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畢業季
現代社會每年到了七月,便是畢業季節,畢業生們有對過往時光的留戀不舍,也有對未來的興奮期盼,還有抓緊時間彌補以往遺憾的,鼓足勇氣向男神女神告白的,各種青春氣息彌漫,將整個夏日涂上了繽紛的色彩。
而大月王朝國師府的畢業季,因為要畢業的學生就七個,其中四個還是會常駐京城常來常往的,分離的愁緒就消散了許多。
玉錦兮把閣老家的四個孫子趁機也扔出去了,說是在她這兒都學了這么久了,也該出去做事了。
閣老們沒有意見,雖說比別人晚出仕了四年,可是這四年太值啦!
幾個學生立刻就被安排到了各部的重要職位上,不能白在國師府學了那么多不是?
不過在正式就任之前,他們得先送送要就藩的三位皇子。
行李是已經打包好了的,知道國師要親自送弟子,也都知道國師的本事,十王府的人都沒客氣,恨不得連張桌子板凳都要搬走。
玉錦兮不在乎這個,你收拾多少,我就給你搬多少便是。就連人也是,不但把要跟著的太監宮女們都帶著,就連其余幾個學生她都帶著了,美其名曰畢業旅行。
先生嘴里老冒出些新鮮詞兒來,學生們都已經習慣了,便樂呵呵地跟著收拾了簡單的行李去進行什么畢業旅行,就連太子都不例外。光熹帝沒時間,太子還是有些空閑時間的。
他沒有被列入畢業名單里,除了他之外,還有年紀尚小的五皇子。
不過光熹帝已經準備要把接下來的幾個皇子也都扔到國師府里來了,其他勛貴也好、大員也好,都在各種打聽國師什么時候再收弟子。
玉錦兮說暫時沒功夫,她要去干件大事兒,沒有個兩三年辦不了。就連現在的太子、五皇子兩個弟子,怕也沒有多少時間教導了。
學生們回家一說,君臣震驚,湊在一起商議了之后,又特地跑來國師府問了個清楚明白,回去就把國師要通蜀地水路的事情在朝堂上講了。
朝堂一片震驚,然后便是無數贊譽之詞。工部的官員十分無恥,立刻請奏讓國師幫個忙,先把大運河的河底清一清。
順天府急忙跟上,說大運河太長,工期十分耗時,咱們京城里的什剎海啊、太液池啊什么的,也都該清淤啦。再不清淤,都該把京城給淹了。
直隸布政使恰好回京述職,正在朝堂上站著呢,一聽就急了,你們那算什么?黃河了解一下?
等玉錦兮帶著學生們把蜀地、晉地以及南洲三個地方轉悠一圈兒回來之后,就接到了無數請見的帖子以及內閣找了她十幾趟的消息。
北固是讓人用筐把那些帖子抬上來的,一個人不可能短時間看完,好在有幾個學生在,加上珍姐兒和小五,一堆人先把帖子給分門別類地收拾了,寫了個總結給她。
玉錦兮一目十行地掃過去:“工部的怎么這么多?怎么還有各地方的要員?他們進京了?”
太子道:“先生忘了,今年正是各地要員進京述職的時候。”
玉錦兮想起來了,像各地布政使之類的大員,有三年進京述職一次的慣例,然后吏部會根據這三年來這些大員的表現,再決定是否留任、升職之類的事情。
她把這些人的請見帖子放到一邊:“應該就是例行的禮節,北固你去處理。”
北固便捧著各地方要員的帖子下去了,按照時下的規矩,安排些許禮物回贈過去便是。人家可不是只投了個帖子,隨著帖子來的,還有各式禮物呢。
京官的求見,尤其是工部官員的求見,那就不會是禮節方面的事情了。不年不節的,肯定是有事兒要找她幫忙。
玉錦兮站起身來:“先去內閣吧,到了內閣就什么都知道了。”
問倆孩子:“要不要跟著去看熱鬧?”
