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產業起步
自從孫老三被抓之后,趙知來利用價格優勢,搶占不少市場,而且渠道下沉,遍布各個鄉鎮村組。
劉長明是糧食總代理,直接跟姐夫對接,趙知來省了不少事。
現在從外地運來糧食,堆放到老家簡易倉庫,劉長明及時找人拉走。
只是三百平米的活動雨棚已經滿足不了要求。
趙知來想了一下,打通了電話:“姐夫,現在東西越來越多,一起來貨,恐怕雨棚放不下去。”
“知來,那我再去采購一些活動雨棚?”
“雨棚這東西臨時存儲可以,但時間一長,恐怕會出現各方面問題。”
“那怎么辦,搭鐵皮活動房?”
“我想采購那種裝配式篷房,安裝起來非常方便快捷,不耽誤功夫。”
“那我真還沒有見過,安裝要多長時間呢?”
“我準備買上兩千平米,一天安裝五百平,很輕松,不到一個星期就完工。”
“知來,那確實挺好,不貴吧?”
“我打算采購比較結實那一種,大概三百塊錢一個平方,用上十來年沒有問題,而且不怕大風。”
“行啊,那去哪里買,你這知道嗎?”
“我一會給你電話號碼,你去跟對方聯系一下。”
“照哦!”
裝配式篷房自重比較小,對地基要求不太高,因為老家以前是軋石廠,土地已經完成平整,符合相關要求。
買到篷房,趙知來準備讓姐夫去辦一下手續,然后就可以開工。
解決了倉儲,糧食問題算是告一段落。
現在每天進出一些糧食,趙知來從中擠出部分運往明朝,只要操作得當,完全是神不知鬼不知,非常隱蔽。
至于大米掙不掙錢,趙知來不太關注,只要買賣保本,就給劉長明優惠。
因為占據市場份額越多,量起來了,對趙知來的好處也更多……
提起糧食不掙錢一事,趙知來又想到另一個問題。
現在,長期為安州城民提供糧食,讓他們清淤,制作御寒衣物,還經常進行免費施粥,但一直下去,資金也無法承受。
沒有產出只能讓財政捉襟見肘,這件事情已經火燒眉毛了。
所以,趙知來要想辦法搞產業,創造價值,如此才能可持續發展。
趙知來想起一件事情,上次和領導介紹生意,隨口說了水產一事。
現在想想,大有可為。
他準備讓安州城民去捕魚,以糧食作為酬勞,并且提供相應的工具,相信大家會趨之如騖。
白洋淀是大清河中游的天然洼淀,由很多淀泊組成,面積達到三百一二十平方公里。
很早以前,白洋淀內水產豐富,經濟魚類價值較高。
五六十年代,白洋淀的水產產量已經不是小數字,曾經出過一個電視紀錄片,介紹白洋淀破冰捕魚,那是六幾年的時候,據記載,年產量一千萬斤以上,但最高是一九五五年,多達兩千萬斤。
進入新世紀,等到二零一幾年的時候,白洋淀搞水產養殖,更是達到六七千萬斤。
如此數據讓趙知來吃驚不已。
同時讓他想起另一處破冰撲魚,那地方現在可是全國聞名,成了一個旅游項目。
那就是查干湖冬捕。
從面積來說,查干湖和白洋淀相差不大,都是三百多平方公里,漁業資源也都豐富。
查干湖冬捕相當出名。
各種數據十分詳盡,據說采用傳統方式,進行冬捕,兩個月時間內,大概捕撈三百萬斤。
所以,趙知來決定進行白洋淀冬捕。
他也制定了目標,那就是一個月捕撈一百萬斤,相信問題不大。
當然,魚的來源問題,趙知來必須解決好,不能憑空而來。
趙知來打算采用處理糧食一樣的思路。
所以準備通知姐夫,讓他繼續招收采購員,開始拓展水產生意。
從各個地方采購一百萬斤,再加上明朝的運來的貨,一起推向周邊縣域的水產市場。
只要生意持續不斷進行,完全可以販賣明朝水產,畢竟,魚身上有沒寫來自哪里。
只是針對處理的具體步驟,水產跟糧食還是有所區別。
兩者相同之處是都要拓展銷售渠道,而不同之處,要從現代采購糧食運往明朝,但水產是要運到現代進行售賣,可以掙錢。
而且掙得還不是小數。
