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火藥桶一樣的皇位
大遼和大宋對峙一百多年了,在這期間,雙方大戰了沒有一百場,也有幾十場。
他們誰也不能吃了睡,是公認的兩個帝國。
可笑的是,兩個帝國的掌門人居然是兩個活寶。
一個活寶當了大宋皇帝,一個活寶當了大遼皇帝。
宋徽宗公元1100年成為大宋皇帝,天祚帝公元1101年成為大遼皇帝,這兩個人幾乎是前后腳的成為皇帝。
因為這兩個活寶都是低能弱智到了不可思議的境地,所以遼國滅亡了,宋國也滅亡了。
其實這是不對的。
大宋的滅亡,不是徽宗的鍋。
大遼的呃滅亡,也不是天祚帝的鍋。
人們總認為,帝國滅亡常常是因為皇帝弱智低能。
其實呢,帝國的興衰,是由眾多原因決定的。
一個國家興盛之時,老皇帝死了,有小皇帝,小皇帝死了,有小小皇帝,總而言之,帝國始終保持欣欣向榮。
就像是明末起初,大英雄努爾哈赤死了,皇太極即位不僅沒有帶來帝國的衰落,還帶來了欣欣向榮。
皇太極死后,就是六歲的順治也可以帶兵入關。
有人說這是多爾袞的功勞,但是多爾袞死后被鞭尸,大清還是在這時候平定了南明。
八歲的康熙在奸臣鰲拜當權的時候,也沒有把大清帶入萬劫不復。
在帝國衰弱之時,那些亡國之君雖然被人們說得弱智低能變態。
但是憑心而論,許多亡國之君的綜合素質,那都是第一流的,比如,項羽,苻堅、蕭衍、李存勗。
他們都是一手打天下,或是一手讓帝國走入全盛,然后又一手讓帝國滅亡的君主。
這些人在起勢的時候都是神勇無敵的,都是歷史最優秀統治者的楷模。
后期大敗之際,恐怕都只能感嘆項羽的名言,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用英雄史觀的標準模式解釋,自然是他們年輕時奮發向上,睿智進取,所以能絕勝千里。
后來或老年癡呆了,或被勝利沖暈頭腦,驕傲自大。
遼帝國的滅亡,絕不是簡單的因為阿骨打神功無敵。
就就像陳勝吳廣振臂一呼,頓時讓大秦帝國磚崩瓦解,卻沒有人說陳勝吳廣神功無敵一樣。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陳勝吳廣都沒有修成正果,所以沒有人認為,陳勝吳廣英明神武。
如果陳勝吳廣修成了正果,經過御用文人的吹捧,陳勝吳廣肯定比阿骨打更神功蓋世。
就像是劉邦一樣,他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
為了說明政權的合法性,就宣傳他們的皇位受命于天。
不僅如此,他們還借吹捧項羽,用這個可憐的失敗者,來烘托劉邦這個小人物的成功,全是有神明幫助。
其實不要說天祚帝,就是阿保機本人來了,也無濟于事。
因為大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帝國,而是類似于英帝國的組織。
為了共同的利益,他們就走到一起。
而后英國實力下降,就是公認的女強人撒切爾夫人,也不能阻止帝國分崩離析。
大遼也是分為幾個命運的共同體,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
遼國本土,是阿保機稱帝時的遼國地盤,這是大遼的基本盤。
這片土地以契丹、奚、室韋等部族為主。
遼國在這個基本盤的基礎上,向東兼并了渤海國,向南兼并了幽云十六州,向西兼并了蒙古高原,向北兼并了女真故地。
用了幾十年時間,建成了后來的遼帝國。
第二個部分,是東北地區,它是渤海國故地。
渤海國當時立國已有二百多年了,地方五千里,有52個州,人口三百萬,阿保機率軍滅掉。
渤海國雖然并入了遼國版圖,但是在很長時間里,渤海國也一直是個高度自治的、半獨立的地區。
但是由于實力問題,契丹本部部族太少,不足以控制這么大的體量。
所以阿保機就讓長子為渤海王,而大量任用本地人以夷制夷,用了幾十年才控制這個地區,
第三部分,就是燕云十六州,這里以漢民族為主,以前總是由中原王朝控制著。。
938年,石敬瑭為了做皇帝把幽云十六州獻給耶律德光,請求他出兵。
這里是中原的門戶,丟失這里就沒有險可守。
丟了他,草原上的民族,就可以長驅直入,之后這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痛。
第四部分,是黑龍江地區,這里是女真故地,這里以女真民族為主。
第五部分,是蒙古高原地區,這里是突厥故地,以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為主。
這塊地方是公元1004年,才被遼國全部并入版圖的,也是最后并入遼國的。
遼帝國歷經百年,才一路打拼出來的。
如果站在其它民族的角度,那就是遼帝國不斷侵略、征服他人才建立的。
因為看歷史時,我們常常把目光聚焦在帝王將相的身上,所以我們總覺得,大遼皇帝可以在遼帝國一嗓子喊到底。
其實呢?
如果站在被征服民族的角度,大遼皇帝對遼帝國的統治,一直是危機四伏的。
從漢民族來說,肯定是幽云地區的漢人,在遼國鬼子的統治下,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一百多年來,幽云人民都是時刻想回歸大宋祖國母親的懷抱。
對女真民族來說,肯定是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遼國鬼子對他們進行著殘暴的統治,酷愛自由的女真人民,一直都為民族的獨立解放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
當然了,你讓渤海國故地,或是蒙古高原上的反對派去說,也難免是這種腔調。
總而言之,若干年前,遼國鬼子進入我們的家園,我們就開始了暗無天日的生活,所以,自由、自由,我們想要自由!
雖然說,這種腔調,永遠是政治宣傳的說法,但有一點是無可爭議的。
這些地區,始終存在著分裂反對的因素,而且各種反叛一直也是此起彼伏地進行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遼帝國必須得尊重各地的具體情況。
遼國一套政治體系管理落后經濟地區,一套政治體系管理發達經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