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一出經(jīng)典名段
燕京市,《國風驚鴻秀》的直播現(xiàn)場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此時此刻,不論是現(xiàn)場臺下的觀眾,還是正在觀看著直播的網(wǎng)友,俱都是興奮地歡呼著。
作為一檔國風類的直播綜藝節(jié)目,節(jié)目組在這上面可是下了功夫,不僅邀請了一些藝術學院的學生,同時還有各大平臺的知名網(wǎng)紅,以及娛樂圈里正當紅的流量小生,對此可謂是使出了全力。
而就從現(xiàn)在節(jié)目的整體熱度上來看,這檔節(jié)目并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經(jīng)過大力的宣傳下,一經(jīng)開播便收獲了極高的點擊收視率,而且再加上它作為一檔宣傳“國風”文化的綜藝,還得到了一些媒體的贊揚,一時間風頭無兩,力壓各大綜藝,排在了榜上第一名。
節(jié)目組喜不自勝,今天的收視率和熱度有望再破新高!
只不過在現(xiàn)場所有人都為節(jié)目和自己的偶像歡呼的時候,評委席上的一個老人卻深深地皺著自己的眉頭,甚至可以說,從節(jié)目開播到現(xiàn)在,他的心情都沒有輕松過。
一次都沒有!
說好的國風類綜藝,但是從第一個節(jié)目開始到現(xiàn)在,他卻一個都沒有看到,真真正正契合“國風”這個主題的表演。
一個個穿著古裝,口中唱著半白不古的歌曲,這就算國風了;
扭兩下腰,耍兩下劍,這就是傳承千年的華夏武術了!
就更別提華國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了。
一個個用著小提琴去拉《二泉映月》,用鋼琴演奏《高山流水》,甚至還美名其曰借西洋樂器來彰顯國風之美,有利于更好的向其他國家推介華夏的傳統(tǒng)文化。
屁!
明明是一堆人不會華國的傳統(tǒng)樂器,反而盲目地去崇拜西洋樂,致使自己在參加節(jié)目時,兩眼抓瞎,只能用西洋樂器來演奏華國傳統(tǒng)古曲。
但這都不是一個民族魂的樂器,拉也只能拉出個四不像出來。
如果不會,大大方方地承認了便是,可卻還硬扯什么中西結合。
這種行為,分明就是忘了本!
此時此刻,他很想問一句,參加節(jié)目的眾多選手,知不知道什么是琴簫嗩吶、二胡琵琶,識不識什么是起伏平仄,角徵宮商!
而且,更加令這位老先生氣憤的是,如若選手無知無腦也就罷了,可是周身的其余幾個評委同樣跟著亂起哄,不知道他們是真的不懂,還是只是聽從導演的安排,營造節(jié)目效果。
想到這里,老先生嘆了口氣。
本來在節(jié)目組邀請他來當評委的時候,他還非常驚喜,覺得這個圈子里還有人愿意擔起弘揚國風文化的責任,是值得推崇和鼓勵的一種行為,因此欣然答應下來。
只是沒想到,這綜藝節(jié)目給他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倘若不是自恃身份,再加上這又是現(xiàn)場直播的話,作為燕京戲曲學院教授、國家著名琴師一級演奏家,且享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秦紹翁老先生,早就直接憤然離場了。
秦紹翁老先生喝了口水,平復自己的心情,告訴自己或許真的能在這檔節(jié)目上發(fā)現(xiàn)好苗子也說不定。
就在這時,臺上的節(jié)目結束,秦紹翁老爺子這里不通過,但是其他幾位評委卻非常滿意,在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后,都給了最高分,選手成功晉級。
緊接著主持人登臺報幕。
“接下來登場的選手是林沐言,為我們帶來一曲《虞姬》!”
主持人話音落下,全場頓時掌聲雷動。
因為和在場的其他選手相比,林沐言是當今正紅的流量小生,節(jié)目組把他請來,一是看重了他的實力,二則是為了他身上的熱度,有林沐言在,這檔節(jié)目的話題度至少要提升個一兩倍!
“言言加油,言言我愛你!”
“沐言你是最棒的!”
“我永遠支持林沐言!”
臺下有粉絲叫喊支持他。
當秦紹翁老先生聽到這個選手要表演的節(jié)目后,不禁也是露出了感興趣的神色,心中多了些許期待。
作為燕京戲曲學院教授他的,又是國家一級演奏琴師,對京劇自然是熟悉無比,《虞姬》這個節(jié)目名字讓他想起了著名的一出京劇,《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這一出戲是梅蘭芳大師表演的京劇經(jīng)典名劇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梅蘭芳大師的私房本戲。
什么是私房本戲?
說白了就是為梅先生專門創(chuàng)作的!
主要講的還是那個故事,秦末時期,楚漢相爭,韓信在九里山設十面埋伏,將項羽困于垓下。項羽突圍不出去,又聽得四面楚歌,懷疑楚軍已經(jīng)盡皆降漢,便在帳與虞姬飲酒作別。而后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至烏江,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江邊。
原名《楚漢爭》的這出戲被梅蘭芳先生改虞姬為主角兒,同時更名,《霸王別姬》!
包括虞姬的一身行頭,同樣是梅蘭芳大師找人專門定做的:魚鱗甲、如意冠、鴛鴦劍、馬面裙、彩繡鳳凰裝……
戲曲界有句俗話:
梅派的樣,尚派的棒,程派的唱,荀派的浪。
在這里,梅派的樣被梅蘭芳先生演繹得淋漓盡致!
但是很可惜,如今時代變了,年輕人都推崇西洋文化,喜歡西方的那一套玩意兒,什么嘻哈、搖滾之類的,至于京戲,在他們眼里都是老掉牙的古董一般的東西了,更有甚者,還以喜歡聽這東西為恥。
就別說現(xiàn)在還肯真心下功夫苦練技藝的孩子了。
戲曲這玩意兒,得打小就開始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方能練出一身真功夫。
而且其中的苦楚,數(shù)不勝數(shù),就更別說還有倒倉這一重要的關頭了。
倒倉,就是青春期的變聲期。
倒過去,以后自然是沒什么問題了;
但如果過渡失敗,要么退出這一行,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費,要么就選擇改琴師、鼓師或者武、丑這幾樣行當。
正因如此,現(xiàn)如今投入戲曲這一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而且照這種趨勢下去,說不定,幾百年后,這一行真正斷了傳承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