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青松不知公主為何會在紅葉城中?這么多年又為何不曾回到宮中。”
“世人皆知,青玉國三公主玉檀六年前死于言國除夕夜的一場大火里,言國國君為了安撫青玉國,不得已拱手相讓三座城池,才讓此事平息。”
“說起來也是可笑,堂堂一國公主的性命卻只值三座城池。亦或者是,青玉國宮中的那位不曾在意過她的死活?說不定對于不費一兵一卒而得的城池而沾沾自喜,根本就不想追究她死亡的真相。”
“在世人的眼中,她早已是一個死人。見不得光的人。又怎能再出現在人的眼前。青玉國朝臣為了那三座城池,又怎會允許她活過來,更何況是一個他們放棄了的公主。”玉夕辭有些悲痛的說道。
“公主,當年之事,陛下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陛下他……”冷青松有些痛苦的解釋道。
“苦衷,當年可正是你口中的那位好陛下,她的好父親,親自將她送去言國,不管不顧,他國為質。他又怎會不知一個質子在敵國會有多難。為了他那所謂的雄圖霸業,還不是舍棄了她,那是她唯一的女兒啊。”玉夕辭說著說著淚水早已滿眶。
“冷宮四年為質,其中百般欺辱,你們又可曾知曉。六年前的除夕夜,你的那位好陛下正在宮中設宴歌舞升平之時,本是萬家團圓的時候,你們又可曾想過?有個在異國他鄉的公主,言國冷宮中的她,孤苦無依,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火吞噬自己,卻無人施救,你可知那個時候的絕望。在最熱鬧的時候,在歡聲笑語中她將凄慘的死去。”
“公主,那場大火發生得蹊蹺,你可知是為何?”青松哽咽的提出自己的疑問。
“還能是為何?若不是你們的背信棄義,導致言國國君惱怒,她又怎會失去性命。開始的時候言國宮中之人只會欺辱她,折磨她,讓她的生活艱難些,倒也不會太過分,不至于傷她性命。每次她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總會在想著故國的百姓,想著遠方等著她回去的父兄,想著終有一日兄長一定會騎著千里馬來接她回家。”
“人的心中一旦有了期望,就會格外的珍惜自己的性命。可她終究還是沒有等到父兄,一紙戰報,打碎了她心中的期望。她的兄長背信棄義,不惜撕毀兩國協約,不顧異國他鄉的胞妹。她以為自己是為了故國百姓的大義而犧牲,殊不知她在世人的眼中何其可笑,一切的一切,不過是你們狼子野心的騙局。她受盡言國百姓的唾罵,她們恨不得飲其血啖其肉,又怎會留她的性命。一場大火不過是他們最后的仁慈,小公主死在了她十四歲除夕那年。”
“被血濃于水的家人所放棄,被守護多年的百姓所背叛,絕處逢生本是不易,又得付出多大的代價,又怎會再出現在人眼前。玉檀公主早已死在了六年前,現在活著的是楓月閣的玉三娘。”玉夕辭的眼中有些恨意、傷感。
“公主,青松該死。竟讓公主受了如此多的委屈。早知如此,青松當年誓死也不會離開公主。”冷青松極其后悔,責問自己當年為何沒有堅持陪公主去言國為質,若是他在,公主可能就不會受到這么多的傷害了吧。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冷青松這個名字當年還是我贈與你的,我們也算是一起長大。當年,你在仕途與我之間,你選擇了仕途。我也不曾怪過你,你武藝超群,在我身邊當個侍衛倒也是屈才。你本就應該一展宏圖,如今的御林軍統領,也算是新帝的左膀右臂,前途無量。”玉夕辭略微有些欣慰的說。
“多謝公主體諒,當年之事早已過去,不論對錯。公主為何不曾聽陛下他們的解釋,也許事情并非如此,當年之事有所誤會。”青松仍然不死心的問道。
“解釋又有何解釋?你也曾說過事情早已過去,再追究又有什么意義?所受到的傷害無法彌補,死去的人也無法復生。真想問問,他們在午夜夢回之時,可曾會夢到異國他鄉的女兒、他的胞妹”玉夕辭說道,眼中神色未變。
“陛下,這些年來一直很思念公主。當年公主已逝的消息傳來,陛下一夜之間,華發叢生,為了大局考慮不得以放下個人恩怨。幾年前,陛下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殿下。現在,身為太上皇休養于長安殿。無論是現在的新陛下還是太上皇陛下都不曾忘記過公主,時常念著公主。這幾年來太上皇陛下的身子不是很好,太醫說太上皇陛下是憂思過重,新陛下也是多年未見笑容。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公主能回去看看,解除當年的誤會。”冷青松勸說著,不再言語。
“不必了,我如今過得很好,只希望你們不要再來打擾我的生活。”
玉夕辭與冷青松不再言語,冷青松離開后,取來毛筆將情況簡單說明,綁在信鴿腳上放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