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你泡我三天,我泡你三年
“純屬無稽之言,本太子怎么沒聽說過圣僧所講的傳聞?”
太子神色不善。
“圣僧接下該不會是要給我,或者我父王施法驅邪吧?”
林瀟知道西游時期的劇情發展。
因此,他不想浪費太多時間,讓劇情自己發酵展開。
盡管他的話難以令太子相信。
但只有這樣,才不用經歷枯燥乏味的故事開篇。
“太子相信很正常,若換作是有人突然對貧僧說,世間無佛,貧僧也會太子此刻的心情一樣。”
對方的反應,皆在他預料中。
林瀟繼續說道。
“太子不妨回想一下,國王這三年奇怪的舉動,和從小認識的國王,有哪些不同。”
太子仔細回憶,他父王的確與小時候印象中不同。
其不同之處,指的不是樣貌,更不是性格,而是對他這兒子,與他母親的感情。
自打他父親三年前從皇家寺院歸來,便每日督促他學習。
當他想見母親時,父親總是以各種理由不讓見。
整整三年,他們母子無法見上一面。
曾經他父親十分疼愛他們母子,現如如不聞不問。
“是有些許不同,那又能證明什么?”
太子依然不信自己父親有問題。
林瀟說道:“貧僧有一方法,能讓檢驗國王真假,或是否被妖邪附體。”
太子隨之問道:“什么方法?”
林瀟直言:“妖邪懼怕佛光。”
太子明白他的意思:“好,本太子帶你進去,要是你敢欺騙本太子,定斬不饒。”
有太子開路,他們暢通無阻進了皇宮。
此時的國王,正在御花園閑逛,身后跟著一大堆太監和宮女。
“父王。”
太子行禮。
國王轉身道。
“太子,方才你不是說要去寺院為父王與母后祈福嗎,為何又折返回來。”
太子隨意編了個理由。
“兒臣是要去寺院給父王與母后祈福,不料在宮門口碰上從東土大唐來的四位圣僧。”
太子向側旁退了一步。
“父王,這便是東土大唐的四位圣僧。”
看到孫悟空和豬八戒那一刻,國王心底打了個寒顫,不自覺踉蹌。
太子慌忙上前攙扶,“父王,您沒事吧?”
國王面色略帶懼意,為了掩飾內心的恐慌,和假裝不沒見孫悟空等人,開始拿他們樣貌說事兒。
“除了那位光頭和尚,這三位圣僧太嚇人了。”
“獅猁怪。”林瀟確定國王非是獅猁怪后,赫然大吼道:“貧僧一眼看出你不人,還不快快現身!”
音波含有無上符文秘力,震的獅猁怪神魂顛倒。
怕妖怪跑了,孫悟空掏出棍子,直接捅了過去。
感受到危險,國王模樣的獅猁怪不在隱藏,抓起太子互相轉圈。
當二人停下時,現場出現了兩位一模一樣的太子。
甚至表情說話動作都一樣。
真正的太子,總算相信林瀟沒騙他。
“唐長老,,我才是真太子!”
“胡說,我才是太子,唐長老他是假的!”
…………………………………………
倆個真假太子爭論不休,把一旁的人給看傻了,都分辨不出來。
孫悟空固然有火眼金睛,如今也失了效,不知誰真誰假。
“師傅,這下該怎么辦?”
林瀟不慌不忙圍繞倆位真假太子轉圈,故作打量分辨。
其實他早知道那個是獅猁怪了,只是沒急著拆穿。
而獅猁怪也對自己的易容模仿說十分有信心,認為除了它主人,無人能識破它的偽裝,這是它引以為傲的法術。
忽然,一只手搭在它肩膀,獅猁怪回眸,見林瀟雙眼直勾勾盯著它,竟露出了邪魅的笑容。
獅猁怪慌張道:“我是真的,他才是假。”
林瀟開口道:“我沒說你是假的,你那么緊張干嘛?莫非心里有鬼?”
獅猁怪緊張的情緒愈發慌亂:“旁邊站著妖怪,我能不害怕嗎。”
林瀟哈哈大笑:“我頭一次聽妖怪說自己害怕的,就跟鬼怕鬼一樣令人好笑。”
獅猁怪心頭咯噔一下,預感不妙,想要逃跑,卻發現自己手腳僵住了,無法動彈,連挪動腳跟都做不到。
“這招我屢試不爽,你是怎么識破的!”
獅猁怪驚訝。
林瀟道:“我自有我方法。”
一旁的太子趕忙后退。
“妖怪,受死!”
孫悟空再次掄起如意金箍棒。
“大圣,手下留情。”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半空多了一尊活佛。
“文殊菩薩,為何替妖怪求情。”孫悟空不解問道。
“它是我的坐騎獅猁。”文殊菩薩對著獅猁怪說道:“孽畜,還不速變回原形。”
獅猁怪眼似琉璃盞,頭若煉炒缸。
渾身三伏靛,四爪九秋霜。
搭拉兩個耳,一尾掃帚長。
青毛生銳氣,紅眼放金光。
匾牙排玉板,圓須挺硬槍,兇猛無比。
獅猁怪走到文殊菩薩身前,像只溫順的小貓,趴在他腳邊。
孫悟空道:“文殊菩薩,您向大家伙不解釋解釋,自己的坐騎,怎會跑到烏雞國?還搶了人家的王位。”
文殊菩薩一揮手,佛光包裹一人從遠處飛來。
待佛光散去,里面的人竟是烏雞國國王。
文殊菩薩道:“你不知道,這烏雞國國王當初好善齋僧,如來佛派我來度他歸西,早證金身羅漢。”
“因是不可以活佛之身相見,我變做一介凡僧,問他化些齋供。”
“結果被他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用繩子把我捆了,丟到那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
“我將此事告知如來,如來說他與佛緣盡,便不再渡他。”
“我這坐騎都知此事,想給我出氣,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文殊菩薩道。
烏雞國國王跪拜叩首道:“我知道錯了,不應該言語為難別人,更不應該瞧不起任何人,文殊菩薩懲罰的是。”
眾人這才知曉原委。
太子替父求情道:“請文殊菩薩開恩,父王只是一時犯糊,莫要在降罪于他,我愿替父王接受懲罰。”
文殊菩薩道:“三年已是懲罰,切記,多行善積德。”
父子二人叩謝道:“謹遵文殊菩薩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