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大師兄不好了
入住郡守府后,劉毅開始了他第一次統籌帷幄。
眼下整個宛城百廢待興。
戰后安民,安置俘虜,修繕城墻,鞏固防務,恢復生產,吸收流民,視察部隊……
他要考慮的事情方方面面。
宛城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開始他確實忙得不可開交。
好在有公孫起、張曼成等得力好手的幫助下,他很快就上手了。
在大膽啟用原先乞降的文官后,宛城在眾人齊心協力之下被治理的井井有條。
一切都向好的發展。
對于啟用文官之事,劉毅遭受到了很大反對與阻力。
眾人都擔心這些貪生怕死之輩,關鍵時刻出幺蛾子。
劉毅卻還是堅持啟用了他們。
誰讓郭嘉那小子不幫自己這位好大哥!
眼下可用之人太少,只能湊合著先用。
宛城漸漸步入正軌。
劉毅的重心便往俘虜與練兵方向轉移。
他很清楚,自己不是來當郡守的。
這里只是他過渡用的跳板,管理城池練練手就可以了。
手握強軍才是王道……
這些天劉毅也沒有白養俘虜,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修繕城墻,或是干其他粗活
當他們被帶到校場時。
所有人都有些惴惴不安。
以為劉毅要卸磨殺驢,違背當日不殺俘虜的承諾。
意外的是,劉毅給了他們三個選擇。
一加入他們的隊伍。
二平日當苦力戰時做炮灰。
三打斷手腳丟出城外。
很明顯,只要腦子不傻的俘虜都知道選哪個。
第三個能保住性命,但不算好的選擇。
第二個實在太苦逼了,苦瓜都沒那么苦。
第一個似乎還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哪當兵不是當?
為誰賣命不是賣?
尤其是最近時時刻刻,聽到百姓和黃巾士卒對劉毅稱贊不已。
加上劉毅對待他們的友好態度,很多人一咬牙便做出了決定。
劉毅將選擇加入隊伍的宛城兵打散,安排進各個隊伍里。
他們的忠誠度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分散后不容易聚眾鬧事。
如此一來他們更沒的選了。
漢軍對待黃巾兵沒有招降一說,只會把他們當做晉升之路的軍功值。
屠城,京觀不足為過。
一旦對戰,要么生要么死。
他們說自己是詐降,漢軍也沒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兩邊不討好。
解決完俘虜事宜,劉毅終于可以松口氣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
宛城部隊除了輪崗守衛防務之外。
全軍投入急訓狀態。
后勤方面劉毅也絲毫沒有落下。
除了為士卒提供必要膳食,劉毅還大力屯糧。
他很清楚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誰能耗到最后誰就占據優勢。
他心里很清楚,褚貢雖然被殺了,但不久江夏都尉秦頡臨危受命,繼任南陽郡太守的職位,負責討伐黃巾軍。
殺死南陽太守褚貢,給東漢朝廷帶來較大威脅。
這時候調任秦頡過來,可以看出秦頡是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和作戰經驗的。
按照原來軌跡。
由張曼成領導的南陽黃巾,數量占優、拒城而守的情況下只堅持三個月時間,張曼成就被秦頡擊敗并且斬殺。
而后秦頡配合徐璆、朱儁消滅十幾萬南陽黃巾,可以看出他領兵能力不算太差。
知道歷史發展軌跡劉毅,更加全身心的投入練兵之中。
秦頡將至,留給他的時日無多。
他在宛城外臨時搭建練兵營,由張曼成和公孫起領兵駐守。
分兵駐扎宛城外,除了獲得更好的訓練空間,也是出于守城考慮。
全部兵力屯在宛城,秦頡可以選擇四面合圍。
分兵城外與宛城互為犄角,讓他能夠有更多選擇,排兵布陣更有靈活性、機動性。
有公孫起鎮守,只要他支援及時應該出不了大差錯。
劉毅巡視駐地。
未進練兵營便聽聞陣陣士氣高昂的喊殺聲。
校場上人頭涌動,喊聲震天。
其中數千士卒在張曼成和公孫起的操練下,有模有樣。
這是公孫起為張曼成挑選、訓練的精銳部隊,包含刀盾兵,長槍兵,弓箭手三種兵種。
“大師兄!”
