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又見小本本
圍繞小本本,朱棣、楊士奇、朱瞻基演的一出三簧。
其實是朱棣突發奇想的。
當朱棣聽說朱瞻基用一個小本本,喝退了圍攻三大樓的國子學眾學子和御史言官們。
就對朱瞻基的小本本充滿了興趣,私下召朱瞻基覲見。
問了個明白。
原來根本沒有所謂的寫了所有人的罪證的小本本,只不過是朱瞻基臨時起意,用來嚇唬大家的手段。
但王朗、黃世仁和吳仁道等人的罪惡丑陋行徑,朱瞻基是做過功課,調研過的。
朱棣在夸獎孫子的同時,想出了對付群臣的招式。
那就是讓朱瞻基每日拿出小本本,彈劾一兩名官員。
這樣就給所有的官員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太孫真的有個小本本,上面記錄著所有人的罪證。
有些就算不適合罪證,也是你曾經的丑事,或者糗事。
當大家認定這一事實后,再讓楊士奇出面求情。
然后命令所有臣子書寫自己的罪證,或者曾經的黑歷史。
其實在朱棣看來,不管臣子們寫多少,只要寫,他就能掌握了其曾經的罪證;
然后讓錦衣衛按照罪證,一一查證,甚至順藤摸瓜。
這才是朱棣最重的目的。
帝王心思,猶如波濤瀚海,起伏不定,難以捉摸。
第二日早朝,幾乎所有的官員都上了認罪折子;
朱棣隨手翻看了幾個,又大聲呵斥了兩人,訓斥他們刻意隱瞞了重大罪行,只挑選無足輕重的敷衍了事。
簡直就是欺君!
隨即當場公布二人的貪污受賄罪行,下令交付有司徹查。
此雷霆手段,嚇得很多官員,尤其是曾經做過虧心事的官員,兩股戰戰,冷汗直冒。
因為他們也心存僥幸,刻意隱瞞了一些罪行。
朱棣端坐龍椅,虎目掃視群臣,厲聲道:
“明日,諸位愛卿,再遞交一次認罪書,如若再有重大遺漏,朕,不介意幫你回憶!”
“退朝!”
“皇上,臣,有本奏!”
只見御史言官中,走出一個官員,此人朱瞻基認識,叫孫明。
雖然派系不明確,但向來和御史王朗交好,更和國子學一幫老學究、才子們交好。
“孫御使,何事上奏?”
朱棣威嚴十足。
“臣,彈劾皇太孫薦人不當!”
御使孫明大聲回答。
“詳細說!”
“前些日子,河北全境大旱,災民四起,太孫舉薦于謙全權負責抗旱賑災事宜;”
“同時保舉于謙全權負責修運河、修官路;”
“當時太孫拿自己個的命作保,
讓皇上賦予于謙調度整個河北官員的權力;
對河北貪官污吏有先斬后奏的權力;
對河北不作為的官員有就地罷免的權力;”
“如今大半個月已過,于謙抗旱賑災成績如何尚未可知;”
“但河北官場,被于謙折騰的,怨聲載道,風聲鶴唳。”
“于謙一介布衣,竟然敢濫用天威,肆意打壓朝廷命官,甚至斬殺罷免;”
“長此以往,河北官員人人自危,官將不官,大有集體辭官的跡象。”
“如此種種,都是太孫薦人不明所致,求皇上明鑒,嚴懲太孫,嚴懲于謙!”
御史孫明大聲疾呼。
一幫御史立馬隨聲附和,高呼:
“求皇上明鑒,嚴懲太孫,嚴懲于謙!”
“太孫,你可有話說?”
朱棣神色不變,淡淡的問道。
“回皇上的話,臣有話說。”
朱瞻基躬身,平靜的回答,絲毫沒把御使們的彈劾,放在心上。
“說!”
“于謙在河北,抗旱賑災,修運河,修官路,夙興夜寐,兢兢業業,成績斐然;”
“截止今時,河北境內災民大半得到妥善安置,部分遠走他鄉逃難的災民,也陸續回歸;”
“于謙修運河,勞動力全都是當地的災民,用糧食當酬勞,一日一發,災民積極性很高;”
“在修運河的同時,又疏通河北境內的各個河道,使得所有河道水源充裕,旱災自然迎刃而解;”
“同時,于謙還組織災民在遠離河道的干旱地方,挖深井,進一步消除旱災;”
“如今,臣相信,照此速度開展,不出一個月,河北境內旱災會全部消除,甚至不影響當地居民種冬麥;”
“只不過在于謙大張旗鼓開展抗旱賑災過程中,許多官員從中作梗,想吃拿卡要,因為賑災銀,足足有一千萬兩,他們個個眼紅。”
“所以臨行前,臣斗膽懇請皇上,賦予于謙足夠大的權力;”
“也幸虧如此,于謙不畏強權,鎮殺幾個不長眼的貪官污吏,罷免幾個不作為的慵懶官員,豈不是大快人心么?”
“豈不是幫助朝廷清除了一批國家蛀蟲?”
“如此天大的好事,怎么到各位大人嘴里,就變成了河北官員怨聲載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甚至官將不官,集體辭官?!”
“如果真如各位大人所言,河北官員因為于謙的到來,怨聲載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
“那么臣斗膽直言,如此怪異之舉,只能說明河北所有的官員,屁股都不干凈,心里有鬼;”“因為做了虧心事,所以害怕于謙這位鐵面無私的判官,敲他們的門!”
“他們想用集體辭官的極端方式,給朝廷施壓,逼迫朝廷懲罰于謙!”
朱瞻基侃侃而談,聲情并茂,慷慨激昂,甚至痛心疾首。
“太孫,說話要講究證據,你如此詆毀河北官員,一味袒護于謙,是何道理?”
御使孫明出面責問朱瞻基。
“證據嗎,本太孫自然有。”
朱瞻基胸有成竹的回答,隨手又拿出一個厚厚的小本本,在所有人面前,再次晃了晃。
沃日,小本本不是被皇上沒收了么,咋又出現一個?
所有人的心,再次懸到嗓子眼。
看向御使孫明的眼神里,有一萬頭草泥馬在狂奔,都是你個大傻逼,沒事干嘛招惹太孫。
這下好啦,人家亮出殺手锏了!
“皇上,這個小本本上記載的,是關于河北部分官員的罪行,都是當地老百姓供述,于謙整理后,并暗中核實過的;”
“請皇上過目!”
眾人終于舒了口氣,心說原來是河北部分官員的罪證啊,嚇了俺一身冷汗。
好在咱向來不和河北官員參連,這火燒不到咱頭上,咱們安心的看熱鬧吧。
“太孫,何以見得,小本本上的供述,就是真實可信的呢?”
御使孫明不甘心,追問道。
“孫大人,河北知府王上良,你可記得?”
“你們之間的那些個破事兒,有人記得很清楚啊,你難道忘啦,要不我幫你回憶一下?”
朱瞻基譏笑道。
“你……”
孫明一聽到王上良,又聽到那些個破事,立馬軟了。
隨即孫明跪地對著朱棣磕頭,聲淚俱下道:
“皇上,臣有罪,臣有罪,請皇上開恩!”
沃日他姥姥的,這是啥情況?
御使孫明和河北知府王上良之間,有啥破事?咋就這么干脆利索的認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