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一步三搖高興的回到了客棧,想著明天要去恭王府提親,這算是曹雪芹大事,雖然高興但是不影響他的思維。
他清楚清朝時結婚很注重禮節,所以結婚有很多的程序。首先就是文定,也就是訂婚。訂婚的時候,男方需要送給女方家金珠飾禮,也就是金銀珠寶。一般這些金銀珠寶女方家在聘禮單上不會明確數目,意思也就是男方隨便給,但是只能多,不能少。除了金銀珠寶之外,其他的東西都是明確的數目。正禮需要100兩,還有喜糕要十擔,酒要有兩擔,彩鐲40兩,還有犒食十兩。這還是普通人家,像恭親王府估計這點聘禮太寒酸,根本拿不出手。
雖然自己身上還有30兩,但是這些是自己本次考科舉一路的花銷。身上也沒錢啊。正在發愁想著怎么解決。
話說六王爺奕欣帶著女兒坐著轎子回到了恭親王府。來到正堂做好,自然有下人端著茶水送了上來,王爺和格格喝著水,這時格格突然對著王爺說到:“阿瑪,你看曹工資看著家里也不像是太富裕,估計也沒有太多錢,明天曹公子上門來定親,你可別為難人家。”
六王爺聽了自家寶貝女兒的話當場笑出聲來,說到:“還真是女生外向,這還沒嫁過去,就知道向著夫家了,放心吧,只要和一般人家有這么幾百兩聘禮就行了。其他為父自會安排”。我們榮兒格格這才放下心來。
卻說曹雪芹正在為聘禮發愁,想了半天,終于讓他想到一個好主意,原來是他上輩子爺爺和父親因為喜歡收集各種書籍名畫古硯,又收集一些雜七雜八東西,其中有制造松江墨秘方,有染布秘方,有制香的秘方,三個方子,當時他們家收藏這個純粹是圖個樂子,但是聽那戶人家說這個在清朝時期可是每個行當不傳之秘,都是傳家寶,一個方子就夠一個家族興盛了。
當時曹雪芹聽他爺爺說這件事比較好奇,就自己拿來看,后來他自己也試著用這些方子自己動手做了,果不其然,方子是真的,但是后來他需要上大學,然后去大學教書,也就偶爾買著材料自己做墨和香,自用。
沒想到到了清朝最后還得靠自己興趣愛好發家致富。曹雪芹緊皺的眉頭終于松了下來,就趕緊下了客棧,去往京城最大的數據四合書局去問問。
到了書局找了掌柜,說明了情況,掌柜也起了興趣,這名讀書人說他自己傳下了制墨的方子,也姑且讓他一試,反正也沒損失。
就安排他到后房,制硯的場地讓他自己制作。
然后等了差不多一個鐘頭著,就看到這個年輕人拿了做好墨過來。掌柜仔細一看品相極好,然后用水劃開粘了墨寫上幾個小字,顏色純正是塊極好墨,看著像是徽墨曹素功墨。掌柜問到:“小哥貴姓”
曹雪芹說到:“在下免貴姓曹,掌柜客氣了。”
掌柜一聽姓曹就有一種果然如此,覺得估計是曹氏子弟估計急用錢把傳家制墨秘方來出售。
就說到:“小哥準備開價多少”
曹雪芹伸出兩支手指。掌柜看到想著果然要報價兩萬兩,但是方子金貴,自己不買,其他書局也會買,就說到:“好,兩萬兩,這方子我要了”,曹雪芹聽完也是覺得驚訝,自己準備報價兩千兩,掌柜誤會自己注意,說是兩萬兩,但是這也能說明這個方子真的很值錢。
雖然心中心想著,但是嘴中說到,掌柜的痛快。
我這就寫方子,不一會寫好,掌柜拿去當場制墨,手藝比曹雪芹好的多,看來掌柜是個制墨高手,只用了半個時辰就做好,品相是極好的,在硯上劃開,稠不不漂,色澤鮮艷。然后寫出字來帶著一股濃郁墨香,掌柜很滿意。說到小哥是個痛快人。
然后說到:小哥是要銀票還現銀。
曹雪芹考慮一下說到,一千兩銀票15張。剩下換成八張五百兩的,剩下的換成五張一百兩銀票,500兩現銀。
掌柜聽完就安排人去準備,大概一盞茶時間,就準備妥當。
掌柜讓曹雪芹當面驗票,都是大清龍頭銀票,去銀號見票取銀很是方便。
曹雪芹點完銀票,查看無誤后,就起身告辭,然后出門顧了馬車,去京城去準備明天聘禮。
準備明天就下聘,一般古代都有提親步奏。
1、三書六禮
古代提親一般是三書六禮這樣的流程,因為是明媒正娶,所以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不行。但如果是納妾的話,就沒有那么多規矩了,隨意一些也是可以的。