“主公!”
看到劉毅前來,兩人連忙笑著迎了出來。
張曼成這幾天干勁十足。
傷勢還沒痊愈就跟著公孫起來練兵。
黃巾士卒受此鼓舞,積極性瞬間被調動起來,全身心的投入訓練。
上下齊心,各個練的熱火朝天。
劉毅拍了拍張曼成的肩膀道:
“短短數日取得如此成效,辛苦曼成了!”
張曼成絲毫不居功,謙虛道:
“這都是公孫將軍領兵有方,兄弟們自己也努力的結果。
曼成還需繼續向公孫將軍學練兵之策,爭取早日訓練出精銳部隊!”
“曼成有此決心,只要多加訓練假以時日,必得一批虎狼之師!”
張曼成不居功的態度,讓劉毅倍加欣賞。
縱然地位比公孫起高,卻能夠放下身段虛心向他學習。
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好好培養,絕對可以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爭霸天下的助力。
“曼成定以義勇營的為標榜訓練他們,高要求、嚴約束、不放縱!”
在劉毅的影響下,張曼成不再盲目擴軍,甚至淘汰了不少士卒給手下將領。
完成精兵篩選并在公孫起協助下,他帶領的這支部隊比之先前,上升了一個檔次。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這就是頂尖人才的作用。
巡視完張曼成的部隊。
劉毅在公孫起的陪同下前往義勇營。
映入他眼簾的是清一色的戰甲。
這是他集全軍之力,特意為眾人配備的。
冷兵器時代,戰甲的作用不容忽視。
兩千身披戰甲的部隊,砍五千無甲部隊絕對是亂殺。
武力決定他們的上限,戰甲決定了他們的下限。
李大貴正帶領身披戰甲的義勇營士卒,訓練力量。
見劉毅到來欲上前行禮,劉毅擺手示意他繼續操練。
在公孫起的有意培養下,這小子負責日常操練不成問題。
公孫起也因此得以脫身協助張曼成。
宛城一戰,義勇營傷亡了一些士卒。
在這段時間通過公孫起精挑細選,又補充一批新的士卒。
兵力從原先的兩千多人,擴充到了三千人,其中親衛一千,后備軍兩千。
人數增加不多,但經過戰爭的洗禮,義勇營的戰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劉毅本次擴軍的主要是為了擴充兵種。
因為單一兵種存在天然劣勢,排兵布陣缺機動性,作戰再勇猛,在戰場上還是容易被強敵克制。
一旦被針對,后果甚至是毀滅性的。
如公孫瓚手里王牌部隊,能征善戰的白馬義從。
士卒個個弓馬嫻熟,能打能射,威震八方。
最后卻被鞠義數百步弩兵的強弩,射得死傷慘重全軍覆沒。
兵種相克是其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
攻城要重甲步兵,守城要弓弩兵,沖鋒要騎兵,防御要刀盾兵,水上作戰要水軍……
手中擁有的兵種越多,戰時優勢也越大。
當然,欲速則不達。
眼下劉毅需要的只是弄出個雛形。
這個時代水軍主要南方居多,所以兵種大體只分騎兵和步軍。
步軍有刀盾兵、弓箭手、樸刀手等;騎兵有輕騎兵,重騎兵,弓騎兵等。
由于日后要帶軍離開宛城,劉毅要求公孫起重點組建弩騎兵。
無論是趕路還是支援,弩騎兵都更具優勢。
傳說宋朝弩兵搭配神臂弩,百人隊配六十弩兵,一次作戰可射兩千多只箭矢。
這恐怖如斯的畫面,想想就很震撼!
士卒他不缺,練兵好手有公孫起,戰馬他不多,好歹有一點。
組建強弩騎兵團是個不錯的選擇。
“大師兄不好了……”
劉毅巡視一圈正欲離開,張曼成帶著斥候行色匆匆趕來……

夜終明
感謝兄弟們的推薦票,感謝“朱小”大佬投的9票。目前已從投推薦票的大佬們中,選取id朱小、id洛海兩位大佬。在下一章將以漢軍小將(朱曉、洛海)身份出現。有意愿的大佬可以在書友圈龍套樓里留下尊名,盡量是兩個字的名字哈。我盡量安排早點登場。