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視頻通萬界,開局剪輯十大帝皇

第83章玄武門之變

  唐朝初年“玄武門之變”發生,李淵是這場政變的受害者。

  因為這場政變,他被迫下臺,當了太上皇。

  但是,不得不說,李淵又對這場政變負有極大的責任。

  正是因為他沒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這一場慘劇的發生。

  李淵沒有鞏固東宮太子的地位。

  東宮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是國家的未來。

  太子穩定,則朝廷穩定。

  太子不確定,則朝中大臣必然為了將來自身的利益,在皇帝的諸皇子中選擇依附,從而造成朝廷的動蕩不安。

  李淵其實已經確定了太子人選,就是李建成。

  但是,雖然確定了太子人選,卻并沒有鞏固太子的地位。

  從史料上我們可以看出,李淵至少三次對李世民說,想要傳位給他。

  因為這些史料都是經過后來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們并不確定這些史料的真實性有多大。

  不過,無風不起浪,肯定李淵表達過對李建成的不滿,表達過想把皇位傳位李世民的意思。

  否則的話,李建成也不會那樣著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淵如果不喜歡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為太子,那就應該趁早決定。

  絕對不能一邊選定李建成為太子,一邊對李世民說,想把太子之位傳給他。

  這樣做,不是人為地制造兒子們的矛盾嗎?

  而且,李淵沒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權力。

  如果李淵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來擔當,不替換成別人。

  那么,他就必須趕緊限制李世民的權力。

  皇權社會,是一個皇帝權力獨大的社會。

  凡是皇帝權力獨大的,凡是皇帝實行獨裁統治的,社會反而顯得很安定。

  若是權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動蕩不安。

  所以,一般皇帝在選定東宮太子后,都會限制其他皇子的權力,讓其他皇子無論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淵在確定李建成為太子的時候,卻并沒有限制李世民的權力。

  李世民的權力無比大。

  一方面,他手握兵權,軍隊基本上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調度。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權。

  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

  連李建成和李元吉都發現了這一點,無論如何,要把房玄齡等文官以及尉遲恭等武官從李世民身邊調開。

  李淵竟然沒有發現這一點。

  如果李淵覺得李世民的權力無法撼動,那么他就應該盡快換太子,把太子之位讓李世民來當。

  否則的話,越往后拖,危險越大。

  最后,李淵還沒有處理臨場事變的能力。

  以上說的,是“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的一些預防事情。

  當李世民準備制造事變,向李淵告狀,說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淵的妃子們有荒唐事情的時候。

  李淵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李世民設的一個局,目的是要引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殺掉他們。

  這是他不敏感的表現,當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淵。

  但是李淵對李世民告狀的處理,就顯得很不成熟,很荒唐。

  他當時是準備在第二天,把一幫老臣叫到身邊,同時把他的三個兒子也叫到身邊,讓他們當面對質。

  李建成兄弟和李淵妃子有不正當事情,怎么能在老臣面前對質呢?這不是顯得很可笑嗎?

  也許,李淵本來的意思不是對質,而是想調解三個兒子的關系。

  但是,明知道三個兒子已經勢若水火,還怎么調解呢?

  李淵完全沒有把自己的角色轉變過來,還是以一個父親的角色來處理家庭瑣事,不是以一個政治家的角色來處理國家大事。

  這樣做,怎么會不出問題呢?

  總之,李淵因為政治水平低,事前沒預案,事后沒應對措施。

  最終“玄武門之變”發生后,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節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劇。

  而想要解決太子府和秦王府的矛盾,只能讓一方徹底消失。

  問題是,李淵雖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也是一位仁慈的父親,他無法做出人生中最殘酷的抉擇,所以只能選擇坐視不理,任由事態的惡化。

  說白了,所有的惡果,全由李淵一人來承擔。

  李淵有自己的不幸,因為他丟失了皇位和尊嚴。

  李淵也有自己的大幸,因為他練就了隱忍退讓的大智慧,最終能夠和李世民和平相處,得以善終。

  事實上,李淵最大的幸運就是,李世民是一位出色的繼承人,他繼往開來,讓大唐帝國在世界歷史上輝煌無比,大放異彩。

  歷史已經遠去,昔日的帝王已經化為一抔塵土,紛繁復雜的歷史糾葛也都煙消云散,雁過無痕,留下的唯有古人的智慧,今人的感悟,僅此而已。

  李淵在61歲時將皇位讓與李世民,其后,他作了9年的太上皇。

  從史書記載看,李淵的這9年,感受應當是非常復雜的。

  一方面,李世民對他并不太好,李淵受過不少委屈。

  另一方面,他又親眼見證自己開創的帝國,被李世民帶入盛世。

  逍遙歲月,正是李淵想作的。

  雖然其光芒為兒子李世民所掩蓋,但作為創業之主,李淵的才能、雄心都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無論是否出于本心,地位既然已經禪讓出去,就要自覺退出禮儀之外的所有政治生活。

  李淵作太上皇的9年,沒有參與任何政治事務,是真的想要“逍遙晚歲”。

  然而,逍遙晚歲,氣是沒少受氣。

  李淵退位之初,還是居住在太極宮,李世民則仍在東宮處理朝政。

  貞觀四年,李淵被迫讓出太極宮,搬去了大安宮。

  史書沒有直接記載李淵在大安宮過得好不好。

  但是,貞觀六年,馬周的一封奏疏,則表明了李淵過得真不好。

  馬周提到,大安宮在宮城右,“墻宇門闕,方紫極為卑小”。

  而且在宮外,這讓朝見的藩夷,四方來人看起來都不好。

  而且,唐太宗熱天會去九成宮避暑,太上皇卻留在熱處。

  馬周旋即以“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本”,直接替李淵鳴不平,表示李世民在孝上有所虧欠。

  李世民有容人之量,納諫之度,并逐步開始有意識緩解父子關系。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