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天刀宋缺,陳元化覺得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
一方面他主張漢人至上,排斥造成這天下動蕩不安的異族,對于有鮮卑背景的楊隋和李唐他都持否定態度。
雄才大略如楊堅,少年英武如李世民都未能入他法眼。
哪怕是與天下大勢逆行,也要找一個他心目中的漢人之君,然后助他以南統北,建立純正的漢統天下。
另一方面,他又愛上了慈航靜齋的傳人梵清慧,一個他本應該看不上的域外胡教的女子。
而且梵清慧還是一個堅信民族大融合,堅信天下的統一是由北而南的“異端”。
明明觀點如此不相容,但宋缺心中還是放不下梵清慧,為此他走上了鐘情于刀,舍刀之外別無他物的道路。
在于寧道奇的一戰中,他始終沒有揮下最后一刀,不知道他內心是不是在用這種方式來了結與梵清慧數十年的糾纏。
輸了此戰的后果是他徹底地退出了逐鹿天下的大局。
最終的結果是他即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建立一個強盛的漢人國家,再興漢統,也沒有留住那道清麗的身影。
失去了奮斗一生的事業,也放棄了放在心上數十年的人,這個名為宋缺的男人最后只剩下一把刀常伴于身。
對于這樣一個人,陳元化覺得,他的前半生可能一直都沒有當過自己。
他的人生理想不僅是家族從小的教育,也是自先祖宋悲風之后一代代傳一下來的一道執念。
所以陳元化助他突破,之前的宋缺沒有可能被說服,因為他在是刀中圣者,之前更是宋閥之主。
突破后的宋缺先是天刀,然后才是宋閥之主。
唯有將他的目光從家訓、歷代祖先的夙愿中超拔,放眼到整個天地,有如此心胸的宋缺才有被說服的可能。
一個月之后
磨刀堂中,陳元化和宋缺手持一根竹竿,面對一副巨型地圖互相交流。
“大師,如今這北隋已經掌控西域,突厥也被肢解三分,吐谷渾茍延殘喘,南國殘破,除卻海東之國高句麗之外,大隋已經無有敵手了,為什么你說這天下還有異族能掀起風浪。”
“宋兄,你只看到了中原、草原、遼東和西域,但這里你忽略了。”
陳元化將手中竹竿下移,指向西南一處地方。
“西羌藏蕃!此乃高原苦寒之地,人煙稀少,如何是中原大患?”
“宋兄是從典籍之中認識此處的吧。”陳元化笑道。
“確是如此,難道是書中記載有誤?”宋缺表示不解。
“不,記載是正確的,但現在世界發生了變化,曾經的苦寒之地開始變暖了!”
“人身有陰陽,天地自然也有陰陽流轉。現在的西羌雨水充沛,糧食充足,只需要二三十年的休養生息,便能多出數百萬人口。”
“而且此地位置可謂是地處要沖,南臨天竺,東靠河西,北搭西域,西近大食。處于諸國的交匯處,自然便于汲取各國所長。”
“又身處高原,屬于易守難攻之勢,乃是我中原的心腹之患。”
“若是我中原不能一統,及時扼制西羌,而是相互內耗,等他們成了氣候,從高原傾巢而出,那將是天下的大難。”
“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
說完,陳元化靜靜地看著宋缺,沒有說話。
這一個月的時間里,陳元化化身成一個金牌銷售,描述大隋的民族政策,民生政策,還有對外開疆拓土的功績,成功讓天然戴著有色眼鏡的宋缺能正常看待大隋了。
但畢竟是從小養成的認識,宋缺對于大隋還有心結沒有消除,對于陳元化的安利避而不談。
針對如此糾結的宋缺,陳元化直接把未來那個“東破大唐西拒大食,北擊回鶻南踏印度,三陷長安城,勒石印度河”的西土小霸王拉了出來。
外部有如此巨大的威脅,以宋缺的性子,是不可能無動于衷的。
攘外必先安內本是一句真知灼見,是外患與內憂之間的一種應對理念,只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大師,我宋缺愿意放棄割據一方的機會,轉而支持大隋,只是需要一個條件。”
宋缺長舒一口氣,心中下定決心。
“只要大隋下一任皇帝的皇后是漢家高門,皇室傳承我漢家血脈,我宋閥不僅不會抵抗,還會幫助大隋一統南國。”
“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
阿摩,你五叔也是為了你老子的江山,而且蕭氏也是個賢良淑德的,原本就是你老婆,你橫豎不虧。
見陳元化答應的十分爽快,對于這種能決定皇統血脈的大事沒有絲毫為難,再加上這段時間陳元化對于軍事、政治、經濟的見解,宋缺心中有了一個猜測,隋國之中,如此年紀有這樣水平的,想必也唯有涼州的那位了吧。
對于宋缺的想法,陳元化心中了然,這本就是他故意為之,為的就是讓他猜出自己身份,以此來讓他徹底安心。堂堂皇家大宗師親來山城,自然不會出爾反爾。
“宋兄,不知你對佛門是如何看待的。”陳元化冷不丁問了一句。
對于面前這位提出的問題,宋缺一時語塞,面對一位佛門高僧,他不好直接指著和尚罵禿子,但他又不屑于說場面話。
“佛門自東傳以來,有數大弊病。其一,廣納僧眾,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擁有大量仆役,使得國家在籍人數大幅減少,削弱了國力。其二,廣建寺廟,寺廟占有了大規模的土地和財富,但他們不納稅,寺廟越多,財政收入就越少。其三,佛門僧眾大多習武,藏兵于民間,威脅朝堂。”
“說的好,不愧是嶺南之主,對于佛門的弊病說的一針見血。”
“佛門這些年來如烈火烹油一般,雖然發展迅速,但猶如夢幻泡影,終有一日會被打落塵埃。”
“所以道衍大師是想改革佛門么!”
陳元化沒有直接回答,雙手合十,口宣了一句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