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平亂示威,天下懾服
少年被押著跪在地上,嘴上不住地罵道:“放開我,給小爺一把刀,砍死你們這群鱉孫。”
周勃上前給了他兩巴掌,臉都呼腫了。
少年還在繼續叫罵,宋冉從懷里取出一柄短刀,把少年的手腕切開,鮮血直流。
宋冉邊擦著刀邊說:“你還能活半個時辰。”
少年果然閉上嘴,他還不想死。
宋冉繼續問道:“你是何人?去往何方?”
少年沒說話,宋冉再他的手腕又開了一道口子:“現在活不了半個時辰了。”
“我說,我說。”少年再也繃不住。
少年如竹筒倒豆子一樣:“我叫鄧宗,是平陽鄧氏的人。帶領手下去安邑支援董氏。”
他還是沒有說實話,他只帶了百人,他爹鄧茅還帶了1000人在后面不到二里地。
他是小孩,玩心重,就帶了一百騎自封先鋒官先行開路。
宋冉把繩子割開:“走吧。”
少年上馬向后狂奔,不時回頭看看有沒有人跟上,轉眼跑的沒影了。
此時杜預和丁奉已經趕到,看著地上的死尸安排人清理到一旁。
劉辨掀開馬車的簾子道:“跟上去,遇到大隊人馬留下幾個活口。”
丁奉和杜預各自率領精騎出發,沒多會兒就看到了大隊人馬。
丁奉一個手勢,精騎散開,舉槍便射,轉瞬間倒下大半。兩輪射擊后只有數十騎四散奔逃,被精騎追上去抓回來。
鄧茅被擊中了肩膀墜落馬下,鄧宗眉心中了一槍已經死的不能再死了。
丁奉舉槍問道:“誰是領頭的?”
活下來的人都指著鄧茅,一個中年男子說:“他是領頭的,叫鄧茅。”
丁奉朝杜預點點頭,杜預伸出兩指一指眾人,精騎們抽刀便砍,只留下鄧茅一人。
鄧茅抱著鄧宗的尸體老淚縱橫,悔不該聽信董氏的話來安邑會盟。
任丁奉嚴刑拷打就是不說話,好在杜預留下了剛剛開口說話的中年男子。
丁奉問道:“什么會盟?有多少家響應號召?”
中年男子一臉諂媚:“大人,董氏來人說不下十幾家世家豪門,恐怕有數萬人到安邑會盟。”
鄧茅抓起一塊石頭砸向中年男子:“你這該死的小人!”
再想拿石頭,被禁衛一腳踹倒。
見到鄧茅印證了男子的話,丁奉命人把二人綁了讓杜預送去見劉辨。
杜預把情況和劉辨說了,劉辨沒有開簾子,冷冷的道:“此時王平定然已經剿滅董氏殘余力量,有他們駐守安邑,無妨。”
杜預拱手道:“需要我遣人去安邑探明情況上呈陛下嗎?”
“準。”
杜預拱手倒退,在路旁把二人斬殺。
馬車繼續前行,趙飛燕給劉辨捶著腿,劉辨躺在褒姒的懷里,吃著褒姒喂給他的點心。
接下來的路上沒有見到叛軍,進入澠池后,劉辨命人找落腳的地方。
澠池是進入洛陽前商旅休整更換憑證的地方,商業發達,宋冉找了一處宅院。
三輛馬車停在院子里還有富余,宋冉把信鴿放出去,通知丁奉和杜預去渡口等他們。
劉辨帶著二美和周勃還有宋冉去街上的酒肆吃飯,聽到一伙商旅在交談...
“聽說了嗎,董氏造反,被滅九族,關中和關東響應他們的世家豪門前去會盟,被朝廷新軍殺了個干凈。”
另一個護衛模樣的人說:“還聽說朝廷把他們的家族都給滅了,殺的人頭滾滾。”
“就該殺,以前我們過弘農渡口到了河東就得給董氏繳過路錢。他們的商品還很貴,利潤很低,現在朝廷官辦的工坊物美價廉,賺的也比往日多了不少。”
“是啊,如今這世道再也不用看世家豪門的臉色了,咱們有錢了,日子也好過了不少。”
褒姒給劉辨倒上一碗茶:“夫君,看來百姓還是很支持的。”
劉辨喝了一口茶道:“你有所不知,開始的時候,他們以低廉的價格拿到商品,轉手就以高價賣出。于謙讓人定了價格,殺了好些人才穩定下來價格。”
幾人吃了飯離開酒肆,禁衛呈上數封信件。
宋冉逐一打開交給劉辨,挑揀了幾個不算太急的捏在手里。
最重要的一封是劉基傳來的,各地部隊都開始休整,準備秋收后先停止擴張,轉而以肅清抵抗力量為主。
劉辨知道,這批軍人出去的時間很長了,時間越久,離家越遠,思鄉之情就更勝一分。
于是讓宋冉回信,加快新軍的訓練,明年夏季之前必須完成訓練,投入戰場。
第二封是房玄齡傳來的,各地叛亂的世家豪門基本都被鎮壓,按律法等待處置。
朝中牽連的官員都已經打入大牢,只等劉辨朱批斬首示眾。
第三封是于謙傳來的,工業改革后第一季度全國各地增收顯著,再有兩個季度的積累,加上各封國上繳的賦稅一到,就可以進行全國性的推廣。
劉辨很滿意,讓宋冉去信贊賞于謙。
宋冉見劉辨心情不錯,就說道:“臣這還有一封王安石大人和張居正大人的聯名密報。”
“何事?”劉辨心下有些疑惑,能讓這兩人聯名的事得是多大事情。
”宋冉拱手道:“太尉士燮的兒子士徽不只是在華陰謀取暴利,而且與關西羌族叛軍和匈奴叛軍有瓜葛。”
劉辨冷哼一聲:“與士燮有什么關聯嗎?”
宋冉搖頭:“并無證據證明士燮大人與此事有關聯。就是士徽在幫世家豪門聯絡蠻邦異族的叛軍,想要引他們入關,壯大自己的實力。”
劉辨略一沉思,用手指敲著桌子:“那就不要動士燮,免得讓投奔過來的大臣們心寒。”
大漢境內暗流涌動,看似大漢以火器武力壓制住反對勢力,但是隨著疆域的擴大,部隊的擴充,火器流入民間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除了以高壓態勢防止火器的流失,組建專門的情報部門迫在眉睫。由他們來進行緝私,隱藏身份深入民間來進行摸查。
劉辨準備到了洛陽后,親眼看看故都的舊址,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過去的悲慘經歷,視情況而定是否繼續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