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長安,聽到王匡處死韓融等人的時候,心里是非常高興的,保皇黨啊,又死了幾個骨干,而且還是死在‘自己人’手中,實在是大快人心!
接著又聽到張楊之弟張威入懷縣,有刺客乘亂刺殺了王匡,心里越發美了,同時還有一點慌,還好自己雖然與這些人不太對付,卻沒有親自出手殺他們...不過,望著重新回到身邊的魁梧好兒子,董卓心里又安穩了一些。
有如此威猛兒子,區區刺客,有何懼哉?
呂布:?
對于河內風云突變十分滿意的董卓,毫不猶豫就同意了河內官員奏請張威為河內太守的書信,當天就打發使者去傳旨,然后宴請群臣。
誰說我西涼無人,莽夫少智?哈哈哈~~~
張威接到認命之后,火速將自己在河內郡的班底確定。
張威自領太守,將蕭峰從上黨調任河內郡都尉,主簿余焓為郡丞。
郡丞和都尉原本都應該由朝廷任命,但是如今大漢朝廷對各州郡的管控實在有限,這部分人事權也基本落在了太守手里。
另外郡府僚屬,如功曹、主簿、督郵等等,在與蕭峰、余焓商議之后,決定一半從青龍會中提拔,一半征辟河內郡世家里的杰出人才,其余各縣的縣令同樣如此,除了兵權之外,其余的行政權力基本與本地的世家平分。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張威才十八出頭,青龍會的創建雖然謀劃了很久,真正組建卻才幾年而已,除了余焓、蕭峰兩人之外,剩下的人還要兼顧青龍會的發展,根本抽不出人手來。
軍事方面,河內郡作為司隸的大郡,其富庶程度遠不是上黨這個邊區所能比擬的,光是人口就要近百萬人,差不多是四五個上黨的規模。
但是河內郡的士兵其實并不多,因為距離董卓太近的緣故,王匡不敢放開手去募兵,怕引來董卓的注意,后來董卓走了,倒是可以放開手了,但是遲了些。
河內郡原本有士兵約三萬,戰死逃逸了一部分后,主要是被袁紹勾引走了近半兵馬,如今整個河內郡加上懷縣的守軍也只有一萬之數,加上張威的五千,也才一萬五左右,遠遠不是一個大郡該有的數目。
因此張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募兵。
張威打算在河內募兵八萬,三萬精兵,五萬兼顧屯糧的預備兵。
不過事情進行的不大順利。
開會開會!
懷縣,張威坐在高大座椅上,左右文武分立,武將以蕭峰為首,以下依次是方悅、韓浩,兩人原本都是王匡部將,張威擔任太守之后,仍以二人為將,不過職權上改軍為警,負責河內郡的治安問題。
文官以余焓為首,其下分別是功曹司馬朗、主簿趙杰、督郵趙咨。
其中司馬朗和趙咨分別來自河內郡兩大世家司馬家和趙家,兩家還是世交。
對于趙家,張威沒什么印象,不知道出過什么人才,但是司馬家,張威就如雷貫耳了,只要看過三國的人,沒法不對司馬家這個老硬幣印象深刻,司馬朗就是司馬懿的大哥,司馬家的長子。
張威知道這是司馬懿所在的趙家的時候,心里的第一想法是要不要找個機會把司馬家砍了,尤其是司馬懿,不弄死總覺得會被偷家...
不過詳細了解之后,張威暫時放下了對司馬懿的敵視,沒辦法,現在的司馬懿還是個十歲出頭的小屁孩,雖然總是一本正經裝作大人模樣,冢虎還是沒長出獠牙來,且先養著唄。
另一個原因是張威手下正缺人才治理地方,無論是司馬家還是趙家,都需要暫且拉攏,等到青龍會的教育集團搞起來后,才有可能擺脫這種依賴。
張威咳了一聲,問道:“募兵之事進展不順,諸位如何看?”
