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仇此刻又沖著正聚集在這里的一眾燕軍將領道:“各位將軍,大家應該都看到了吧。就是這么一個姑娘孤身一人舍生忘死地為了我們而不惜以一人之力阻擋敵軍。難道她不是血肉之軀嗎?她不是父母生養的嗎?咱們現在也只不過是在戰場上吃了一個小虧而已,日后的勝負尚還是未知之數,為什么你們要如此稀里糊涂地氣餒起來?沒錯,譚將軍是敗了,可又不是我們都敗了,而且他還為我們沖擊出了一個敵軍的口子,那就是值得的。這就是說我們只要可以把時機把握準,對壘之時可以及時找到敵軍的破綻缺口,咱們上下一心不畏艱難困苦,定是可以奪取最后的勝利!”
這時,燕王朱棣也站了起來,慷慨激昂地道:“大家聽到了嗎?軍師說的對呀!昔日劉光武敢以千人沖破王尋數十萬大軍,咱們為什么就不可以?難道說,咱們的軍營里頭都是孬種不成!”
這時,大將尚趣同樣站了起來,也沖著大伙道:“是呀,我們有一支作戰勇猛的軍隊,還有燕王爺的英明指揮,軍師如神的調動,再加上‘戰妖’花老板和‘造夢’白先生這樣的奇人異士幫助我們,我們還怕什么?而盛庸又是誰在幫他?無非就一個副手而已,都被我們打敗過多少次了?”
這些話當真不是白說的,在場眾人即刻群情激奮,皆是都看到了眼前勝利的曙光。
當夜晚間,面帶笑容的鐵鉉拿著那張紙條信心滿滿地來找統帥盛庸,“如何?大帥這下可否把心放寬了?”
已經聽完陶弓二女稟報的盛庸也是略帶愧色的一笑,“看來一切都是本帥多慮了。這就好了,后方的疑慮都排除了以后,我們就可安下心來對外,定是可以一舉平定叛軍!”
春天到了,可以形容現在這個季節的成語和詩句數不勝數,可現在即便是再有詩興的詩人見到了兩支大軍擺開了陣勢,估計也是一個字也作不出來了。
北軍東北向布陣,南軍則是西南方向布陣。
這一次,燕王朱棣決定改變戰術,從敵軍兩翼一起發動進攻,要讓敵人們顧此而失彼。
盛庸視之卻是如老掉牙似的戰術,他的兩軍側翼自覺固若金湯,想的就是可以用消耗戰術應對敵人的騎兵閃電戰術。
這時,就在左面這里,燕軍的好幾員戰將帶著自己的隊伍同時發起了進攻,“詼諧將”辛成悅帶著人馬首當其沖,見到了對面一員宛若文官的來將,卻是帶著一種武將的英氣。
來人名喚“高巍”,也的確是一名文官,就在燕軍勢大,不少州城府縣的官員自己倒貼著投降燕王朱棣的時候,他反倒從燕王的屬地離開,站到朝廷這邊,堅決與之作戰。
高巍,字不危,遼州人,以布衣入仕,是一位有膽識和氣節的官員,自幼勤奮好學,學宗孔孟,推崇程朱理學,在洪武十五年入太學,因“旌孝行”由太學生試前軍都督府左斷事,曾建議墾荒田、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等諸事,受到洪武萬歲之嘉納,可不久之后就因事被貶,直至洪武萬歲去世才被赦免,同年被遼州知州推薦到吏部,在吏部之時因為害怕諸藩坐大,在許多官吏主張削藩之下,曾經獨和御史韓郁先后請推恩諸王,但建文帝還是采取了之先削藩辦法,這才致使皇室內斗激烈,發生了此番的“靖難之役”。
因為他跟鐵鉉是老相識,一路投奔山東,在盛庸麾下做了一員將領。
其實,盛庸盛大帥之所以會讓他一個文官領兵帶隊,就是因為高巍實乃一文武兼備之才,自幼除了苦讀詩書以外,對于兵書和武藝也不曾放下,總想盡力報國,遂,此番爭斗,一直沒立過寸功的高巍自請上戰場,愿為平叛效力。
高巍手里的武器是一柄宣花大斧,當初“混世魔王”程咬金使用的那種,前面是矛頭,其后左右兩邊皆是斧頭,其中一個較大一些,另一個較小一些。
高巍一見對面是一個拿著一把鏟子也似兵器的人,就想會上一會,即刻催馬上去。
辛成悅一見便笑了起來,不等對手報名,立刻喊道:“程咬金,快讓我某家見識見識你那三斧子半?!彪S后,他就把自己那“插科打諢鏟法”施展了開來。
高巍當然是不會理會對方的戲虐之言,即刻把手里的斧子一擺,先是照著對手橫掃了過去。
“喲,第一招兒不應該是‘劈腦袋’嗎?這回一上來就用‘掏耳朵’了?!毙脸蓯傔€是笑著,在馬上練了一手“衣冠優孟”,用自己的長柄面具鏟把渾身上下給護住,卻仍是帶著一些滑稽可笑的動作,據說是依著春秋楚國時一個演滑稽雜耍的名角逗笑換衣冠時的樣子創出來的。
高巍聽鐵鉉說起過,對方的軍營里有不少的江湖奇人助陣,可沒想到的是竟然派了一個演滑稽的戲子上來了,心中也是一陣陣好笑,索性第二招就把程咬金“三斧子半”里的“劈腦袋”使了出來,把橫掃過去卻沒擊傷對手的宣花大斧順勢從右面翻了上去,從而便是當頭一斧子。
“欸,這才對嘛,什么都得講究個按部就班規規矩矩。”辛成悅又來了一招“滑稽突梯”,雖然嘴里說著,可突然用手里的面具鏟接住了對手的武器,然后順勢一甩,讓對手的武器在自己的鏟柄上一滑,就讓宣花大斧去到了圈外,從而一擺面具鏟進擊。
高巍一見,登時一驚,雖然對手一副仿佛天生滑稽的樣子,可出手卻是有自己獨到的門道,還真就真不可小覷了對面這個“小丑”,即刻用長斧柄的末端迎著面具鏟戳了過去,卻是一下子就戳進了面具上的嘴里,然后索性就一壓一別。
辛成悅卻是從來都不會去埋怨自己的兵器有什么缺陷,登時又是一笑,和兵器面具上的笑臉幾乎是一樣,然后又使了一招“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