珍姐兒搖頭,她現在是大姑娘了,很知道分寸。內閣之事涉及朝政,爹爹寵她,愿意帶著她去看熱鬧。可她卻不能恃寵而驕,什么都去聽一聽。
“該安排秋裝了,我要去繡房看看,爹爹去吧。”
小五卻是要跟著的,他怕老媽一心軟,又給自己添許多麻煩。
五皇子道:“父皇說六弟也要搬出來了,弟子去給他看看房子。”
太子笑:“弟子跟著成不成?”
玉錦兮:“不跟都不行,多跟那些閣老們打打交道,也免得以后手忙腳亂的。”
那幾個閣老的長孫也不好跟著,畢業旅行結束了,該收拾收拾干活兒去了。
于是文淵閣就迎來了國師師生二人,小五是不用出來的,他在空間里什么都能聽得見,還不耽誤他習武射箭。
魏相這兩年覺得身體有些力不從心,眼看著長孫越來越有見地,便動了乞骸骨的念頭。大月和韃靼的邊市這幾年開了好幾處,國師將自己學***話的兩個兄弟都派了去當地方官,充分表示了對此事的大力支持。魏相便覺得自己在政務方面沒有什么遺憾了,已經寫好了折子,準備到了八月就呈上去。
按照慣例,帝王是不可能對老臣的乞骸骨折子一下子就批了的,總要打回幾次以示挽留。一來二去的,便就要熬到年底甚至來年。在首輔的位子上干了多年,到最后榮退下來,于君臣來說都是個極好的結局。
可這時候,國師突然拋出口風來,說他要疏浚蜀地河道!
工部可是魏相的地盤,魏相的心又熱了起來。
在他正式榮退之前,把這件事情板上釘釘地安排妥帖,那可是他多年宦海生涯最完美的結局了。
魏相想好了,都不用等到國師把整個大月的大江大河都清一遍,只要他答應了此事,以后人們再提起此事來,也免不了會說一句是魏相的主張。
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長孫還跟在國師身邊呢,國師什么時候回來,他肯定第一時間就知道。
可問題是這位國師動作太過迅速,又是個說風就是雨的性子。若是沒有別的事情也就罷了,可若是有別的事情牽扯了他的精力,就算是長孫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來給他請安,等他再去國師府,沒準兒都找不到人。
于是魏相就不斷地派人去國師府詢問,國師大人回來了沒有?內閣有事兒找他!
有用沒用的另說,要的就是這么個態度。
魏相不愧是多年的老狐貍,十幾趟下來,玉錦兮還真以為內閣那邊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把其他的都推到一邊,直接到文淵閣來了。
打過多次交道,魏相深知國師的脾氣,直接開門見山:“國師,杭生回家說國師要疏浚蜀地的河道,不知可是真的?”
玉錦兮:“啊?這事兒啊?是真的。怎么現在才問?這都一個多月了吧?”
鄭相嘆氣:“國師啊,孩子們回家剛說了沒幾天,您就帶著他們去那個什么,哦,畢業旅行去了啊。”
玉錦兮失笑:“是了,是有這么回事兒。”
小五在空間里吐槽:“老媽別聽他的,從您說這話到咱們離開,整整半個月呢,是他們效率太低!”
玉錦兮裝沒聽見,一件事情商量半個月什么的,在如今的朝堂,著實不算什么。這些大佬們都是日理萬機兼走一步看十步的主兒,還不知道把她這個打算翻來覆去地想多少回,從中又牽扯出哪些東西來呢。
魏相繼續剛才的話題:“蜀道之難,世人皆知。國師立志此事,實乃大月之幸。”
玉錦兮有些想笑,話說這個大月之幸,她最近好像聽得有點兒多?
魏相話鋒一轉:“只是大月的大江大河不少,遠的不說,但說北地的黃河,每年一到夏汛時節,不瞞國師說,我是真怕接到黃河決口的消息啊!”
玉錦兮表示同意,黃河孕育了無數兒女,被人譽為母親河,可這位母親并不是一個好脾氣的,時不時也會發點兒威,給沿岸百姓造成極大的損失。
魏相試探地問:“好在黃河雖易泛濫決堤,可河底主要是淤泥,這清起來,是不是比蜀地的要容易些?”
