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復遼方略
天啟五年,孫承宗將防線往前推進二百余里,據守錦州、松山及大、小凌河等城,形成一道屏障。
只是不久之后,閹黨高第取代孫承宗,將其趕出遼東。
高第一上任,就要拆除錦州等地防御,命令守軍退入關內,袁崇煥誓守寧遠。
站在城頭,望著恍如隔世的場面,人馬爭先逃難,流民驚慌失措,到處都是凄苦哀嚎,袁崇煥反而更堅定下來,寧遠就是他的歸宿。
而另一邊,努爾哈赤卻喜笑顏開,他一直抱著雄心壯志,想打進山海關,打進京城,坐上九五至尊之位,現在明廷盡撤守軍,機會來了。
那一日,寧遠城外旌旗招展,鼓角爭鳴,努爾哈赤意氣風發。
仿佛京師都能隔空相望。
只是努爾哈赤碰到了袁崇煥,后金屢攻不下,損兵折將,又懼怕紅衣大炮的威勢,被迫撤兵。
努爾哈赤一向戰無不勝,此次敗北,算是一次致命的打擊,最后郁郁而終。
回憶完波瀾壯闊的遼東往事。
趙知來鄭重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說起遼東之事,不得不提孫承宗督師,其對遼東影響深遠。”
“哦?”孫承宗不動聲色,“此話怎講?”
趙知來舉了一個例子:“譬如孫督師締造的關錦防線,就對遼東形勢起決定性作用……”
至于關錦防線,那是由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防御體系,此防線長約兩百公里,沿線砌筑堡壘,協同防守,算是明清的正面戰場。
趙知來解釋說,關錦防線其實不是防守戰略,而是進攻之術。
“譬如說,若將錦州城修得堅實,就會鞏固周邊區域,如果接著往下修建,那每座堅城就是一柄長矛,直插后金腹地,而后不斷修建堡壘,蠶食后金土地,擠壓其戰略空間,時機成熟,即可尋求決戰。就算勝不了,也可依托堡壘堅守,消耗后金兵力,時間一長,后金必敗無疑……”
其實堡壘戰術相傳已久,元末亂世,朱元璋推行高筑墻、廣積糧,不斷擴大地盤,并修筑堅城高墻,集中人口,鞏固勢力范圍。
如此軍事思想延續兩百多年,明朝熱衷修建堡壘,構建北方邊塞的防御體系。
那孫承宗在遼東實施堡壘戰術也就不足為奇。
孫承宗秉承前人思想,總結出一套軍事理念,但他明白,堡壘戰術存在不少缺點,像兵力問題等。
堡壘戰術需要不少兵力駐防,那時候,關寧一帶兵力不超過七萬,還分散到堡壘之中,野戰兵力更少。
所以,孫承宗需要時間,徐徐圖之。
可是,遼東形勢不允許他穩扎穩打,故趁著后金東征西戰之際,搶修錦州等地,拓展戰略縱深,甚至干擾其與漠南蒙古聯絡。
孫承宗贏得了戰略主動,將勢力觸及到此,此后十來年,明清戰爭重心都集中在那,呈相持局面。
但此間軍事問題繁雜,孫承宗沒有深談戰術,而是轉移到戰略問題。
“天啟元年,遼東相繼淪陷,而修建城池又所耗頗豐,何不舍棄關外之地,僅守幾座堅城,從而節余錢糧,訓練騎兵,以期野戰得勝。”
趙知來提出四點見解進行反駁。
“一是要講究政治意義,棄土而守是投降思想,不說陛下,就言官參本,都能淹死我等。
“再是就戰略而言,遼東是唯一正面戰場,若退守山海關,后金從薊州破口而入,劫掠京畿,可有何牽制手段?
“其三是軍事各有所長,后金騎兵自小與馬為伍,野戰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放棄堅城出戰,實乃求死而已。
“最后要考慮地理位置,要想入關,必克寧遠,要克寧遠,必打錦州,若不經過遼西走廊,只能派部隊襲擾。”
孫承宗很是意外,趙知來還真見識不凡,盡管相對籠統,但也符合當時的心境,他沒有別的選擇。
當初,若是王在晉抱著同樣理念,或許兩人可以合作一把,只是……
孫承宗決定考驗一下趙知來,探知其涉獵多少遼東之事。
就最后一點問道:“若將寧遠圍而不攻,借道而過,派兵直襲山海關,為何不可?”