“主公,我這些天深入百姓之中,打探到了一些消息,也許是我們募兵不順利的原因。”郡丞余焓第一時間接話。
“哦,快說說是什么原因。”
“喏!”余焓拱了拱手,然后將自己打探到的消息娓娓道來。
其實就是個信任的問題。
河內挨著洛陽,天子腳下,本應該是富貴顯達之地,誰知道出了董卓這么一號妖星,直接把朝廷的信譽搞破產了。
就稅收這一項來說,河內的百姓已經交了未來二十年的稅,其中有五年的稅還沒繳納,換句話說,河內的百姓還倒欠著朝廷五年的稅...
世家也沒討到好,如司馬家和趙家,算是河內唯有的兩個留守世家,其他的基本都收拾東西跑路了,只剩下一些故土難離的人。
本來司馬家和趙家也是要走的,但是董卓敗的太快了,他們還沒下定決心,董卓便跑出了函谷關,然后諸侯聯軍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因此兩家又停了下來,結果又遇上張威入河內,兩家本不想在這個亂象紛呈的時候出仕,站隊是門學問,司馬家家主司馬防自問沒長著一雙火眼金睛,這漫山遍野的牛鬼蛇神,看不出真龍所在。
但是沒辦法,張威這個人吧,有理的時候是講理的,無理的時候就比較喜歡物理,因此司馬家和趙家不得不為張威辦事。
言歸正傳,河內由于朝廷信譽破產,所以張威這個河內太守的名頭,百姓們并不太買賬;世家的名聲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董卓的高壓之下,河內的世家不能說沆瀣一氣,只能說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后面又差不多跑光了,僅僅留下司馬家和趙家。
這兩個家族其實在河內的影響力比較一般,司馬家主要集中在溫縣,在其他縣比較一般,趙家干脆就在其它縣沒有影響力,安安穩穩坐溫縣第二把交易。
張威聽完之后也木辦法了,這種局面,沒有一個百姓信賴出來的人為自己站臺,尋常手段根本不管用,人家不信任你的為人,不愿意跟你混,除非搞強征軍,不然只能開大!
張威目中閃過一絲兇狠,這個大招一開,容易引起其他世家之人的警惕,所以張威認為能不開還是暫時不要開的好:“伯達、君初,你二人有何想法?”
方悅和韓浩乃是武將,張威并沒打算從他們身上收獲驚喜,因此直接向司馬朗和張咨二人詢問。
司馬朗與趙咨對視了一眼,趙咨向前一步,拱手道:“這件事情實在是很難辦成,河內民心喪失,這種事情不是說幾句話做幾件事就能解決問題的,在下以為需要時間來改變百姓對我們的印象。”
張威點了點頭,將目光看向司馬朗,司馬朗見躲不過去,只好站出來說道:“啟稟大人,在下的想法與君初的一樣。”
張威一聽,得,算咯,勞資自己來!
“蕭峰聽令!”
“在!”
“河內郡所有兵馬,除了兩千駐守于懷縣之外,剩下的一萬三千兵馬盡數托付與你,我要你在三個月內肅清河內郡所有匪患,另外方悅、韓浩將作為你的助手,可能做到?”
蕭峰拱手:“主公,有兩位將軍相助,末將只需一月時間!”
“有志氣!那就去準備吧!”
“喏!”
蕭峰帶著方悅和韓浩離開,剩下的一干文臣的目光一齊看向張威,似乎在等他的下一步指令。
“余焓聽令!”
“臣在!”
“我要組建一個新的部門,叫做警備司,原本的捕役、快手裁撤后挑選其中優良者納入其中,該部門將負責河內郡的治安問題,并且直接對我負責。”張威說的其實就是警察局,這個時代也是有警察的,不過不叫警察,叫捕役和快手,捕役——擒拿盜匪之官役,快手——動手擒賊之官役。
張威之所以要重新設立警備司,而不是擴大原本的捕役、快手規模,是因為他們存在著局限性。
這個時代的捕役與快手乃是賤業,抓不到人要挨打;沒有工資,每年只有一點點補貼,養家糊口都艱難,還要被上司克扣,因此經常敲詐勒索,在民間的名聲很差;最后是沒有晉升渠道,一如捕役、快手,除非明珠一顆照破山河然后被破格提拔,不然一輩子就這樣了,向上的各級官員想都不要想。
張威打算將警備司納入正常政府機構體系,警備司內的警員在立下功勛之后能有一個晉升渠道,當然,最核心的需求還是兵員問題。
“此事暫且定下,后續的事情我們待會詳細商議,我要你以警備司的名義,在河內十八個縣募集警員至少兩千人,其中每個縣城至少保持一百人的規模,若是有多出的人,便作為預備警員,請一些因傷或者年齡而退伍的斥候為他們傳授追蹤、勘察的本領,另外所有人都要學漢律...”張威背著手,將自己想到的東西一股腦說了出來,最后補充道:“我說的這些,除了募集警員一事乃是重中之重不得耽誤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商量,你們要是有什么好的想法也可以和我說,大家一起討論,爭取讓河內郡盡快恢復元氣。對了,募集警員一事要是不順利,你就從司馬家和趙家借些人,去百姓之中傳播一些消息,比如說‘你不去我不去,外鄉人來我們這里當警員,欺負鄉里鄉親怎么辦?’,總之內容不限,目的是激發百姓參與警員招募一事的激情,能聽明白嗎?”