查閱統計資料,一九九零年,我國人均水產消耗量是十二公斤,到零六年,增長到二十六公斤,而二零二零年創新高,達到三十六公斤。
相信水產的消耗量會不斷提高,那市場規模也會逐年不斷擴大。
現在,周邊縣域是一百來萬人口,那水產消耗量是七千二百萬斤。
換算到每一個月份,那就是六百萬斤。
但進入臘月,各種物資消費應該成倍增長,而此時的消耗量達到一千萬斤,應該不成問題。
趙知來的短期目標就是搶占其中兩成份額,既兩百萬斤。
另外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不逐漸上升,居民的消費要求也會相應提高,那明朝的各種魚類更具競爭力。
所以,此類水產都是野生產品,純天然,無污染,價格絕對不會便宜。
趙知來準備定價二十元一斤,那么一個月下來,產值就達到兩千多萬元。
而且,明朝的那邊捕魚的成本極低。
這可比賣古董掙錢多了。
渠道,還是渠道問題,趙知來必須想辦法拓展市場,售賣明朝水產。
第一步,就是人手問題。
趙知來又打通了電話:“姐夫,剛才還有事情,忘記跟你說了。”
“什么事情啊?我正準備出去,采購那邊有點事情。”
“你先把那些事情放下,暫時不急,我這個事情優先處理,要快一點。”
“行啊,知來,那你說吧,我聽著呢。”
“我現在想搞一下水產生意,有了相關的渠道,但是還是不夠,所以,你現在需要安排兩個方面的事。”
“水產啊,沒問題,銷量應該還可以。”
“是的,我是讓你趕緊招業務員,一是派到沿海城市進行采購,一是安排到各個鄉鎮進行渠道拓展。”
“那要招聘多少人呢?”
“采購少一點沒事,但渠道拓展需要不少,如果每個鄉鎮都安排一人,連同周邊縣域,應該不少于三十位。”
“啊,這不是小事,那我優先處理,恐怕要等一段時間。”
“沒事,時間上面來得及,還有,就是還需要采購一些捕魚的工具,我一會發給你。”
“行啊,那我先去安排招聘一事。”
通話結束,趙知來也行動起來。
他翻看了不少資料和視頻,然后根據一些信息,羅列了相關的工具。
謄寫在清單上面,準備讓姐夫去采購一下。
先是五張大網,十二米寬,兩千米長那種,初步估計一萬一張。
然后是五百把冰鍬、鐵鏟等器具,大概一把二十,預算也是一萬元。
接著又買了絞盤等一系列的各種道具,趙知來又不知道需要多少,反正讓姐夫看著辦。
另外,還要買一些塑料魚箱,最好是顏色接近木材,這樣批量帶到明朝,也不會顯得突兀。
最后,再詢問一下賣家,看看對方有沒有經驗,還要預備什么東西。
趙知來將所有預算定在了十萬。
工具處理完畢,趙知來準備自己也去拓展渠道。
他跟曲主任聯系了一下,等領導空閑下來,過去登門進行拜訪了,領導倒是對他青睞有加,很是歡迎。
關心趙知來的事業如何,問得相當細致。
趙知來就把進展情況一一告知,同時向領導做出保證,只要每賣出一斤水產,都會向縣扶貧機構捐一塊錢。
并透漏了市場情況,預備臘月銷售兩百萬斤水產,那么就會捐獻兩百萬元。
如果一年下來,市場規模擴大,那不少于兩千萬。
領導很高興趙知來主動捐贈,贊賞他回饋社會的舉動,并表示對于渠道拓展一事,縣里會根據政策進行支持。
并且馬上給曲主任打電話,讓他把趙知來的事情處理好。
后面,事情就進展得十分順利,渠道拓展到各個地方,鄉鎮業務員也頻頻傳來捷報,算是達成了初步意向。
況且,從外地弄魚進來,也可以掙到不少錢。
算是找了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甚至能在明朝發展出養殖業,源源不斷地運送過來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