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靈能探測器
憑空研究一項技術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但族群又不得不這么做。
這件事情就是在戰后神所提出的“靈能探測器”的構思。
所謂的靈能并不是其它,而是在最近的軍事沖突中被族群所發現并重視的暗物質敵人與對暗物質的溝通能力。神對這種可能的特殊溝通能力暫時冠以了靈能的名字。
不管他們面對的有機敵人的真面目是什么,但敵人的攻擊方式是已經確定的。一種僅在引力波雷達上出現,而不被其它種類的雷達檢測的特殊物質。大概率是暗物質。
既然如此,那么基于戰時緊急設計的多種類雷達陣列就應該被常規化配備。即使這種設備在戰艦上就有樣品設計,但在改裝設計中仍然要面對許多問題。
第一,戰艦上的那個雷達陣列的能耗非常高,依托著艦載大型反應堆供能,使它擁有了可靠的性能。
但它的適用性不夠。它的使用范圍大致被限定在了:戰艦范圍內,宇宙真空環境中。
這不只是由于此前它被應用于這一環境上。而是由于包括質子雷達等短物質波探測儀器在充滿粒子,比如星球地表環境中探測精度會大幅降低。并且太空戰艦也難以隨意進入星球地表空域進行活動。
因而新的靈能探測器需要往小型化,低能耗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方便被攜帶的地表設備。或者至少能夠作為一種地面雷達站被建造,用于定點范圍性探測靈能反應。
第二,哪怕在真空環境中,靈能雷達的精度也不夠。這方面的受限主要是受到作為核心的引力波雷達的約束。
如果用木桶效應做比喻的話,引力波雷達的精度就相當于那個短板,哪怕其他種類雷達的精度夠高,作為核心的引力波雷達精度徹底約束了整體的探測精度。
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引力波探測器面對的引力波干擾都太過繁雜了。如果要緩解雜波干擾的壓力,就需要降低探測器的精度,忽視那些距離數萬光年的天體傳播過來的微小引力波干擾。
但是,就如字面意思上的,這降低了引力波探測器的精度。如何在確保引力波雷達的分析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其精度,是靈能探測器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
由于目前族群并未能夠與所謂的靈能與“虛境”建立任何聯系。難以進行實驗檢測的靈能探測器開發非常艱難。只能根據族群目前已有的暗物質知識,邊猜測,邊開發。
換句話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不過無論如何,技術思路已經提出,戰時的緊急設計會成為族群一項新技術的基石。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來自族群母星的通訊。是一項基于TS-02此前向母星傳遞的人工力場技術的重大技術突破。
暫命名為“增強型偏射盾”的新型護盾技術已經被母星的科研子個體開發出來。
同時,在通訊上附帶了一項人事調動意見詢問。由于科研子個體TS-02在人工力場技術開發中展示出的優秀能力與科研潛力,族群已經預計將TS-02調回母星,支援母星的科學研究,為族群帶來更大的利益。
這次與神的聯絡是為了向他確認一下,并咨詢他的意見。如果他不反對的話,那么調度指令就會即刻下達天倉五殖民地,TS-02子個體將啟航前往母星。
這項增強型偏射盾的技術,從原理上講就是人工力場的構建融合進此前基于高能粒子與約束能量構成偏射護盾的技術中。
母星的科研子個體認為,僅僅依靠高能屏障構成的護盾在能量運用上太過浪費。好比機械時代的坦克,僅僅依靠增加裝甲厚度來提高防護性能。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實在太過不明智。
一直以來,族群的科研子個體和工程子個體都在設想著一種方法:是否能夠使用一種取巧的方式,以某種手段使用相同的能量發揮更大的護盾效能。卻苦于一直難以尋找到合適的方法。
而在人工力場技術突破的消息傳播回母星時,幾乎所有研究護盾效能的科研子個體都驚喜到近乎不能自已。
長年累月的研究令他們近乎本能地第一時間聯想到這一技術能對當前偏射盾技術帶來的益處。
很快,在熱情的構思與謹慎的實驗之后,充滿天分的科研子個體很快找到了一種將人工力場的調制結合在偏射護盾的高能量屏障上,并且能維持相輔相成狀態的方法。
如果說此前的偏射護盾技術就像是純粹依靠厚度與裝甲強度來硬剛敵人炮火的坦克裝甲。那么新一代增強型偏射盾技術就是增加了裝甲傾角設計的坦克裝甲。不僅依靠厚度與強度,還依靠了力學的規則,巧妙地避開、卸去一部分炮彈的動能。從而在相同的裝甲成本(包括合金生產成本與高強度材料的研發成本等)下擁有對整體更高的防護能力。
護盾發生器此時會同時產生一個強有力的人工力場。附著在偏射盾表層的人工力場將對來襲的攻擊進行高效的偏轉,包括炮彈與高能射線等形式的攻擊。
但是這項技術目前還存在缺陷,對某些能量形式的攻擊,人工力場的偏轉效果無法發揮。如果遭到這種形式的攻擊,增強型偏射盾與舊一代偏射盾技術則并無差別。
很欣慰地看到自己當時所重視的人工力場技術在族群的科學舞臺上大放異彩。它作為物理學中的一門基礎技術研究,是能夠對多領域產生意想不到的推動作用的。
如果是能源產生與利用領域的技術進步的話,對族群工業與科學帶來的助力會更大。
沒有遲疑,對TS-02的調度指令回復了同意意見之后。意想不到的緊隨而后的第二次聯絡接踵而至。
“超光速探索子個體于接引星系發現大量外星文明的恒星系內聯絡信號與工程信息。建議前往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