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 東昌之戰(zhàn)
“建文二年,朱高煦也參加了白河溝之戰(zhàn),但剛才為師在白河溝之戰(zhàn)中并未提及到他,這是有原因的。”
“當時朱高煦剛剛從軍打仗不久,他的軍事才能還沒有從充分暴露出來,這事兒得在后面才能有具體的敘述。”
“繼續(xù)說正事兒啊,白河溝之戰(zhàn)后,朱棣在東昌被朝廷軍隊擊敗,大將軍張玉戰(zhàn)死,好在朱高煦及時帶人趕到,把他老爹朱棣救了出來。”
“哎,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東昌之戰(zhàn),現在來具體說一說這場對于朱高煦比較重要的一場戰(zhàn)役。”
“不過在這里,先來了解一些當時的背景,剛剛說到李景隆兵敗白河溝之后,就率領他的殘兵敗將逃到了濟南城。”
“建文二年五月,也就是白河溝之戰(zhàn)之后的第二個月,燕王朱棣乘勝追擊,在濟南城郊外再次擊敗朝廷部隊,于是趁勢包圍了濟南城。”
“這時候山東參政鐵鉉,還有參將盛庸率軍抵抗,因為敵我兵力懸殊,于是兩人手寫了一份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掛在城墻上,迫使叛軍不敢進攻。”
“你說這是什么辦法,拿朱元璋的靈牌來當擋箭牌,這也是沒誰了。”
“不過還好,叛軍因為顧忌這個,因此不敢主動進攻,到了八月,朱棣一直沒能拿下濟南城,且因為糧草問題,于是只好撤圍北歸。”
“說是濟南之戰(zhàn)之后,朝廷軍隊便替換了主帥,因此取得了戰(zhàn)爭主動權,于是主動發(fā)動了討伐戰(zhàn)。”
“建文二年十月,濟南之戰(zhàn)之后的兩個月,朱棣聽說朝廷軍隊從濟南北上,于是主動率軍南下迎擊。”
“與此同時,朱棣明面上派遣部隊征討遼東,實則暗中派遣徐理和陳旭在直沽,也就是今天的TJ市中修建浮橋,以便部隊繞過青縣還有長盧的朝廷軍隊防線部署。”
“這是背景哈,接下來才是最精彩的部分,仔細聽好了!”
“十月二十五,朱棣麾下大將軍張玉率領部隊從通州出發(fā),一路南下,沿著河邊晝夜兼程,襲擊了南軍監(jiān)倉哨所數百人,導致南軍不知叛軍的具體動向。”
“十月二十七日,張玉率軍來到滄州,當時南軍守將徐凱部還在修繕加固城墻,張玉見狀,果斷下令進攻。”
“說是士兵們有些還沒來得及穿上盔甲,便手持武器直接投入了戰(zhàn)斗,在張玉的指揮下,叛軍通過肉搏戰(zhàn)攻下了滄州。”
“此戰(zhàn)張玉部斬首一萬多人,獲得馬匹九十多匹,生擒守將都督徐凱和程暹,還有都指揮使俞琪,趙滸,胡原,李英,張杰并指揮以下幾百人。”
“而另外一路叛軍從長盧渡河經過景州,于十一月初四到達德州,并不理會濟南城的南軍。”
“當時盛庸駐守德州,朱棣便派人前去招降他,結果盛庸不干,朱棣沒辦法,只好率軍進攻德州。”
“盛庸此人也是個不錯的將領,朱棣進攻德州之時,他便親自率軍繞到了朱棣部的后面,襲擊燕軍后軍。”
“但因為是朱棣親自在后軍殿后,導致盛庸部很多人都不敢朝他射箭或者抓他,即便朱棣當時身邊只有數十人的護衛(wèi),盛庸部仍然被朱棣部斬殺百余人后全身而退。”
“到了十一月,燕軍主力部隊到達臨清,朱棣隨即決定叛亂南軍的糧道,派遣騎兵直接去到大名,燒掉南軍的糧船。”
“于是燕軍從館陶渡河,這里指的是衛(wèi)運河,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當時是黃河剁淮入海,明白嗎?”
“好,說是燕軍先后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南方,迫使被困在德州的盛庸南撤。”
“但盛庸也不傻,當即就決定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聊城,跟燕軍決戰(zhàn),并且在陣中布置了大量的火器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燕軍南下抵達東昌城外,盛庸親自率軍出城迎擊!”
“而朱棣也是嫌盛庸有些麻煩,只能帶隊親自沖鋒,朱棣沿用之前的戰(zhàn)術,先沖擊盛庸部左翼。”
“誰知盛庸早有準備,他在左翼布置了精銳步兵,燕軍沖不動,于是改沖中間,就在這時,盛庸開陣將朱棣誘入,隨即把朱棣包圍了起來。”
“當時朱棣被重重包圍,燕軍大將軍張玉,朱能,還有就是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帶兵來救。”
“朱能負責殺入重圍,開辟出一條血路,而張玉則是負責引開南軍,而朱高煦就負責救援朱棣。”
“就這樣,在三方通力合作下,朱高煦終于救出了朱棣,迅速撤離了戰(zhàn)場。”
“但大量進行沖擊的燕軍被盛庸部預先布置的火器毒弩所傷,張玉還戰(zhàn)死了,后來南軍將領平安率部趕來,與盛庸部一同作戰(zhàn)。”
“第二天,燕軍再戰(zhàn)不利,并且還損失了一萬多人,于是只好北撤修整,結果遭到盛庸部和平安部率軍追殺,說是燕軍死傷甚多。”
“擊退了南軍的阻攔之后,朱棣于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率軍燕軍回到了北平,開始修整。”
“這里有個小細節(jié),說是張玉為了救自己而戰(zhàn)死,這讓朱棣十分傷心,后來還為了他絕食三天。”
“說是東昌之戰(zhàn)后,朱棣多次瀕臨險境,但是由于朱允炆下了一道圣旨,這才讓朱棣每次都能死里逃生。”
“那么朱允炆下了一道什么圣旨呢?圣旨的內容是,毋使朕有殺叔父名,就是說別讓朕被帶上殺死叔父的罪名。”
“哎,正是由于朱允炆的這道圣旨,讓南軍的諸多將領害怕被朱允炆扣上殺叔的帽子而被處決,又怕抓住朱棣讓朱允炆難做,朱允炆之后也會刁難自己,所以都不敢傷害朱棣。”
“南軍不敢傷害朱棣,自然也不敢抓他,說是朱棣仗著朱允炆不想被扣上殺叔之名而不敢輕舉妄動的機會,自己一個人騎馬到前線去偵查,又或者繞到南軍后方偵查,南軍都無可奈何。”
“因為不敢抓他,也不敢殺他,這就相當于是朱允炆給予朱棣的一項特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