法云,勝后驕惰,取敗之道。今士兵怠惰,而秦兵日增,我為將軍憂之!

  項梁:既是如此,將軍可出使齊國,務必勸說田榮與我聯手,共伐咸陽可也。

  宋義知道己言不入,只得應諾,于是出使齊國。行在途中,路遇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宋義下車見禮,因而問道:公將何往?

  君顯:去見武信君項梁,說以聯手抗秦。

  宋義:武信君小勝而驕,必遭敗績。公若緩行,可免一死,若圖快至,則必遭禍。

  君顯:多謝指點,敢不從命。

  于是二人相別,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各自緩緩而行。

  便在此時,章邯已經得到秦二世自關中所發援兵,軍威復又大壯。由是連夜起兵,突然出擊,與楚軍大戰于定陶。項梁倉促應戰,三戰三敗,終死于亂軍之中,果應宋義之言。

  項梁身死,項羽力戰殺透重圍,回望大哭。只得含悲忍痛,引領楚軍向東敗走。章邯既殺項梁,認為楚地已平,不足擔憂;于是揮師北上,再來進攻趙國。

  鏡頭閃回,按下齊楚,復說趙國。

  自陳勝在陳縣稱王建政,便有部將大梁人陳余,上前進言:能與秦國相敵者,燕趙之士也。今大王既占中原,更當經略河北,以復趙地。

  陳勝:卿言甚善。但不知以何人為將,前往略趙?

  除余:臣乃大梁人氏,熟悉趙、魏地理,并知其民情。若蒙大王不棄,臣愿自告奮勇,領三千精壯之兵,前往平定趙地。

  陳勝:卿志雖壯,以一己之力,恐不能勝。我有計矣,諸將聽令!

  諸將:臣在。

  陳勝:茲令!命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引兵一千,是為中軍;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各帶精兵一千,并為先鋒,北攻趙地。

  諸將聽命,引兵北出,張耳與陳余先發。張耳者,便是劉邦昔日舊主,兼為摯友。

  武臣與邵騷引領中軍,自白馬渡過黃河,一路招降納叛,擴充軍隊。及至河北,已收聚精兵數萬。武臣自謂威勢大振,乃自號為武信君,等同脫離張楚,就此自立。

  由是一路征伐,攻占趙地十余城,并誅殺所有秦朝降官。

  趙地其他城池守將聞此,皆知降后不免一死,于是皆都據城堅守,不肯再降。

  武臣轉向東北,攻打范陽,滿城聞之大懼。

  時有范陽人蒯徹,先游說縣令,使其答應向武臣投降;之后又單騎來見武臣,下其說辭。

  武臣:先生來此為何?

  蒯徹:我聞上兵不戰,善戰不殺。將軍代趙民伐暴秦之罪,則趙人誰不欣然從之?請將軍接受范陽令投降,封其為侯,后命其到燕趙之地馳游,以為不降者之鑒。若能如此,則各城都會不戰而降,燕趙之地亦可傳檄而定,不戰而得千里之地也。

  武臣聽罷稱善,于是聽從蒯徹之計,當場賜給范陽令諸侯璽印,命其赍持還報。趙國各地聞之,不戰而降武臣者,前后共有三十余城。武臣由此兵不血刃,引兵進駐邯鄲。

  張耳、陳余聽說周文敗亡,又聞諸將因受讒謗,而被陳王所殺,遂勸說武臣自立。武臣自然欣從,于是自立為趙王,封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陳勝聞說武臣自立為王,勃然大怒,欲盡殺武臣等人家眷。

  上柱國房君蔡賜勸諫:今強秦尚在,大王如殺武臣等人家眷,是為自己又樹一勁敵也。不如乘此祝賀封賜武臣,命其帶兵西攻秦地,而為大王所用。

  陳勝以其為然,遂聽從蔡賜建議,命將武臣等人家眷軟禁宮中,封張耳之子張敖為成都君。又派使者前往祝賀武臣稱王,并令催促發兵,向西攻入函谷關。

  武臣雖然受封為王,復領陳王之命,但自知不是章邯對手,因此猶豫不決。

  張耳勸道:今大王自立,是為張楚王陳勝最不喜者,不過為使大王替其西攻強秦,才來祝賀,順水推舟,封以趙王之號。一旦楚國滅秦,陳勝必來攻打趙國也。

  武臣:我亦知此意。然則我等家屬皆被楚王所拘,豈可抗命?

