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新田、墾荒地
春耕前夕,苗家人都會去挖土墾荒,有的人家還會去開新田,你看,山上那一片片層層相連的梯田,都是苗家人一代又一代開新田的成果!
在荒山上造田可不是一件易事,首先是選址,要在有水源或能引渠灌溉的地方才行。開新田的人家一般人口發展很快,糧食不夠吃,當然也要有適合的荒地才行。
選好址后,一家老小齊上陣,先用斧頭柴刀砍好荊棘與灌木,過幾天后,等快干了就來燒掉。然后挖出草根與樹根,男人們還得用鋼釬撬出大石塊,用鐵錘砸碎,再撿起碼成田坎,女人們得用鋤頭細細的挖起土,然后用撮箕挑起土,把田坎再加泥土填實,不讓它有大縫隙,這樣才能防止做田時水流失。田里的泥土得深挖,第一二次挖出來的泥土,全部用于填田里四周的各個邊角與縫隙,還要用鏟子不厭其煩的反復拍實,有的還要用木錘反復敲打填實,這樣第一道工序才算完工。
接下來再深挖田中的土,把挖好的泥土積累到一邊,堆積到可以夠鋪一塊田才行。再繼續用木錘及大棒把田再反復的敲打拍實,確保不會漏水了,這樣第二道工序才算完成。
接下來得挖渠引水,如果隔水源較遠,那么只需挖一條小溝就行,也不要把泥巴拍實,因為路遠水渠引水都會滲透過多,所以一般都不用水渠引水,而是用大杉木挖空中心,一塊連著一塊從高到低,從上到下的引水,這樣就避免了水的流失,而那條溝僅僅是用來放置杉木塊的。杉木抗腐力強,一塊杉木引水管最少可用七八年。當然如果離水源近,就得挖大水渠,水渠也要反復拍打牢實才行。
接下來是第三道工序了,把水放進新田,水量不必多,人則反復在上面穿著雨鞋來回走著踩,再反復敲打拍實,如此不厭其煩的重復著,兩三天后,水不再滲透,再把壘好的泥土挑起,一擔擔均勻撒入水中,作為秧田的土,然后一直放水把土變稀,還要從家里挑上牛糞鋪上厚厚一層,這樣才能保證土質的肥度,才能產出糧食,整個過程繁瑣又辛苦,一家老小七八個人,一天不間斷要忙上一個多月才行。而第一年新田的收成都不會太好,無論你如何細致的擺弄,它的水分流失依然比老田快,所以稻谷缺水自然低產!
而開墾荒地則簡單的多,相比新田荒地面積要寬的多,是不需要用柴刀斧頭大面積去砍灌木和荊棘的,人們只需要在荒地盡頭邊緣處,砍出一個兩米寬的火界線就行,然后選擇無風大晴的日子去燒荒,燒時,火界處是有人拿著大把松樹枝或多個水桶守著的,以防火越界時好澆滅的,當大火燃盡之后,只需用挖鋤把樹根草根挖去就行,巖石也不要去管它,然后拿著鋤頭挖一次,就可以種上玉米、小米和高粱了。
和新田恰恰相反,第一年的荒地由于燒山的草木灰肥料充足,農作物也長得特別好,也不需要去背牛糞的!
苗寨的每一塊田與每一塊地都包含了苗家人太多的汗水與感情,所以他們祖祖輩輩以來,就特別愛家與團結!
鐵漢今年也和阿雅去開墾荒地了,他跟阿雅父母說,栽上藥百合,鎮里的藥材公司收購,這次來時他已把種子帶回了,按計算應該比栽玉米養豬更合算。阿雅家的日子一定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的!
阿雅一家很是高興,跟鐵漢說,今年阿雅出嫁的日子已擇好,在秋收以后的八月中秋節。
鐵漢高興的無法形容,隨后扯起嗓子唱起了一兩句不著調的山歌:
幸福日子快來臨
哥與小妹永不分
來年多養好兒女
日子越過越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