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重定錢幣制度。”
楊翦此言一出,真的是石破天驚。
隨著攤子越鋪越大,各項支出越來越大,朝廷面臨的尷尬是,府庫里沒錢了。
朝廷的府庫沒錢,少府的皇家私庫情況更不好。
楊翦還有些余錢,不過那都是從地里刨出來的,而且要用錢的地方也多。
袁術稱帝,自己將不得不發兵征討,解決袁術之后,楊翦不打算主動發起戰事了,而是要專注于解決現有地盤上的問題。
如今自己擁有涼、雍、兗三州與并徐豫三州大部分地區、荊州的南陽,屯田與軍屯已在各地推行,見到了成效,百姓也基本穩定下來,雖然蝗蟲、冰凍、干旱等天災頻發,瘟疫也時有爆發,百姓困苦不堪,深受饑餓與瘟疫之苦,但有相當的百姓也能勉強度日了。
在自己的推薦下,華佗成了太醫令,自己也給予了大量的錢財,讓他研究方劑,收購藥材,應對瘟疫。
涼州叛亂已平定,自己已讓謝家出面,在關中地區組織商團,經涼州與西域地區重開商路,楊若會派兵保護。
從條件上來看,重開幣制的條件已經成熟。
自從董卓進洛陽,毀五銖錢,濫發劣制小錢,導致錢幣超發,物價飛漲,一石谷漲至數萬錢,史書記載:是時谷一斛五十萬錢,人相食啖。
錢賤物貴,幣制崩潰,糧食與布帛成為實物貨幣成為主流的交易手段,朝廷雖然年年鑄幣,但物價高企,不過聊勝于無。
對于楊翦的此議,一眾文謀是持反對與謹慎態度的,王莽與董卓便是因為改革錢幣制度,導致通貨膨脹,最后使經濟崩潰,民生凋敝,導致了自身的滅亡。
李復曾是董卓身邊的首席謀士,更是深知其中的利害關系,說道:“主公若在此時重定錢幣制度,實為不智之舉,第一,如今錢賤物貴,銅鐵又是我們急需之物,耗費大量銅鐵鑄造錢幣并不劃算,第二,百姓如今不愿意使用錢幣,鑄造出來沒人愿意,便成了廢銅爛鐵,重新拿來作其他用途,白白耗費時間與人力。”
楊翦說道:“你們的憂慮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反而以為此時正是重定錢幣制度的好時機。現在流行以物易物,小錢幾乎已經無用,正好用新錢幣代替小錢。最主要的是,現在人們最缺的不是金銀之物,而是糧食,而可以拿出來的糧食現在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完全可以拿來平抑物價。”
看著眾人一臉的疑惑與不解,楊翦不得不給他們深入淺出的講講課。
楊翦的打算是,不再在錢幣上注明重量,而是在正反兩面鑄上建安通寶字樣,以文為基本計價單位。
朝廷只鑄造少量幣值為一文錢的基準錢幣,而主要鑄造當二當五錢幣,面值不同,用料與重量大小有相應區別。
朝廷以一兩黃金易十兩白銀易十貫銅錢易一萬文銅錢的標準做為定制。
為了讓人們慢慢接受新錢,一是錢幣制作要精細,不易仿造偽造,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它在流通中是有效的,也是不易貶值的。
朝廷首先以錢幣向官員們發放俸祿,為了保證官員的錢幣不會作廢,朝廷向人們出售糧食,人們必須用錢幣來購買,人們可以以家中的金銀珠寶按朝廷規定的標準兌換官員手中的錢幣。
這樣做起來有些麻煩,但萬事開頭難,這樣能讓新錢幣順利的參與到流通中去。
朝廷手握硬通貨糧食,可以調節控制物價,可以解決發行新錢會引發通脹的問題。
董卓改革幣制失敗,是因為他的目的本就是為掠奪財富,通脹不通脹他不懂也不關心。
新錢一旦被人們所接受,關注的重點便是兩點,一是金銀銅礦收歸國有,逐漸取消實物貨幣,朝廷建立金銀儲備,可以有效調控物價,二是防止盜鑄,盜鑄這東西在古代很難控制,楊翦能想到的也只有幾條,首先是嚴刑峻法,盜鑄錢幣夷三族,重獎舉報告發盜鑄行為,其次是請書法大家書寫錢范文字,錢范制作精良,留特殊印記,五年或十年以新幣回收一次舊幣,舊幣退出流通。
楊翦雖然不懂什么經濟學,但比起自己面前這一眾文謀,還是強上了那么億點點的。
李復等人聽得似懂非懂,但楊翦首先只是拿官員們試試水,看看效果再推行,便也沒怎么反對。
至于官員,有不愿接受者,可以拿新幣到內務府換取等值金銀,但在年末考課中不得評為甲等。
說到這里,又不得不說起楊翦向皇帝獻上的《官員考課法》,對朝廷與地方官員每年都會進行嚴格的政績德行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