趙知來說,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可不是浪得虛名。
燕山山脈將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阻擋,遼西走廊算是兩者的連接通道,而山海關又是這條通道上面的閘口。
關外山河交錯,土地貧瘠,而關內正好相反,地勢開闊平坦,可迅速支援,兵力物資源源不斷,所以,無法從北面攻破山海關。
當年,成吉思汗攻打山海關,拿女兒賄賂關外部落,再行偷襲,仍然功敗垂成,最后只好繞道紫荊關,從南面攻擊,這才拿了下來。
“故后金酋首若想入關,絕不會強攻山海關,況且,只要寧錦守將不蠢,前后進行牽制,后金就會陷入絕地。”
對于山海關,趙知來認識還算深刻,但孫承宗覺得少點意思,或許沒有針對特定地形,陳述攻守優劣,要是涉及具體細節,那就更好了。
只是孫承宗明白不可強求,趙知來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隨后,又想到一個問題,孫承宗繼續問道:“既此關易守難攻,不如繞道而進,豈不知,陛下即位以來,虜軍已入關三回,肆虐京畿,遍地俱遭蹂躪。”
趙知來說,要從三位一體來看北方防線,即關錦防線是矛,山海關就是盾,而長城防御圈則是一張大網。
現在已經知道矛的堡壘戰術和盾的易守難攻。
再看長城防御圈,它是由百余座關隘和上萬墩臺組成的體系,相互呼應,形成犄角之勢。
而其體系之內,更是采用多道城墻、大縱深的防御,像外長城、內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逐層掩護,重疊設防。
如此三位一體防線,其意義在于每處都發揮作用,形成合力,不能光靠兩三點就一勞永逸。
“且看虜軍繞道叩關,從險峻之地流竄進來,但因燕山阻隔,沿途荒涼,不得補給,就無后勤之利,故只能襲擾,劫掠而歸。若想步步為營,占領城池,長城軍隊就會像一張大網將其包圍,斷掉后路,困住殲滅。”
“矛、盾、網”的提法讓孫承宗耳目一新,不可否認,趙知來形容得相當貼切,體系一說很是恰當。
但也正是因為體系腐朽,入關劫掠過后,清軍就敢大搖大擺撤退。
孫承宗內心一直滿是遺憾,體系一壞,依托它的策略也變得脆弱。
可他還是想知道趙知來的想法。
“堅持其復遼策略,執行下去,則復遼指日可待?”
趙知來說,關錦防線可堅持下去,但遼人守遼土不可為。
“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此策確實節省不少糧餉,而遼人為保衛家園戰斗,士氣也無需質疑。
“但是遼事重用遼兵,肥了不少遼東軍閥,驕悍跋扈,甚至敢違抗軍令。
“像后金攻打京城之際,祖大壽敢帶兵出關,無視朝廷,藐視陛下,眼里只有遼軍利益。
“如此一來,越是想剿滅后金,越要追加遼響,而遼軍集團為索拿軍費,就會養寇自重,圖謀更大的利益。”
孫承宗面沉似水,默然半晌:“可有良策制衡遼軍集團?”
“遼客兼重!”趙知來很快說出答案。
“客兵不是不可戰,前有戚家軍和白桿兵,與虜軍尚能一戰,后有東江軍騷擾敵后,讓其很是忌憚。”
“挑選各地可戰之兵,與遼人混合成軍,訓練、養戰,締造一支野戰之師,再支援敵后部隊,進行游擊戰……”
孫承宗卻是眉頭緊皺,何嘗不知如此施為,但沒有銀錢都是白搭。
“此策所需庫銀乃是天文之數,更不可為。”
趙知來最近思考如何進行時空貿易。
看了不少現代商業故事,都講出來,一下子讓孫承宗豁然開朗,眼神發亮,或許此子真能改變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