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劉備之志
其實馬良此刻也是萬分無奈,孫權這家伙用治所搬遷為由,盡硬生生的拖了他兩個多月。
這日總算是搬到了秣陵,馬良便又來拜見孫權。
孫權早就吩咐步騭去奪取零陵,這時正在等步騭的消息,當然還想打個時間差,既跟劉備簽訂盟約,實際上又控制這荊州三郡。
這時見馬良又來,當即便盤算著該如何打馬虎眼,給他糊弄過去。
哪知馬良上殿,對交州之事閉口不談,開口便是請辭。
孫權一怔,問道:“交州之事尚無定論,季常如何便走?”
馬良搖了搖頭:“回稟吳侯,我主與我三月為期,如今三月期限將至,良需回江陵復命了。”
孫權眉頭一皺:“前因治所搬遷,我江東重臣皆忙于此事,故而無暇他顧。如今諸事已畢,孤正欲召集眾人商議交州之事,季常若去,豈不有負皇叔重托?”
馬良嘆了口氣,說道:“良心中亦有不甘,然君命如此,如之奈何?”
孫權用的借口固然蹩腳,馬良的說詞亦是蒼白。
說白了,孫權就是告訴馬良,他還想再考慮考慮。
而馬良的意思則是你考慮得太久,我沒有等下去的耐心了。
“如今三月期限未至,季常既然來了,何不多等兩日?”孫權想了一下,又道:“孤且保證,兩日之內定給出答復如何?”
馬良見孫權退了一步,便也不再緊逼,說道:“如此,那良便再等兩日,還望吳侯莫要食言才好。”
孫權滿口答應,待馬良出去,便急招張昭前來商議。
這時候步騭戰敗的消息還未傳至江東,孫權收到的只是陸績對士燮的投訴信。
孫宏南征,郁林告急,孫權也不知是否該在此時,接受劉備的提議。
張昭笑道:“主公不必多慮,便是承認荊州歸那劉備,日后奪取尚有別法。劉備欲圖西川,亦須與我止息干戈。”
孫權:“那孫宏兵臨廣信,陸績又來信告急,這交州之事又當如何?”
張昭:“我料那孫宏不過是趁著大義名分未定,想要攻取城池作為來日商談之資。如今郁林告急,足以說明孫宏攻勢猛惡,主公何不先應允劉備的條件,那孫宏若得消息,攻勢當止矣。”
孫權點頭:“郁林若是已然失守,又當如何?”
張昭笑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錯,于我何損?”
孫權一怔,隨即會意。
劉備要取西川,必然會帶走大量兵力。邊界地區越混亂,對兵力優勢的一方而言,自然是極為有利的。
想清楚此節,孫權當即召來馬良,說道:“季常之前所言孫大業任荊州州牧一事,我并無異議,還望皇叔能夠依照約定,兌現車騎將軍之事。”
馬良見孫權同意交換領地,當即說道:“如此還望吳侯能夠賜下信物。”
孫權點點頭,命隨從取來當日諸葛亮與魯肅共同簽署的文書,交給馬良,說道:“此乃當日舊約,我再修書一封與你,你可一道轉呈皇叔。”
待得書信寫完,孫權又說道:“我近日收到線報,說是孫大業正在攻打蒼梧,不知可有此事?”
馬良笑道:“士燮造反作亂,孫鎮南率兵討伐乃是情理之中。”
孫權點頭,將書信遞給馬良后說道:“如今兩家既有約定,這士燮身處交州,理應由我東吳代為討伐,不知季常以為然否?”
馬良躬身作揖:“理當如此,良這便回江陵向主公稟明此事。”
談畢,馬良請辭,孫權盛宴招待,宴后令張昭送馬良至江邊登船。
馬良回到江陵,將孫權之言稟于劉備,劉備點頭,將孫宏近況相告,他方才知曉孫宏已攻克蒼梧、南海二郡。
馬良:“孫大業既已攻克蒼梧,主公何不添兵?”
劉備凝視馬良,緩緩搖了搖頭:“如今入川準備已畢,不日我將領兵入川,此時不宜過度刺激孫權。”
馬良頗為不解,問道:“交州未定,主公于此時出兵西川,若是那孫權不顧信義,如之奈何?”
劉備嘆了口氣,又搖了搖頭:“敵人在北,東面無須擔憂。”
話雖然這么說,但劉備其實很清楚,他若是引軍西征,孫權必然會再次盯上空虛的荊州。
如今交州局勢犬牙交錯,更是容易讓孫權獲得進兵的口實。
這時候最佳的對策,應該是把重兵屯于公安,做出時刻準備進攻長沙的姿態。然后再令孫宏從南海與零陵兩個方向進攻桂陽。
只要失去了長沙的支援,單以桂陽一郡之力,顯然不足以久守。
待得攻克桂陽之后,再取長沙便如探囊取物了。
可劉備卻毫不猶豫的放棄了這個戰略思想,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樣一來,非但要與孫權撕破臉皮,更是不知耗到何時才能了局。
要知道,曹操此刻已經把西涼打爆,等他鯨吞涼州之后,兵指漢中那是顯而易見的。
漢中張魯實力遠遜曹操,不過憑借秦嶺天險,棧道難行,這才勉強支撐。
劉備的志向若是割據一方,與孫權對峙個三年五載倒也不懼。
但他最大的敵人乃是曹阿瞞,此刻曹操本就已經得大半天下,若是讓他更進一步奪取漢中,那匡扶漢室便將成為鏡花水月了。
孫權雖然可惡,但好歹他也是反曹操陣營的一份子。
現在要能扛住曹操南下,以后總有反擊中原的機會,只要鋤頭使得好,還有墻角挖不倒?
因此,別說一個遍地蠻夷的交州,只要能夠擋住曹操的擴張,即便整個荊州都讓給孫權,劉備都在所不惜。
馬良只是一愣,便及明白劉備的意思。
法正受劉璋之命,來江陵請劉備帶兵入川,已等了數月。若是此刻再把重兵投入與孫權的糾紛之中,劉璋那邊真的還愿等下去嗎?
這個窗口期若是被耽誤,那么以后再想從荊州入蜀,那當真是難如登天了。
為啥呢?因為從荊州入蜀數千年下來都只有那么一條。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都對它進行過深入的描寫,時至今日也很少有人不知它的大名。
啥路竟然那么厲害?
長江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