(1)三書
三書指的是聘書、禮書和迎書。
聘書是指訂親之書,是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的;
禮書則是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過大禮﹞時用的;
迎書即迎娶新娘之書,是結婚當天使用的。
(2)六禮
六禮指的是從議婚到完婚中的6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是六禮中的第一禮,它是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得到應允后,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廟進行占卜;
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因為榮兒格格是比棋招親,又有六王爺親口許婚,就把納采,問名,納吉,合在一起了,就等著曹雪芹去下聘禮了。
曹雪芹先坐著馬車先來到市場顧了20多個勞力,然后浩浩蕩蕩去準備聘禮,等買好聘禮,就準備回到客棧時。看到有個專門出售房子牙行。就心中一動,自己需要買一套四合院。準備自己婚房之用。
就讓其他人先把東西送到客棧,然后自己就來到牙行。
只見牙行里有十幾個人,有買房子,也有賣房子的。
掌柜的一看有位客人來到大廳,就熱情迎接上來,說到:“這位小哥是來看房子的嗎?”。曹雪芹點頭稱是。然后讓掌柜的拿過來所出售房子冊子觀看,大部分都是京城二環以外的房子,價格在200兩到600兩不等,看位置和新舊。看了一圈沒有合適的。
正在想著是不是到下一家在看看時,就聽到大廳里有個穿著綾羅綢緞像是大管家人和一個穿著儒服的中年人說到,我們大人這套房子是一處十進園子,因為我家大人要到浙江赴任。所以才要變賣這套園子,位置好,旁邊都是一些官員富商居住。要價1萬兩,根本就不貴,而且園子里家具和丫鬟下人50多人都算在里面,李老爺你之前和我家大人有點交情,你給你這個價格,所以你還是準備一萬兩,我們好去官府去過文書。
這位李老爺,原本身上喘著兩萬兩銀票,可以是昨天去喝花酒后回來醉醺醺的被人一棍子打昏,身上銀票全部被搶走,他已經去應天府報了案子,但是官府也只是說讓他等消息。可是這邊要買的房子就沒有了。所以著急的和大管家解釋。可是沒用。這位大管家也看出來這位李老爺是遇見難處,拿不出一萬兩。看來自己只能在找人購買,可是能直接拿出一萬兩銀子去買的人又不多。正在發愁,有園子大也不好賣。
曹雪芹聽到這個園子這么大,而且一應家具丫鬟下人齊全,就動了。來到這位大管家面前說到。
這位大管家,我剛聽你講的園子感興趣,不知道能不能帶我去看看。
這位大管家正在發愁,沒想到眼前就有人說感興趣。當場高興道:“這位公子請跟我來”說著領著往前走去。而這位李老爺看到有人要去看這處園子,也是沒哲。只能唉聲嘆氣不提。
曹雪芹跟著這位大管家,顧了馬車開到三座橋胡同,到了一處氣派府邸徐府,看著大門就氣派,而且出行便利。大門有6個家丁看著大門。進了大門就是園子,只看到各種花草樹木,亭臺樓閣豎立在路兩旁,看到往里走是圍廊把個十進的園子分開10道門,都有圍墻,每道門有一個家丁看守,曹雪芹看著十分滿意,就和大管家說這座園子我要了,就是價格還能不能商量一下。
?首先更正一下,“四合院”這個概念,在清代其實不是很流行。這是個后來才有的稱呼。清代怎么說呢?說“院”。一個院子就是一個獨立空間,如果這個院子東南西北都有房,那就叫“四合房”,也就是后來“四合院”一詞的出處;三面有房就叫“三合房”,兩面有房一般就是南北房了。