“明白!”余焓有些激動地點頭道,他有一種直覺,要是真的按照張威所說,警備司將會成為一個掌握在文官手里的尖刀,他看不清楚未來,但是他隱隱約約感覺,這將是一個極好的開始!
散會之后,余焓忙著募集警員的事情,趙咨和司馬朗十分被動地選擇了幫助余焓,張威一個人坐在椅子上,皺著眉頭思索著。
警備司的提出其實有點倉促,他還沒想好怎么來分配警備司的權能,與現代不同,古時候更講究一個人治,并不是說人治不好,而是人治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各個官員之間的職權模糊。
其實張威當時更想提出的是‘打土豪,分土地’。
可惜最后關頭張威慫了,他選擇了剿匪,設立警備司。
‘打土豪,分土地’一旦提出,必然在全天下掀起軒然大波,這是個由豪族世家主宰的世界,張威現在不過是區區兩郡之地,了不起加上劉豹的匈奴部落,能抵擋得住全天下嗎?
就算能夠抵擋得住,面對天下皆敵的情況,張威怕不是要化身殺人魔王,屠得數百萬,證道王中王?
這不是張威要走的路,張威希望自己在奪取天下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對漢家百姓的傷害,保留多一些元氣,然后使日落日出之地,皆為漢土!
...
在張威一心搞定河內郡的時候,袁紹對冀州的謀劃終于到了關鍵時刻,在謀士逢紀的建議下,袁紹寫了一封信給公孫瓚,約定攻取冀州之后平分。
老實,或者說貪婪的公孫瓚早就受夠了幽州牧劉虞對自己的各種掣肘,一看到書信就把一切顧慮拋之腦后,興兵攻打冀州。
另一邊,袁紹聽說公孫瓚出兵之后,又派人告訴韓馥,韓馥連忙召集自己的謀士荀諶、辛評商議。
荀諶乃是潁川荀家的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后一點沒猶豫,勸韓馥迎袁紹入冀州,讓袁紹來抵擋公孫瓚。
辛評沒說話,在一邊看著,韓馥問他,辛評就皺著眉思考了一會,道:“我覺得友若(荀諶)說的不錯。”
不錯,不等于對,嗯!
辛評如是安慰自己。
韓馥沒有立即答應下來,自己主子當得好好的,沒道理上趕著給人做小,他想試一試!
公孫瓚手下幽州突騎雖然精銳,但是韓馥自忖自己的兵馬也不少,就算質量上比不過,數量上對方可差著倍呢,況且,韓馥還有一愛將,冀州上將潘鳳!
韓馥簡單算了算,兵馬質量上公孫瓚占上風,數量上自己占上風,自己有上將潘鳳,猛將麹義,另有號稱河北四庭柱的張郃,公孫瓚軍中能打的好像就他自己...
這一估計,韓馥覺得自己也不是不行啊,于是暫時按下了荀諶的建議,決定先和公孫瓚過過招,于是派潘鳳為上將,張郃為副將,沮授為軍事,前去抵抗公孫瓚。
此外,為了防止袁紹趁虛而入,韓馥又派麹義領兵前往魏郡駐守。
韓馥做完決定之后細細回想了一會,覺得十分靠譜,于是高興地回后宅休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