玉錦兮明了:“可是黃河需要清淤了?內閣拿出章程來了?”
魏相明人不說暗話:“不瞞國師,目前咱們對黃河的清淤,只能在水枯時節,還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來。上一次清淤,還是在七八年前,也僅是豫地的一小截兒,統共不過幾十里而已,杯水車薪啊!”
玉錦兮沒想到自己動了蜀地河道的念頭,內閣立刻打蛇隨棍上,給她又安排了一個黃河清淤的活兒。
不過河道清淤這件事兒,她是不排斥的。當年剛到這個世界來的時候她就發現了,河道清淤不僅能給她的空間補充大量的肥料,還能增長大量的功德點數,是一件利人利己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兒。
她沒有猶豫:“蜀地的可以先放放,黃河清淤這件事兒我應下了。”
想想黃河的基本特征:“差不多一兩年就好了。咦?工部給我家里送了一大堆帖子,是不是就是這事兒?”
魏相點頭:“黃河清淤一向是由工部主持的,想來便是為了此事。除此之外,順天府怕也要請國師出手,積水潭那邊也到了不得不清的時候了。”
身體前傾:“黃河太遠,清淤的工程又大,工部不得不多做準備。只是從來未曾和國師在此項事務上合作過,不知國師要工部做些什么配合。積水潭對于順天府來說是個大事兒,總得要花上大半年的功夫。不知國師需要多長時間?然后工部便能心中有數了。”
話里話外表明了積水潭只是個試點小工程的意思。
玉錦兮笑了:“一只羊也是趕,一群羊也是放,清淤而已,不難的,魏相不必如此。”
全程旁觀的其余幾個閣老眼神亂飛,在國師面前,還是不要耍小聰明的好啊。這個國師大人,可是誰的面子都不看的。
太子趕緊道:“不知先生什么時候去?學生也好去跟著看個熱鬧。”
玉錦兮一甩袖子:“又不是什么大事兒,你要是不嫌無趣,明兒去就是,要不要接你?”
太子笑道:“這可是令人矚目的大事兒,先生別著急去,總得讓京城百姓知道知道,也好去湊個趣不是?”
玉錦兮指著他笑:“你啊,看熱鬧不嫌事大。那么多百姓堆在那兒,順天府的差役們豈不是還要忙著維持秩序?”
李相道:“太子說的有理,我也想去看個熱鬧,百姓們定然是更想去的。咱們就定在后天如何?這樣知道消息的人也不會太多,也免得順天府忙不過來。”
玉錦兮無可無不可:“隨意吧,那就后天。幾點?那么大的一點兒地方,最多也就是一個小時的事兒。”
一個小時?還最多?國師大人,沒有您這么打擊人的。您知道順天府干這活兒,要花多長時間不?
京城水系都是連著的,積水潭是最容易堆積淤泥的地方,別的地方也不是沒有。
玉錦兮繼續放了個雷:“若是積水潭清淤順利,那就順手把什剎海和太液池也清一清,反正也花不了多少功夫。上午九點開始吧,我只管清淤,別的你們安排。”
魏相問:“不需要工部做些什么嗎?”
玉錦兮想了想:“我家里麻袋不多了,讓工部給我預備幾百條麻袋就好。”
魏相:“空的?別的不要了?”
玉錦兮:“空的,別的不要了。”
小五立刻喊道:“還要系口袋的麻繩。”就知道他老媽只顧著干活兒了,忘記了這些細節。
玉錦兮改口:“哦,預備著麻繩系口袋。”
魏相無語,這個還用說嗎?
腹誹歸腹誹,還是把東西都給預備齊了。擔心萬一出現什么狀況來不及,還派了幾十個民夫推著小推車候著。
玉錦兮才不管那個呢,到了后天早上九點,按時來到了積水潭岸邊。
岸上已經擠滿了來看熱鬧的百姓,位置最好的地方被圍了圍障,里頭是坐著太師椅的達官顯貴,手邊還有高幾,上頭擺了清茶和瓜果點心。
至于岸邊少數的酒樓,所有的雅間都被人定下了,從玻璃窗看進去,是穿紅著綠的女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