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眼到漢五年春三月中。楚漢休兵,項王回到了彭城。
蒯徹還惦記著梁地,又想到了齊楚之約。一拍腦袋,我怎么忘了這碼事?有此約定,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取梁地。
想清楚以后,蒯徹急忙進宮。等蒯徹繪聲繪色說完,韓信也不再顧慮,立即全權(quán)委托蒯徹辦理。
兩日后,蒯徹就作為齊王使者前來東緡會項聲。
老友相見,項聲分外開心。噓寒問暖完畢,項聲才問蒯徹所為何來。
“齊王前暗助楚,今楚已無亡國之憂,請如約。”蒯徹這才一本正經(jīng)地說明來意。
“這。。。”項聲一時無語,幾乎都忘了那回事。當初答應敗漢后割一郡與齊,那是火燒眉毛顧眼前。可現(xiàn)在沒有哪個郡是多余的,如何勸項王割地?項聲一聽就皺眉頭。
“齊王無它意,東郡及彭越梁地亦可!”看著項聲的窘態(tài),蒯徹微笑著說。
“善,善!”項聲一聽,立即點頭允諾,笑嘻嘻地去給項王上書。反正昌邑與東郡楚也管不了,送給齊王可謂兩全其美。既守約,又徹底斷絕敵軍從梁地襲楚的禍患,反而是好事。
項聲做事干脆利落,蒯徹暗里稱贊。
蒯徹隨后與項聲使者一起來到彭城。項聲使者先去見項羽,然后蒯徹才進王宮拜見。
看了項聲的信,項羽第一個反應就是:楚國是我打下來的,憑什么給你韓信?不要說一郡,就是一城一邑也不行。
結(jié)果見了蒯徹一次后,就不想再見他。
項羽當時危急,故齊王的任何條件都答應,可現(xiàn)在危機已除,梁地雖然猶為彭越所據(jù),項羽還打算自己帶兵去收回來。因而想賴賬,不想分給齊國任何地方。
屢次前往楚王宮都碰壁,蒯徹站在宮門前,徹底寒了心。可馬上回去,又沒法向齊王交代。當初自己夸下海口,現(xiàn)在卻空手而歸。蒯徹也要臉面,也有自尊啊!
蒯徹特地去見大司馬項冠,請他勸說項王履約。
“大夫耐心點,在下找項王陳說。”項冠答應得好好的。見到項羽,卻是一起琢磨怎么賴賬。
暫時也沒有好辦法,一個字:拖!兩人一拍即合。
現(xiàn)令尹薛公看齊國中大夫蒯徹在楚王宮前來來去去,項羽又避而不見,頗覺蹊蹺。就找大司馬項冠詢問,項冠才說出齊楚前約。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齊王暗救楚,大王豈可無信?”薛公看著這眼前的大司馬,竟支持項羽備約,幾乎是出離憤怒。天下之大,楚國無一盟友。危難中齊王暗助,方轉(zhuǎn)危為安。如此當竭力交好齊國,楚國方可無虞。豈可背信棄義,化友為敵?
“楚國敗漢,乃天意如此。齊王韓信不出一兵一卒,竟趁火打劫,欲白得楚一郡之地,真是豈有此理?”項冠勃然變色,越說越惱怒。
“梁地現(xiàn)為彭越所據(jù),實楚心腹之患。以其地送齊,去一患而得一友,此安楚之長策,大司馬怎可不諫大王?”薛公知道項冠愚笨,但在大司馬之位,竟不謀楚百年大計,只如小女子般圖眼前小利。
“彭越不過茍安,不日遣一將即可平定。”項冠不知哪兒來的自信,睜眼說瞎話。項聲萬人大軍因為光桿司令彭越歸來而敗退,項王大軍因為彭越劫糧幾乎窮途末路。項冠沒見領兵打勝仗,嘴巴說得比誰都厲害。
草包為大司馬,項王無謀臣,如此安能長久?薛公氣得說不出話,不想再浪費口舌,直接進宮找項羽。
為避蒯徹,項羽好些時日不在前殿招大臣議政。聽說是令尹薛公來求見,項羽就在偏殿會面。
“此次楚國轉(zhuǎn)危為安,誰之功為最?”薛公想間接進諫。
“鐘離昧,季布,丁公,諸君之功,”項羽不好意思說自己功勞最大。
“若齊王韓信領兵助漢,何如?”薛公直接詰問。
項羽一下臉紅了,十分難堪,有點結(jié)巴,“籍命休矣!”
項羽是從死亡之旅過來的人,生死之事是實實在在的,無人可以吹牛。縱然力能扛鼎,但作為楚軍主帥,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窮途末路與死亡的貼近。
“彼時,以一郡之地換楚國安寧,大王回宮,可乎?”
“可。”項羽臉有點發(fā)熱,說話也沒有底氣,聽到了薛公言外之意。
“西有漢,北有梁,東又結(jié)怨于齊,楚欲長安,吾為大王憂。”
項羽低下了頭,沉默良久,才緩緩低語,“令尹勿言,吾知之矣!”
“大王宜速履約,示信于天下!”薛公輕聲催促,知道項羽是被逼無奈。但此事事關楚國存亡,身為令尹,薛公不能坐視。
薛公說的都在理,項羽知道不能再躲了。起身對門外侍從大喊,“招齊使蒯徹進殿!”
說完,項羽就前往大殿,薛公也跟隨進殿。
蒯徹乘興而來,卻遭楚君臣冷落。項羽背約的企圖顯而易見,那連楚制漢的方略只怕要打折扣,所以蒯徹這幾日在館舍憂心忡忡,沒有急著回去稟告韓信,希望還有轉(zhuǎn)機。
聞項羽召見,蒯徹已經(jīng)不報希望,見機行事而已。
蒯徹以客禮見過項羽,就上賓之位。
“項王有意如約,結(jié)兩國之好。但文牘言辭,齊主可有見教?”薛公先發(fā)問。那都是兩國密約,不可上臺面。但一郡之受讓,當然要經(jīng)得起天下百姓與諸侯的評議。
“項王可公告天下,齊主休兵愛民,楚王嘉其德,賜梁地交好。”
項羽很不習慣這些文縐縐的話,更不知道是否合適,只好扭頭看向薛公。薛公微笑點頭示意可行。
項羽這才讓御史照此草書,待令尹過目后,再蓋楚王大章,封印后交給蒯徹帶回。隔日楚王也將下書各地,以示無欺。
“大夫天下名士,可否府中一敘?”等候的間隙,薛公邀請蒯徹去自己府上。
“在下滯留彭城已久。再晚,恐齊王擔憂。”蒯徹軟拒。
“楚齊和好,天下之幸。望大夫于君前多美言。”薛工怕項羽等傷了蒯徹的心,特意叮囑。
“令尹賢人,楚國之幸。”蒯徹已經(jīng)猜到項羽同意,必定是薛公勸說的結(jié)果。
半個時辰,一切都辦完,蒯徹接過文書,謝過項羽,就告辭回齊國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