  陳余:臣有一計,可保我等家眷平安。

  武臣:公有何妙策?請道其詳。

  陳余:章邯善戰,天下無敵。大王不要向西,可北略燕、代,南收河內,以壯勢力。

  武臣:卿言甚善,上之上策。傳我命令!以上將韓廣為主帥,往北攻略燕地;李良為東路副將,往攻常山郡;張黡為西路副將,往攻上黨郡。先定燕趙,后議西伐關中。

  一聲令下,三路趙軍齊出,勢如風雷。

  韓廣引領數千精卒,率先攻取燕地,兵入薊城。然而卻在部將蠱惑之下,亦效武臣之舉,就此自立為燕王,不再接受趙王武臣管轄。

  消息報入邯鄲,趙王武臣大怒,便親率張耳、陳余北上,進攻燕國,討伐不臣。

  前至薊城,武臣親自微服出行,前往敵營周圍,探察地勢。

  未料燕國此時聞說趙王來伐,早已暗伏十數路哨探,并派巡騎,日夜防備。武臣探明敵營方位,正欲返回,便被燕軍巡哨捕獲,將趙王交付主將。

  趙王隨從有落網者,棄馬穿林而回,歸報張耳、陳余:大王探營,被燕軍所獲!

  張、陳二將聞而大驚,急遣使赍持重禮,前往燕國軍營交涉,要求歸還趙王。然而三批使者派出,都被燕將所殺,有去無還。張耳再欲遣使前往,但卻無人敢去。

  便在此時,忽聽營門有人高叫:我欲進見將軍,去救趙王,你等因何拒絕壯士!

  張耳:帳外何人聲喚?

  門軍:有軍中末卒,自告奮勇出使燕營。因其位卑,不敢令其入見。

  張耳:英雄不問出身。既是如此,請其入見。

  門軍領諾,遂帶來人入帳,向陳余、張耳施禮拜見。

  張耳:卿有何計,可救趙王出險?

  末卒:并無甚妙計,只以利害說之,但對二位將軍當有不敬不辭,先請恕罪。

  陳余:你且試以說我,若能說通,便請你為使。

  末卒:某至燕營,便對其將假稱:今燕王自立,趙王本欲效陳王所為,遣使為賀;都是張耳、陳余一力慫恿,方才引軍來伐。其二人其實借刀殺人,欲使趙王死于燕王之手,以為口實,號令天下,使諸侯歸怨于燕,鼓眾以擊之。將軍如殺趙王,則遂張耳、陳余二人心愿,燕王必成眾矢之的,好不容易所創基業,就此休矣。未知此言如何?

  陳余及張耳聞此,皆都大為驚奇,轉思其言,相視大笑。于是便遣其為使,前往燕營。

  末卒奉命為使,來見燕將,復以前言說之。燕將聽罷,深謂其言有理,于是釋放趙王武臣,并遣部將率兵護送,回至趙軍大營。

  此卒可謂能言善辯者,大有蘇秦、張儀之風,可惜史冊未留其名。

  再說第二路趙軍,在大將李良率領下北出邯鄲,一路勢如破竹,迅速平定常山郡。

  趙王武臣聞報甚喜,又命其引軍西向,前往攻打太原郡。李良率兵到至石邑,因有秦兵扼守井陘關,趙軍不得前進。

  秦國守將詐稱秦二世有招降圣旨,不封函口,呈遞李良,勸其投降,為秦朝效力。

  李良不理勸降詔旨,但又無法破關,就引軍返回邯鄲,請求增兵,再來攻伐。當回至趙都,遠遠看到邯鄲城樓之時,忽見一支人馬自城中突出,迎面馳來。(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大英县| 浠水县| 县级市| 英德市| 灵山县| 太和县| 佳木斯市| 剑阁县| 通辽市| 西昌市| 乐至县| 呼伦贝尔市| 克什克腾旗| 彝良县| 南通市| 晋宁县| 惠东县| 濮阳市| 柯坪县| 盐城市| 筠连县| 盐亭县| 萨迦县| 长汀县| 景德镇市| 张家川| 荔浦县| 梅河口市| 周至县| 苍溪县| 娄底市| 唐河县| 家居| 长岭县| 博白县| 阿荣旗| 康马县| 修文县| 沁水县|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