所以您看,所謂四合院,只是院子的一種形態。更進階一步是“進”,通常一個四合房或一個三合房被稱為一“進”院子,如果有兩個院子就叫兩進,三個就叫三進,以此類推。清代有錢有地位的人所住的,整個宅子經常由數進甚至十余進院子組成,絕不是一個“四合院”就能夠的。
所以在清朝買房,您可別跟中介說“來個四合院”,只要報上您的預算和需求,如準備花多少錢,家里一共幾口人,人家中介再通過您的穿著打扮、行為舉止來分析您的身份,很快就能給您推薦出合適的院子。
再來說一個住所要多少錢——其實和現在一樣,得看您要什么樣的院子。前面說了,豪門大戶那都是數進十幾進的,要買下來估計得有個萬兒八千兩銀子。要只是自己獨門獨院過小日子,那幾百兩也能買一套。
要了解當時的房價,最直接的辦法是看一些清代遺留的房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就收藏了一些。從上面可以看到,乾隆三十七年,椿樹頭條胡同西頭路北某院,東瓦房3間,西瓦房3間,共房6間,價格230兩;乾隆四十九年,某胡同某院,西房4間,北房1間,東灰房2間,共房7間,價格300兩;嘉慶二十一年,鼓樓斜街口內路北某鋪面房,門面3間,后房2間半,共房5間半,價格300兩;同時同地路南鋪面房,門面1間,后罩棚1間,共房2間,價格200兩;(一吊是一千文,和銀價的兌換一直在波動,這兒您就粗略地按照1兩銀子兌換1000文制錢的官方規定來理解吧。)
這個價錢怎么樣呢?就這么跟您說吧,您要是出仕,當個從一品官(文職),您一年的官方收入(不計補貼)也就477兩左右。您可別說這一年薪水就可以買合適的居所,您得考慮這是從一品官兒的薪水,而上面提供的房價,都只是一個院兒的錢。哪個從一品住一進的院子?由此可見,這房價沒有現在那么恐怖,但也是挺貴的。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居首都,大不易”啊。
①清朝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開銷,每年大概在一百兩左右,口糧以每個月50斤大米統計,每年口糧大概在600斤左右。
當時清朝的親王年俸為1萬兩白銀,祿米是一萬斛。要知道,當時的白銀的購買力要比現在的人民幣要強了太多,當時的一兩白銀折合成人名幣大約在500元左右,因此光是年俸就有500萬元,這放在現在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另外,不要忘了,還有1萬斛米,換成錢的話,也相當于現在的300多萬左右,一年加起來的收入能夠達到800多萬。而且親王還有自己的封地,算上封地上的話,那收入放在現在絕對是不敢想象的,這也難怪他們平時出手都是十分的闊綽,感情是有錢啊。
②清朝丫鬟
康熙四十五年,休寧縣項國正自愿將次女喚作鳳弟,虛歲七,賣與汪宅為女,“得受財禮銀五兩整”。
雍正五年,方將泰自愿將三女足弟,憑媒出賣給二十五都二圖汪名下為婢,“得受身價九五色一十六兩整”。
乾隆四十八年,滿斗買得鄭榮及其妻劉氏、婿高受兒、女二妞四口為奴,用身價銀二十五兩
道光二十二年,徽州錢邦貴情愿將親生女領兒賣與朱奶奶名下為婢,通過引牙“賣得價九七大錢弍萬文整”。
還有些丫鬟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被買到大戶人家,很多人家都喜歡買這種丫鬟,因為買這種小女孩價格很低但是培養她們幾年后,讓他們學會刺繡做飯洗衣之類的技能之后轉手賣出去,那時候的價格會翻好幾倍,所以這些丫鬟被當成了掙錢的工具來轉賣了。其中作為特選的高級婢女,經過專門訓練更可以“價昂者自五百金至千金”,次一等的“亦必能烹飪縫紉,方為合格,身價自二三百兩至五百金”,在《清稗類鈔》有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